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為了解決我國鄉村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我國社會矛盾發生變化之后,對農村地區發展提出的要求。一直以來,村民自主治理都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民自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的對策建議,以期實現鄉村有效治理。
關鍵詞: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村民自治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5-0016-0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鄉村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基礎性環節之一,在推進基層治理規范化過程中,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的必要選擇,從村民自治為切入點分析鄉村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1]。一直以來,“鄉村”這個字眼在人們的認識中都是落后和貧窮的形象,不管是在人才、資源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都處于絕對弱勢的狀態。然而,鄉村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但從當前情況來看,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十分突出,村民自我治理的能力迫切需要強化。鄉村振興這一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既是為了解決農民長期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性要求。
村民自治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我國民主政治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一項重大舉措是農村長期進行社會管理模式中的實踐探索。從建國初期到現在,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建設過程中的偉大創造,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檢驗而創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2]。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各個方面社會主義建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在我國發展的關鍵時期,黨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很大程度上為基層村民治理注入了新鮮血液。但與此同時,基層村民自治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形勢。
1.2 研究意義 基層村民治理是作為國家宏觀治理的一個微觀視角而言的,農村基層治理對于轉型期的社會進步、國家治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憑借農村基層治理來化解農村治理當中存在的問題,促進農村轉型和發展選擇。這也就說明了國家治理的深入是必須依靠農村基層治理這一微觀視角[3]。目前,在農村社會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農村基層治理之間出現“兩張皮”的現象,而且愈演愈烈。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進行我國基層農村村民治理的相關研究,不但有利于豐富國家社會治理的相關理論學說,而且在農村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我國農村治理的相關研究,有助于認清中國當前農村治理現狀,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不斷豐富、積累“三農”實踐發展經驗,真正為村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指導意見。在當前國家、社會、村民發展變化較劇烈的大形勢下,對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村民自治的研究顯得至關重要,對于提升和豐富農村基層治理水平具有明顯的實踐現實意義。
2 鄉村振興背景下基層村民自治存在的問題
村民自治是村民通過正當途徑參與到鄉村大小事務之中的一種治理方式,它是法治與德治的基礎。一般來說,村民自治來自鄉村社會內部,是一種群眾性的自我整合,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鄉村社會穩定和有序發展。然而,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村民權力保障不足、自治積極性不高以及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等。
2.1 村民自治權利保障不足 在最理想的狀態之下,基層村民自治主要是指鄉村村民通過民主的形式將村民組織起來,在具體過程中,進行自我管理和教育以及服務,村民共同辦理好、處理好本村的各項公共事務,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村民作用是村民自治的應有之義[4]。但現實并非如此,當前農村地區村民自治權力保障不充分的情況普遍存在。作為農村社會治理的威權主體,行政部門不愿放權而較少賦予村民村務治理參與權利。此外,政府習慣于“為民”作決策,干預村民自治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在村民參與治理的選舉領域,政府動員村民參與選舉而村民被動參加,選舉走形式、過流程,并未發揮村民自治的相應作用。
2.2 村民自治的積極性不高 農民是農村治理主體的構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主體。充分發揮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是實現共同治理的一項重要指標,但事實上在絕大多數農村村民自治意識淡薄且很少主動參與農村社會治理活動[5]。一方面,農民自身文化水平限制了其主動參與能力。在農村中,大部分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都選擇進城發展,留守在農村的普遍以婦女、老人和幼童為主。相對而言,這類群體文化水平不高,普遍為初中學歷,甚至有的老人幾乎沒有上過學,無法全面參與多重事務的自治環節。另一方面,有些農民忙于創收,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經濟利益創收上,而無意于耗費精力參與治理。進一步說來,多數村民在觀念上仍存在“治理是政府的事”“與自己沒有太大關系”“自己是否參與農村社會公共事務的效果都一樣”等錯誤觀念,從而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其參與自治。
