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 聃鈴
摘 要:在經歷了多輪金融改革后,我國確立了雙線多元的混合監管模式。而現行金融監管模式的內部協調性正是檢驗這一模式是否科學合理的“驗金石”。通過對金融監管協調性的分析,可以審視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系的優勢與不足,由此而提出的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亦可以為我國金融監管的全面深化改革添磚加瓦。
關鍵詞:金融監管模式;金融監管協調性;深化改革
1 我國金融監管的現行模式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便著力于金融體制改革,金融監管模式從集中監管走向分業監管,又由分業監管轉向混業監管。隨著金融市場混業經營的愈演愈烈,我國也重構了新型的金融監管模式。
1.1 分業監管變混業監管
我國于2017年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于2018年將銀監會、保監會合并為銀保監會。原銀監會、保監會擬定行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的職能和審慎監管的職責被劃入中國人民銀行,其他職能由新銀保監會一并承繼,金穩委則負責統籌協調各部門工作。由此,我國“一行三會”的歷史格局被打破,轉變為“一行一委兩會”的新監管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證監會依然獨立存在,并未參與合并。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仍在不斷地調整金融監管方式,而金融監管的深化改革也將持續進行。
1.2 一線多元監管變雙線多元監管
2014年,我國開始逐漸厘清中央與地方的金融監管職責的邊界,明確了中央與地方各自需要監管的金融活動以及金融監管目標,特別強調了地方要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行為,防范和打擊非法集資、金融欺詐等違法犯罪活動。自此,各地紛紛制定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地方金融工作辦開始加掛金融監督管理局牌子。在2017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劃清了央地金融監管的權責,強化了屬地風險處置責任。在2020年的央行工作會議中,金穩委提出了“要加快建立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由此,我國逐漸形成了中央設置“一行一委兩會”、地方設立政府直屬機構的金融監管格局,確立了“央地協同”的雙線多元監管模式。
2 我國現行金融監管模式的協調性體現
2.1 各金融監管機構的分工協調
在各大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日益多元化、豐富化的情況下,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的業務也逐漸互相融合、彼此滲透。我國原有的分業監管模式是由不同的金融監管部門對不同業務的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看似分工明確、職責明晰,實則造成了一個金融機構實質上要受多家監管機構重復監管的困境,金融監管重疊率高而效率低。此外,由于跨行業、跨市場金融機構的不斷涌現,有時又難以明確該類機構由誰監管,各金融監管機構容易相互推諉而導致監管空白。我國銀、保監會合并后,對銀行業與保險業實施統一監管,有效防止了這兩大金融行業中的交叉監管、監管過度和監管漏洞等問題。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誕生,更大大優化了中央監管資源的配置,加強了監管機構的統籌協調。因此,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有效地協調了各金融監管機構間的職能分工,有利于推進我國金融的協同監管。
2.2 有利于維護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風險和規范金融市場秩序
在地方未負有金融監督管理責任前,僅由中央機構對金融業進行集中監管,但“山高皇帝遠”,中央對于地方的小型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活動往往難以進行有效的金融監管。地方金融機構過度競爭、金融行業秩序紊亂等現象在多地頻頻發生,對當地民眾的金融利益保護和地方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我國開啟金融監管模式的新一輪轉變后,中央和地方同時享有金融監管職權,中央進行宏觀的審慎監管,地方進行微觀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有效維護了金融機構的穩健運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防范化解了系統性、全局性的金融風險,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
3 我國現行金融監管模式的不協調處
雖然我國的金融監管改革在制度建設與經驗積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以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3.1 金融監管目標的不平衡
我國金融監管有兩大目標:一是維護金融秩序的安全與穩定;二是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具體而言,金融監管需要做到既保證宏觀調控政策的順利實施,又能防控眾多金融風險,還需保護存款人和公眾的利益。雖然保護機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多元性,但在實踐中卻難以避免利益保護的不平衡。在我國則體現為重視貨幣政策目標,輕視金融監管目標;強化金融穩定目標,弱化權益保護目標。前者在全面深化改革后已有較大改善,后者仍存在著頑固的體制問題。在法律制度層面,我國對于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缺乏應有的法律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滯后的問題由來已久。相關法律條款不僅散落于各金融法律法規中,并且大多是原則性規定,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十分弱。在機構制度層面,雖然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之下都增設了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部門,但是在金融創新產品衍生、金融業務重疊的現狀之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責任由哪一上流部門承擔本就是個棘手問題。
3.2 地方金融監管的內部不協調
地方金融監管的協調性差體現在三方面:其一,監管權力與權力依據不協調。地方金融監管機構雖然承擔著一定的監管職能,但在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中,并沒有直接授予地方金融監管權,也沒有具體規定地方的監管職責。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職責往往通過政府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地方監管部門的規章制度等加以確認。首先在沒有上位法的前提下地方立法的行為是否具有合法性有待考量,地方監管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存疑;其次也容易造成地方監管職責不明晰、監管缺位等現實問題。其二,監管職責與監管能力不協調。地方肩負的金融監管責任重大,一要對金融機構、組織進行監管和管理;二要對非法集資等不法行為進行防范和處罰;三要完成地方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工作。然而,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多存在著嚴重的監管資源短缺問題,如人手不足、專業人士不夠、監管技術手段不健全等,實踐中往往難以完成重任。其三,監管目標與融資訴求不協調。我國地方金融辦具有監管和融資的雙重功能,既要對金融業進行規范,又要爭取金融資源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而地方政府為了滿足當地經濟需求,很可能會利用職權向地方金融機構施壓。金融辦作為地方政府的下屬機構,難免受到政府的干預和影響,從而無法兼顧金融監管目的和地方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