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芮
摘 要:街頭攤販是非正規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疫情爆發背景下,多個國家不得不執行居家隔離政策,這一舉措嚴重地打擊了街頭攤販的生存。本文將梳理疫情期間各國管理非正規經濟尤其是攤販的實踐與成效,結合我國各地放寬地攤管制不同情況,為后疫情時期管理地攤經濟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攤販;疫情;非正規經濟
0 引言
街頭攤販,這一古老職業如今已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非正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這一經營模式缺少經營許可和違背治安管理,并且不可避免要占用公共空間,攤販成了城市治理的重點對象。
疫情爆發給各國帶來嚴峻挑戰,居家隔離變成常態,街頭攤販的生計受到嚴重打擊。國際勞工組織將這一群體面臨的困境形容為“將死于饑餓還是病毒?”非正規就業群體大量存在的現實要求政府必須做出回應,否則由疫情引發的危機將會加劇社會貧困。
學界對于非正規部門尤其是街頭攤販的研究已形成相當規模,大量文獻討論到這一群體形成的根源、現狀、產生的影響以及各國政府的不同治理對策,然而在全球疫情爆發背景下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重新審視。本文將關注不同國家在疫情期間對攤販的管理辦法,隨后回顧我國在同時期地方政府的治理政策、其成效與不足。根據經驗得到啟示,為我國今后攤販治理提供參考。
1 不同國家在疫情期間對攤販的管理辦法
1.1 印度
印度在2020年3月起實施大規模封鎖政策,包括規定社交距離、限制出行以及關閉工作場所。隔離持續到5月,期間國家經濟遭到嚴重打擊,失業率急劇上升。非正式就業群體的生計受到嚴重威脅,僅有不到50%的小販可以繼續從事販賣活動,并且果蔬攤販只能在限制的時間內經營。更多人轉向果蔬販售從而加劇競爭,導致收入劇減,有一半人不得不借助貸款生活。
失業率上升導致暴亂增加,古吉拉特邦、新德里、孟買均發生了大規模暴亂事件。隨后,政府封鎖政策放緩,并發布援助計劃,包括由財政部提供的226億美金生活物資及健康保障措施,PMGKY提供的惠及3.3億人口的資金補助計劃。盡管如此,仍然有許多真正需要的人沒有得到很好的資助。
1.2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沒有使用隔離來抑制疫情擴大,因為這種舉措往往會對非正規就業者的生計帶來極大傷害。取而代之,政府采取大規模社會限制(PSBB)手段來回應目前的公共健康危機。PSBB政策在執行期間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非正規勞動者的生活。
1.3 加納
加納實施封鎖后,學校、工作場所、交通樞紐關閉,此前活躍于這些區域的流動攤販收入受到影響。長久以來不為政府所正視與資助,加納的非正規工作者缺乏足夠的資源與財富使他們順利度過隔離期。遭到抗疫后封鎖政策放開,但與之相伴的是人群感染率上升。政府頒布CAP政策提供了6億加納賽地補助,同時還有1-2年延期貸款。但是,仍有大量非正規從業者認為款項沒有得到公正分配。
隔離期間食品市場要經過嚴格清理消殺,當地有影響力的組織者會規劃商販的經營時間。在交易場所,政府要求大家遵守社交距離要求,戴口罩,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要求沒有被很好履行。
1.4 南非
在南非,居家隔離政策被強制執行,嚴重打擊到非正規工作者。民間組織為此做出很多努力。SAITA、WIEGO極力游說當地政府將非正規勞動者納入政策允許的范圍工作,從而讓人們擁有在疫情期間獲得收入的機會。然而,受到關照的群體大多是本地人,外來人員由于難以獲得相關許可證明而無法參與工作。隨著封鎖政策持續,社會貧困加劇,南非政府增加了原有的社會資金補助并用于資助失業人群,及時的救助使多數人受益,但遠遠沒有解決問題。
1.5 烏干達
烏干達在非洲率先執行全國性的封鎖政策。隔離期間,食品攤販可以繼續在市場上活動,而其他攤販則被排除在外。非正規交易商可以繼續活動,但14天內不許返鄉,這以一種相對寬松的方式限制了人員移動。但這樣的限制忽視了他們的生計,尤其當城市中食物價格不斷上漲,大量人群滯留在城市,此舉有可能危害到糧食安全。
2 后疫情時期我國地方的治理實踐
為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各地方政府逐漸放寬管制,地攤在后疫情時期又煥發了生機。
成都發布 “允許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等六項措施。設置臨時攤點2234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891個,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治理街頭流動攤販,廣州長期以來執行疏導區政策,將小販集中于特定區域以規范空間管理。這種兼顧管制與包容的對策在實施中也存在不足,如疏導區內商販對經營情況滿意度較低、疏導區吸納流動攤販能力較弱等。上海市出臺規定“支持新消費業態發展”。同時,支持特色小店“外擺位經營”,監督維護環境衛生,落實管理主體,實施商戶自治等做法也被羅列出來。重慶南岸區拿出1萬平方米扶持地攤經濟,采取“白+黑”運營模式,白天夜晚販售不同類型商品。減免攤位租金及因經營產生的水電和物管費,以此吸納不同商販入駐,提高就業率。
3 結論
2020年疫情爆發,各國普遍實施的封鎖政策對攤販生計造成了嚴重影響。如何保障這一群體順利度過疫情成為各國政府要考慮重要問題。
非洲及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為抗疫普遍采取了居家隔離政策,隨后又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后疫情時期,我國各地也逐漸放松管制,出臺政策幫助攤販營生。梳理國內外攤販治理的行動與成效,我們將能獲得一些啟示,從而在今后更好地實施管理。
一是賦予攤販更多話語權。政策頒布、實施要充分考慮到攤販的訴求。在我國,街頭小販沒有形成有規模的團體,缺乏向政府反映訴求的渠道,這導致他們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也使政策很難收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