2.3 農村人口流失嚴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二元制下的城鄉差距也越來越明顯。相比于城市,農村發展的速度與水平相對緩慢。因此,大部分農村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現象[6]。據統計,2018年全國共有農民工28836萬人,其中,到鄉外就業的農民工17266萬人;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民工分別為14158萬和14562萬人。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弱化了村民自治的主體基礎。一般而言,農村外出人口多為有知識有才能的年輕人。他們認為農村無法滿足其自身發展需求而不愿待在農村,紛紛選擇入城發展[7]。青年人的外流使得農村人口數量急劇減少,農村“空心化”導致鄉村治理人才匱乏。一方面,空心和原子化村莊降低了鄉村內部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使鄉村陷入“無人問津”的治理窘境。
3 完善健全基層村民參與治理的機制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更加凸顯了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突出地位。“人”是德治、法治、自治建設的核心主體,因此,要在農村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健全其參與治理機制。
3.1 激發村民的自治意識 充分發揮村民的民主意識,提高參與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治理中的作用。首先,拓寬村民參與治理渠道。通過不斷健全基層民主決策程序,深化村民參與基層自治方式,拓寬參與治理路徑,維護村民的基本權利,從而調動村民們直接參與村務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村民參與治理提供條件。要讓村民自主積極有效地參與自治,以維護村民的共同利益為價值導向,不斷吸引更多村民能夠參與到村務管理當中來。其次,賦予村民更多的自主權。有效增強村民公共參與鄉村管理的獲得感、滿意度,激發村民的自治意識,逐步讓村民主體成為鄉村振興的實際受益者。吸引村民自愿投身鄉村自治,為推動“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形成廣泛理論共識[8]。
3.2 拓寬村民的自治空間 村民是鄉村治理中最主要的主體。充分發揮村民主人翁地位,需要在理順政府與村民的關系的基礎上拓寬參與渠道,并賦予其相應的自治空間,增加其在基層社會治理活動中的自我管理的資格與權能。首先,進一步創新村民自治方式。通過理順治理事權,來進一步規范鄉鎮與村委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堅決明確村支兩委的相關職責,厘清各自的事權邊界。其次,相關組織單位加大對村民自治的資源扶持力度。合理利用財政資金來支持農村基本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農村社會資源,及時有效地化解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鼓勵村民參與村民自治組織,并給予一定的資金及財政政策支持服務型“兩委”建設[9]。
3.3 加大鄉村人才的引進力度 人才隊伍建設是農村社會治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人才缺乏往往是農村社會治理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因此,憑借人才優勢來助力鄉村振興,應當放在農村發展的突出戰略位置[10]。一是鼓勵青年人回鄉創業。加大宣傳力度,利用鄉土情懷,鼓勵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的新鄉賢回鄉創業,并給予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加大對青年人創業補助以支持年輕人在農村發展,擴大治理人才隊伍培育,推進農村社會治理工作。二是吸引青年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充分利用事業單位和公務員招考渠道,吸納有知識、有能力的“經濟能人”加入鄉村治理隊伍,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
4 結語
鄉村興則國家興,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對我國新時代鄉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鄉村治理必須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需求,做好相應的規劃、設計工作,其中做好村民自治的引導和指導具有關鍵的作用。鄉村在村民自治的過程中,應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村莊的各自的特點,發展特色,從而不斷地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意義上實現鄉村“善治”。這一重大舉措對于促進鄉村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春光.邁向多元自主的鄉村治理——社會結構轉變帶來的村治新問題及其化解[J].人民論壇,2015(14):11-13.
[2]蔣平.村民自治背景下農村兩委和諧關系的構建[J].理論導刊,2015(02):68-70.
[3]熊萬勝.試論鄉村社會的治理振興[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40-49.
[4]謝彤華.村莊治理本位下村級選舉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土亢村選舉實踐的考察[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9(6):59-69.
(上接17頁)
[5]陶相根.我國村民自治中農民的政治冷漠問題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37-40.
[6]胡紅霞,包雯娟.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治理有效[J].重慶社會科學,2018(10):24-32.
[7]崔則.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選舉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7.
[8]殷民娥.多元與協同:構建新型鄉村治理主體關系的路徑選擇[J].江淮論壇,2016(06):46-50.
[9]劉媛.村民自治背景下農村基層“一把手”權力監督問題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6.
[10]房正宏.村民自治的現實困境與現實路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23-2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