武威
摘 要: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對于“自由”這一概念有其不同理解,本文依據疫情下西方民眾的行為試析背后的“自由”觀念,進而嘗試剖析馬克思主義對于自由的看法及實現途徑,從而更好應對歐美文化侵蝕,對我國不斷完善法制建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啟示。
關鍵詞:疫情;馬克思;自由
1 “自由”與疫情期間下的自由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美國社會的怪現狀層出不窮。美國各個州政府面對疫情采取不同政策,民眾公然反抗、上街游行示威,為病毒提供“樂土”。其新冠肺炎單日新增病例、累計確診病例居高不下,數十萬人民被病毒奪去生命。面對致命的新冠肺炎病毒,中國經過艱苦卓絕努力并付出犧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美國政府并非沒有看到。為何中國人民能夠聽從指揮、居家不出,而美國人民卻抗議得如此激烈?美國人民反對政府的居家令,拒絕戴口罩并上街游行示威,要求政府重新開啟商店、恢復往日的生活模式,不顧病毒的危害尋找心目中的自由。由于西方國家獨特的口罩文化: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疫情爆發之后大多數人長期仍是不戴口罩,隨意的游走在街道上。隨著美國政府迫于經濟壓力減輕防疫措施,西方人民似乎找回了天性中的自由與人權,肆意游蕩在各個場所。然而,在人們“自由”行動的背后,卻包含著值得深思的問題:人們的自由是否可以建立在不顧他人甚至危害他人生命財產的基礎之上?
之所以中西雙方有如此大的差異,是由于信奉不同價值的自由觀的結果。 “自由”這一概念從古希臘至今一直是哲學中極為重要的概念,西方學者對其內涵也各有表述。西方部分學者對自由的理念有著脫離自由內涵的概念。與我國不同,美國人民更為崇尚個人自由至上,“自由”被他們看作是高于生命的東西。同時,伴隨著科技、文化的發展,現代公民的自由意識逐漸提高,個人的自由在何種程度上得以實現也日益成為關注的熱點。歐洲人民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飽受宗教、王權的壓迫,故而掀起一波自由主義的浪潮并隨之在思想界占據重要地位,隨后涌現出自由至上主義。“自由至上主義是以維護個人自由為核心的,個人自由是他們的基本的和首要價值。”筆者認為疫情中游行示威的美國人民正是信奉自由至上主義。他們認為,個人的行為自由不應受到他人的約束。在他們看來,自己基本的行動都要受到約束,無異于至高無上的財產權遭到損壞。然而,他們并未意識到,事情的關鍵并不在于他們能否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而是在于環境是否允許。然而,即使是生活在自然界的動物也不是完全受獸性、激情所支配,它們亦要遵循自然規律,規避天敵,捕食生存。
一直以來,自由都是西方政治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也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如羅爾斯所言,在大多數情況下哲學家出于不同的立場,對自由的相對價值觀念不同,從而顯得他們對自由的定義也不同。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到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黑格爾及馬克思等人,都對“自由”這一概念的內涵做了不同的詮釋。在霍布斯那里,自主行為,即自由,是人們對想要做的事進行考慮,深思熟慮事后的代價從而選擇自己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是自由的。但是,在社會中有這樣一條原則:人們思考自己不想對別人做,以及不想讓別人對你做的事。用中國古話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理性選擇的結果。美國人所謂的“自由”背后,包含著對其他人生命安全的侵犯。絕對的自由,即沒有任何約束的人,只存在于自然狀態之中,然而那個時候也沒有文明。面對疫情,我們應用自己的理性做出評判,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而不是像美國人一樣,受自己的習慣、欲望或是沖動的驅使。在某種意義上人在此時恰好是不自由的。盧梭認為,我們只有遵守法律才有自由,自由是在自愿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的。黑格爾說道,只有當你認識到這是必要的時候你才是自由的。這無一不表明我國人民在疫情期間并未失去自由,而是在尋求真正的自由。
馬克思關于自由的看法在一定意義上吸收了黑格爾的觀點,同樣對那種隨心所欲、縱情狂歡的自由嗤之以鼻,認為自由是與法律、道德等行為規范聯系在一起的。黑格爾認為,那種為所欲為的縱情任性,所謂的“人生而自由”不過是胡說八道,“自然狀態下的自由不過是動物的自由,用馬克思的話說,那是野豬的自由、原始森林中的自由。”而美國人民的行為正是這一說法的真實寫照。他們口中所叫囂的所謂的自由其實是完全空洞的。每個人都想維護自己的財產并獲得更多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渴望,但個人實現利益的過程中難免會與其他人或是集體發生沖突,即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的沖突。這兩者之間的沖突通常是通過某種民主形式來解決,這在自由至上主義者看來又有些限制個人自由。實際上這種自由是無法真正實現的。無論是哪個哲學家都不能否認,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人們時時刻刻處于社會之中的,總會與其他人和社會產生交往。自由的實現要受到很多限制,在實現自己的自由的同時亦不能破壞他人的權利與自由。
2 勞動自由是人的本質所在
關于自由,馬克思有著不同以往理論家的獨特見解。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古希臘至近代的思想家的自由觀,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觀點。縱觀西方自由思想史,馬克思的自由思想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對后來數百年西方思想界產生著巨大影響。在馬克思看來,自由是人的固有屬性,是人的本質規定性,是人之為人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認為,自由不僅是精神層面的,也包括現實層面。作為主體的人是生活在社會現實之中的人,他從人的社會屬性出發去研究人的自由。馬克思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是對象。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較之其他思想家孤立地研究人的本質,馬克思則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個人與社會、國家之間具有統一性。從階級誕生之時,“自由”便成了部分人所特有的禮物。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每個時期自由的人只是統治階級,只是由于他們處于自由的階級中而自由,而不是因為其他。馬克思的獨特性在于,他認為自由具有歷史性、階級性,與人的社會屬性密不可分。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做出過明確論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甚至人的個性也會被社會中不同的階級關系所影響,也會有階級的烙印。由此可見,人的生存環境尤其是社會方面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是有巨大影響的。作為單個的個體,個人是無法脫離或改變周圍的。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不僅能夠成為自然界的主人,也能將自己完美的與社會結合在一起,成為自身的、社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