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摘 要: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中國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國際社會一直高度關注并希望借鑒中國減貧經驗。本文嘗試從工作方法論角度切入,總結中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特征及其規律性,如采用漸進改革的扶貧政策、逐步精準的貧困瞄準、逐步拓展的扶貧手段、長期穩定的施政決心等,以便增進國際減貧知識分享交流。
關鍵詞:國際;農村扶貧;工作特征;規律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歷經8年,黨和國家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跋涉向前,終于歷史性地消滅了絕對貧困,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宣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并指出:“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
世界各國尤其廣大發展中國家高度關注中國減貧事業,希望能夠了解、研究、借鑒。為此,國內外學者皆致力于中國減貧奇跡研究。但長期以來,這類研究事實陳述、歷史梳理、成果報道以及跨專業理論較多,特征規律性總結卻相對較少。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歷史較短,自1986年鋪開至今不過三十幾年,中間又歷經多次政策探索、調整、轉彎,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整個過程具有碎片化既視感,整體闡述具有難度;另一方面扶貧領域引證原理多為西學東漸,而中國扶貧在實施邏輯與內在動力上又異于國外,國內外理論轉換存在困難與消耗,總結應用皆有難度。
本文試圖從論述積累較多、國外理解相對容易的工作方法論角度切入,探究中國扶貧開發工作特征及其所顯示出的規律性,以供國際減貧經驗共享參考。
1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歷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國內貧富差距較小,黨和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經濟恢復發展。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得以躍升,貧窮落后的舊面貌得以改善。國家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涓滴效應紅利逐漸顯現。1986年5月,國家成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即后來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農村扶貧開發全面鋪開。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使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國家,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但隨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涓滴效應逐漸消退,其益貧效能不足以適應國民經濟新的發展要求。為此,2013年精準扶貧思想提出,在其指導下黨和國家號召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以強有力的黨政引領精準推動社會經濟資源下沉到位,解決扶真貧、補短板的問題。8年奮戰終于成就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中國也再次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2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主要特征
為使身處不同國家、不同發展語境的減貧研究實踐者快速理解中國扶貧,便于在統一話語體系下研討交流減貧經驗做法,我們抽取出了四個中國扶貧開發工作特征以供分享。
2.1 漸進改革的扶貧政策
林毅夫先生提出了中國漸進改革模式的相關理論,并應用該理論解釋了中國經濟的變革騰飛。中國扶貧也具有漸進特征。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我國扶貧工作開展依據“貧困線”的數次大的調整。1986年,我國第一次制定的貧困標準僅為206元。2008年我國廢除絕對和低收入雙貧困線標準,采用相對高的低收入標準1067元開展工作,又是貧困標準較大一次調整。后再經反復微調,終于在2011年確定為2300元(2010年不變價)延續至脫貧攻堅勝利。貧困線循序演進,不斷與世界接軌,除了是考慮購買力平價、食物質量提升等要素,也是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變革之難易緩急在即時跟進。事實證明,漸進式扶貧適合中國。中國經濟發展難以“休克”獲得躍進,扶貧亦是。或冒進態度或保守思維,或精英主義或民粹立場,往往聽上去很有道理,但不能持續發揮作用,扶貧需要科學推進。
發展中國家也可關注漸進式扶貧規劃制定。治大國如烹小鮮,不管扶貧目標多么明確、決心多么堅定、任務多么繁重,都不能忽視減貧工作具有科學性,不斷完成小目標才能實現大目標。
2.2 逐步精準的貧困瞄準
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扶貧開發起步之際,我們的貧困瞄準較為粗放,曾被戲稱為“撒胡椒面”,扶貧成績主要依賴國民經濟發展帶動。1986年國務院扶貧辦成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化、專業化。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第一個瞄準對象是“縣”,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時期國家確定了592個貧困縣,這一點對扶貧工作之后布局影響深遠。而后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工作開展,總體講仍以“縣”為單位。“縣”是中國扶貧的工作單元,這一點直到脫貧攻堅結束都在發揮作用。進入21世紀,隨著扶貧開發深入開展,為了更好瞄準貧困人口,國家發現僅僅以縣為單位開展工作已有不足,繼而規劃審定了14.8萬個貧困村精確瞄準。而后,為更好保障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參與收益,2013年國家再次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推動“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落地,工作對象進一步到戶、到人。三種扶貧瞄準對象的相繼提出,其體量由大到小逐步收縮,都體現了我國扶貧開發工作能力的逐步提升和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
因此,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乃是扶貧開發工作規律演進的結果。
發展中國家也可參考此類減貧工作方式,不可過分依靠“涓滴效應”。每個漸進階段減貧成果達成后,要及時調整政策對象,做到始終有效瞄準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