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李沅
摘 要:Y縣客運三輪車隨城建規劃力求智能化和日趨機動化的發展要求,經歷了從人力到電驅的車型換代,也歷經了從“無政府”的默許經營到政府介入試圖長期合法化管制的嘗試,最后由于運營主體素質參差和社會輿論面對三輪車司機引發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譴責與刻板偏見,演變為促成Y縣三輪車禁運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觀政府在構建三輪車管理秩序的過程,仍存在著行政程序是否正當,政策制定參與度與接受度的考量以及2018年初“一刀切”后的生計轉型設計等問題。
關鍵詞:生計困境;利益共同體;社會保障;有限理性
在道路網不發達的Y縣,三輪車能滿足普通民眾的出行需要,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大多三輪車車主屬于邊緣角色,“一刀切”的取締方式很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導致群體性事件。通常的地方政策理性往往忽略民眾的非理性訴求,以帶有慣性的單向理性計算去建構地方性管理條例,當這套規范不足讓民眾信服時,便將其披上“大傳統”的外衣,以其強制性和權威性使地方性的意志得以在制約中得以貫徹。
民眾、三輪車司機以及政府三者基于自己的經濟理性與機會成本的計算,看似作出了各自最合乎生存發展的價值選擇,但由于熟人社會中利益沖突的“難為情”,仍在“禁運”與“不禁運”間徘徊。如何彌合好三者,尤其是三輪車司機與政府的主體間性,變成了一項極為重要的民生任務。
1 三輪車發展的困境
21世紀初Y縣三輪車的興起與迅速發展,緩解了當時大批下崗職工和無業人員就業難的問題,隨著三輪車從人力到機動引擎的更新,Y縣建設局對其主要按非機動車的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2008—2011年,Y縣城建局為方便管理,對每張三輪車進行了登記、發牌,牌照價格從50元炒到4000余元。2011年,由于城建局發牌限500張,只發放給縣城戶口的人,結果導致大量的黑車出現,三輪車的數量增加至2000多張。城建局為了方便管理,規定牌照分奇偶,按日期單雙號上街,這一階段Y縣三輪車處于嚴管整治時期,城區汽車、三輪車、自行車等保有量大幅增長,城市道路資源日益緊張,交通擁堵問題凸顯,出現路權競爭。
2011—2017年,由于大量黑車的出現,城建局便把三輪車的管理權移交給交警隊。交警限定60周歲以上或有殘疾的司機不能從事客運三輪車的運營,并要求從事客運三輪車司機拿著身份證、車輛合格證到保險公司領取牌照,給車輛買保險。2017年10月23日交警發通知要求從事客運三輪車的人員必須要有駕駛證,但當從事客運三輪車的人員到駕校報名時,交警又以各種方式阻撓,并交代駕校不準招此類人員。
2018年1月1日起,交警不準從事客運三輪車的人員上路拉客,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有兩三百位三輪車司機組織過幾次到縣政府找說法未果,特警將三輪車司機維持在政府大門外,接待他們的政府官員找了五個代表進去談,把他們的家庭住址、身份證號、電話號碼、家庭成員全部登記,對他們說如果誰再來鬧就把他們按照破壞治安抓到派出所拘留,以后子女讀書全部受影響,如果誰敢上訪,就扣掉他們所有的退耕還林款。目前,大批三輪車司機失業后沒有得到很好的安置,且Y縣的交通狀況并沒有得到所謂的改善,給Y縣人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1.1 與規劃利益相悖
隨著代步車的普及,許多四輪代步車也紛紛上路拉客,縣城交通道路資源被擠占,尤其上下班高峰期很多上班族吐槽他們的小車不能過,影響正常工作作息。出于城市道路規劃的考量以及響應現代化發展的號召,以及把Y縣打造成為“智能小鎮”的需要,三輪車退出市場似乎也成了順應時代需要合情合理的結果。近年來互聯網平臺打車的應用,使得私家車加入了公共交通這個行列,政府原先試圖推行的公交發展業務更難分到城市運輸紅利這杯“羹”,這也更加堅定了當局拔掉“三輪車”這棵頑強又具有生命力的野草的決心。
交運集團最終決定采用與政府共享盈利的策略,最終拿下了Y縣公交運輸的控制權:以公交車和出租車為主,以滴滴代步為輔的規劃模式。Y縣當局以理性化的考量,將與其規劃利益相悖的所有環節和產業鏈進行了重新洗牌,清理了所有影響縣城形象和所謂的管理“污點”,使轄區變得“干凈”和“整潔”。
1.2 失業司機就業轉型
三輪車司機主要是農民、城鎮下崗職工和一些沒有技能的邊緣角色,文化素質整體偏低,由于沒有及時找到改行工作,落入失業群體,生計受到影響。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打工的收入沒有原來賺的多,加上年紀大沒有更多的選擇,生活水平大不如之前。
此外,三輪車禁運令一出,市場需要幾乎降為零,原先賣、維修三輪車的行業都受到沖擊,人們紛紛拋售,導致供過于求,前期投入更新、保養三輪車和買牌照的錢都回不了本,原來一萬多購置的電瓶三輪車,賤賣兩三百都不一定有人要,低價賤賣,虧損嚴重。
隸屬于同市的N縣,三輪車也是主要公共交通,2017年N縣禁運令出臺,政府對每輛三輪車都給予了補償,甚至連面包車也給予了高達70%的補貼。Y縣三輪車司機在沒有社會保障和任何補貼的前提下進行行業轉型,顯得尤為艱難和漫長,如果轉型不成功,會加劇社會動蕩的風險,增加社會秩序的不穩定性。
1.3 民眾的訴求
Y縣巷道多,三輪車體積小,可送顧客到指定位置,現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工具都在主干道上,遇上家有老人或下雨等情況尤其不方便。Y縣三輪車存在了幾十年,本著存在即合理的原則,社會總會生產出需要的角色,那么它比任何車輛都更有存在的合理性。
讓三輪車退出市場的決議實施后道路反而變得擁擠,交警隊在主干道增設大量收費停車位,正常車道比原先道路窄了三分之二。在規模偏小的Y縣,在過去作為公共交通的三輪車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居民和三輪車之間儼然默認了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政策的轉向讓居民感到非常不適。
2 發展的道義
如果政府不打算給三輪車永遠存在下去,就沒有必要再給他們培訓和學機動車駕照的理由,以防在行政執法的程序上授人以柄,國家對下崗職工都有后續扶持政策,作為一個合理存在了幾十年的行業,應給出倒計時通告,提供給民眾一個逐步退出該行業并轉行的足夠時間。我們真正要治理好的不是騎三輪車這群人,而是如何解決這一群體就業和生活,克服干部的假大空與偏見。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實踐的根本目的都不應該是為了確立一種權威化的思路,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調整社會關系,使人們比較協調,達到制度上的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