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冰睿
摘 要:地攤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式。全球性疫情大規模爆發后,在停工、停產政策的影響下,地攤經濟的發展開始逐漸走上正軌。本文旨在通過對疫情前后地攤發展現狀和治理模式的探索來分析其未來發展方向,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踐構想。其中,地攤攤主身份的合法化,地攤經濟產業生態升級,政府治理模式的創新,國家城市考核的多樣化成為保障地攤經濟發展的基石。
關鍵詞:地攤經濟;后疫情時代;治理構想
0 引言
自1972年國際勞工組織發表了肯尼迪就業報告后,地攤經濟這種特殊的生產方式便正式走入人們的視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從事非正規經濟活動的人口高達1.4億,幾乎是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足見其重要性和特殊性。由于非正規經濟對城市空間秩序和國家治理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中國的大部分政府對攤販經濟的管制愈來愈明顯地呈現出一種“以堵為主”的排斥型攤販治理模式。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在“停產”“停工”的影響下,中國經濟遭到了巨大沖擊。為了穩就業、保民生、活經濟,政府開始鼓勵地攤經濟的發展。現階段的攤販經濟發展逐漸走上正軌,攤主不僅獲得了合法身份,更是擁有了合法化的攤販空間。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攤經濟的發展之勢勢不可擋。
1 攤販經濟原有治理模式——“以堵為主”排斥性治理模式
攤販治理政策是一種多目標、多主體參與的充滿“政策悖論”的社會管理政策。而中國的治理方式較為復雜,不能簡單地以一改之。
一方面,由于管理難度太大,各地政府不得不以強制性手段壓制攤販經濟的生存空間。很多城市為了維護交通安全,營造美麗市容,以暴力手段強行趕走小商販。數以百計的城管攤販矛盾沖突,數不盡數的流血事件都是暴力執法的嚴重后果。其中,很多大城市,諸如上海、天津、鞍山、鄭州、洛陽等為了城市自身的穩定發展,提出一勞永逸的解決措施——徹底取締地攤經濟。
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采用后現代主義方式思考,嘗試使用疏導性辦法,盡量減少對攤販的壓迫和剝削,給其以一定的生存空間。比如,廣州流動攤販疏導區的設置旨在通過充分利用全市既有的閑置空間來吸納或分流集中于城市中心區的流動攤販。政府不再一味地對攤販趕盡殺絕,而是劃出一片空間作為專門的攤販集中地。
由此可見,我國攤販治理發展的一個跡象是從“堵截模式”到“人性化管理模式”的過渡跡象,或者說由“堅決取締”逐漸轉變為“變堵為疏”。綜上,雖然我國這么多年來的治理模式是包容和排斥并存,但排斥仍是主導趨勢。
2 后疫情時代,攤販經濟治理模式的新發展——身份認同和空間給予
2020年疫情爆發后,大量企業受到影響,現金周轉不開,經濟回籠。廣大市民停工在家。攤販經濟作為特殊的生產方式,一方面能夠暫時性解決失業困局,救萬千貧苦人民于水火之中。另一方面,它可以盤活經濟,刺激經濟復蘇。于是,大力鼓勵地攤經濟的發展成了各級政府的重中之重。
2020年5月28日,李克強總理大力贊揚了采取松綁地攤經濟政策的城市,稱其拉動了國民經濟復蘇。總理對攤販的肯定態度在國內掀起了“擺攤兒”熱潮。據數據統計, 截至2020年6月4日,全國共有50多座城市明確表示將支持地攤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后疫情時代,我國政府對地攤經濟的治理政策完成了從被動、強制管理到主動、包容服務。
2.1 流動攤販身份開始合法化進程
繼成都市出臺政策放開地攤經濟后,以南京為代表的城市不再一味放開限制,大量增加攤位,而是另辟蹊徑,規定了比較嚴格的經營區域、經營時段和商品質量標準,促使地攤經濟合法化、精準化、常態化。流動攤販的身份在這些規定出臺以后得到了廣泛認可,廣大市民不再將他們當作違反法律法規、敗壞城市形象、販賣黑心商品的“三無”小商販,而是將他們正式看作了復蘇經濟的特殊生產者。身份合法化后的流動攤販需要在進入市場前接受相關執法部門的審核和質檢,并且在其日常的經營過程中,也會接受城管、公安、城市監察局對其的動態監督,以此來堅決杜絕非法行為。比如,南京將實行流動攤販違法違規行為與個人征信掛鉤的措施,一旦攤主出現違法亂紀且不加改正的行為,相關監管部門將會在其征信處扣分。嚴重違紀者不可以乘坐民航、高鐵,被剝奪一部分公民權利。身份合法化成為倒逼流動攤販進行自我整改、升級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提高了執法部門的監管力度,最大可能減少了攤主違法行為,減少了政府的治理壓力。
2.2 地攤經濟逐漸獲得合法空間
在疫情的沖擊下,很多城市放開對攤販區的地理管轄,給予其一定發展空間。地攤商販擁有了固定的販賣地點,不再害怕城管不定期的驅逐,而且,他們的經營也變得比較穩定,不用拉著攤子滿城亂跑。比如,贛州的南康區城市管理局采取“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引導經營”的政策,按照不影響市容環境、不影響交通、不影響市民生活等原則,對城市進行了科學規劃,劃出了攤販位置。攤販投發地點一改往常,他們不在被政府安置于市中心外偏僻的小道,而是開始和線下商圈、大型商超相掛鉤,進行產品互補,具有協同性。尤其是餐飲業方面,由于疫情管控的需要,封閉的堂食存在一定風險性,而露天的地攤食品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具有提升居民外食信心的作用, 為未來進一步向室內品牌餐飲店引流、轉移消費做了前期準備。合法空間的給予不僅促進了經濟復蘇,還提升了攤販商品質量。
3 后疫情時代,國家改變治理政策的原因
(1)地攤經濟可以提供就業機會,保障民生,降低失業率。疫情爆發后,中小型企業由于多月連續不開張,面臨倒閉的風險。增設地攤點,可以合理地為生活有困難、就業沒有保障的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減少經濟危機對他們的影響。而這些取決于地攤經濟的“三低”優勢,即創業門檻低,失敗風險低,經營費用低。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單是放開地攤經濟,我國便可以有大約5000萬人口脫離失業的漩渦。以此為契機,保障民生,更能體現出政府的善政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