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睿文



摘 要:本文探析了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社會保障支出促進了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但其影響存在地區差異性,表現為中部>西部>東部的順序,影響程度并不與經濟發達程度完全正相關。社會保障支出對于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系數在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偏低,而對于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影響系數則相對較高。
關鍵詞:社會保障支出;城鎮居民消費;地區差異
0 引言
提升居民消費信心,加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內生驅動作用,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是加速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動力。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居民消費預期的不穩定和不確定仍較大程度存在,這就不利于通過刺激和深化消費領域達到依靠內需實現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從理論上講,社會保障制度的引入和完善為人們的生活預期建立一個“安全網”,從而可能把原來“不敢花”的錢花出來,增加當前消費;而且社會保障制度還是促進社會公平的必要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收入群體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強化居民的消費能力,拓展消費空間,提升消費積極性,壯大消費群體,夯實以消費促發展的動力基礎。那么,作為一項積極的財政政策,社會保障支出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消費呢?其地區差異又如何呈現?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論證,揭示我國社會保障與城鎮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
1 文獻綜述
近年來,國內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居民消費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蔣南平等(2012)在其文中指出,社會保障支出對我國城市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能夠產生有利推動作用,然而這一推動作用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相對落后的城市的邊際效應要強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岳愛等(2013)構建了“新農”政策實施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框架,并指出在廣大農村存在著以養老為主要構成的預防性儲蓄,然而這一預防性養老儲蓄將因為政府社會保障的支出而減少,并轉為化部分消費資金,從而對廣大的農村家庭產生消費能力的拉升作用。陳沖、楊華秀(2017)通過分析指出,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逐漸提升,并逐漸受到來自社保支出的“擠入效應”,這一效應較好地推動了農村地區消費水平的提升,并能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續。王金波(2017)認為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鎮最優消費增長率與城鎮居民穩態消費水平產生推動作用,還認為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東部地區的影響效果優于中西部。張鑫等(2019)發現,社會養老保險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具有異質性效應:其對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層級影響并不顯著,對醫療保健消費的影響為剛性,對居住、教育和文化等消費的影響呈正向拉動效應,就地區差異性而言,東部地區不顯著,中西部地區拉動效應較為明顯。畢成(2020)認為,2015年以來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和民生保障加強有利于降低預防性儲蓄,從而促進居民消費。高露(2020)利用CHIP2013數據,探討了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并認為醫療保險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有促進作用,養老保險對農村居民消費產生抑制作用。楊越(2021)的研究表明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對居民消費支出產生“擠出”作用。
2 數據和計量模型
2.1 數據說明
本文用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作為我國各省的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的代理變量,由于社會保障支出統計口徑在2007年發生較大改變,為保持樣本數據的穩定,本文所涉及的樣本數據為2007年~2019年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社會保障支出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年度數據,以及相關的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及EPS數據庫,缺失數據根據需要補齊。
2.2 計量模型
3 結果分析
3.1 全國與地區層面回歸結果
表1為我國2007-2019年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從第(1)列全國樣本的回歸結果可知,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全國社會保障支出每增加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就增加0.2766%,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支出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
接下來為分地區的檢驗結果,由第(2)列回歸結果可知,東部地區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社會保障支出每增加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就增加0.1074%;由第(3)列回歸結果可知,中部地區系數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社會保障支出每增加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就增加0.3473%;由第(4)列回歸結果可知,西部地區系數在5%的水平顯著,社會保障支出每增加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就增加0.2818%。總的來看,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居民消費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社會保障支出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居民消費支出,但與此同時,這種推動作用存在地區差異性,中部地區社會保障支出對消費的刺激作用大于西部和東部。
3.2 省級行政區個體回歸結果
本文對個體省級行政區進行了計量回歸,在相關結果的基礎上為便于比較分析,繪制了圖1。觀察可知,社會保障支出的變動對各省份居民消費的影響存在差異。在全部31個省級行政區中,系數值排名前3位的分別為內蒙古(0.5265)、河南(0.5021)、遼寧(0.4255),上述省份其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較為明顯。系數值排名后3位的分別是廣東(-0.0438)、西藏(0.0279)、青海(0.0388),且廣東表現為負值,這可能是廣東自發的高消費水平弱化甚至擠出了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支出的促進作用。
結合實際的經濟發展情況,本文發現并不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就越明顯,而是在某些相對落后的省份,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支出的促進作用相對較高。可能的原因在于: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省份的居民來說,仍較多停留在消費的較低層次,生存型消費仍是其主要消費來源,盡管隨著城市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逐漸拉升,但短期內仍然難以改變其基本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此時,具有收入壓力緩解效應的社會保障支出能夠對這些相對落后省份的城市居民起到較強的消費推動作用;而對于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省份居民而言,社會保障更多的呈現出一種政策效應或者說一種制度激勵,旨在建立一種更加積極的消費預期;不僅如此,對經濟發達省份來說,由于收入相對較高,社會保障支出僅占據其收入構成的較小比例,難以對其消費產生較大沖擊,再加之該部分居民消費內容和消費水平多轉型為享受型消費或發展型消費,消費習慣具有較強剛性,社保支出的邊際效應因而相對較低。
4 結語
全面推進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推進我國經濟轉向以內需為主的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需要持續擴大居民有效需求。而有效提升社會保障支出,增強居民消費潛力和提升消費預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實證分析了我國各省(市)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論證了社會保障支出對于居民消費支出的正向促進作用及其差異性。文章認為,整體上看社會保障支出對于居民消費支出的促進作用及其影響程度排序依次為中部>西部>東部,影響程度并不與經濟發達程度完全正相關,部分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省份影響效應偏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消費內容以及消費層次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沖,楊華秀.社會保障如何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基于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檢驗[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17,33(05):92-98.
[2]岳愛,楊矗,常芳,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對家庭日常費用支出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3,(08):101-108.
[3]蔣南平,王向楠,朱琛,等.中國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相關性的動態研究——基于地級城市數據的實證[J].消費經濟,2012,28(04):40-43+52.
[4]王金波.社會保障支出的城鎮居民消費效應分析[J].財會月刊,2017,(30):116-121.
[5]張鑫,楊林,劉丹丹,等.社會養老保險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升級的異質性效應研究[J].勞動經濟評論,2019,12(02):217-236.
[6]畢成.消費信貸、財政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的非線性影響研究——基于TVP-VAR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20,(23):163-168.
[7]高露.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家庭消費選擇的影響[J].市場周刊,2020,33(08):122-124.
[8]楊越.財政民生性支出對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投資與合作,2021,(0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