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龍輝

摘 要:近年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農產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中國和泰國之間的農產品流通加速。該文從中泰雙邊農產品貿易發展出發,結合兩國現狀,通過貿易理論對中泰農產品貿易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出目前中泰農產品貿易存在農產品貿易結構不平衡、農產品質量不高、交通運輸條件限制、貿易政策缺乏以及農產品品牌建設落后等問題,并提出了促進農產品雙邊貿易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中泰農產品的貿易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發展對策;雙邊貿易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5-0174-02
1 中泰農產品雙邊貿易現狀
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貿易發展的越來越深入。并且隨著糧食安全問題的突出,農產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近年來,隨著兩國合作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領域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和加強,并且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泰國將通過中泰鐵路開發項目,實現本國“東部經濟走廊”計劃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從而促進雙邊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中泰貿易初期主要集中于石油和大米2種主要產品,當時的雙邊貿易額為2500萬美元,而2019年雙邊貿易額達到了新的歷史紀錄917億美元。中國和泰國由于土地較為適合種植農作物,且農業人口較多,一直是農業大國。雖然中泰兩國農產品之間存在一定的互補優勢,但目前中泰農產品貿易上仍存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企業和政府的良好帶頭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
2009—2019年10年間,中國與泰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呈快速增長態勢,農產品貿易總額也由2009年的26.19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06.92億美元,農產品貿易的增長率遠高于大部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增長率。具體來看,2009—2015年雙方農產品貿易總額一直處于遞增態勢,2015年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88.05億美元的高位,較2009年增長3.36倍;2015—2017年,由于受到外部經濟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速低于預期增速,中泰農產品貿易總額也呈波動趨勢,但隨著經濟的恢復,2019年雙邊貿易總額又達到了新的高位。
對于中國與泰國農產品貿易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而言,其波動趨勢與貿易總額波動趨勢一致。隨著泰國對農產品貿易重視程度的加強,泰國農合部鼓勵農民種植作物,配合市場需求生產優質高檔的農產品,中國也逐步加大對泰國農產品的進口,導致中國貿易逆差不斷加大,已經由2009年的9.09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32.62億美元。
2 中泰農產品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貿易發展不平衡,中國貿易逆差擴大 通過以上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發現中泰農產品貿易中大致有5類農產品是相同的,這也間接表明中泰在農產品出口方面相似度之高,使得兩國農產品貿易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也導致這些相似度過高的農產品對各自國家的市場產生擠占效應。農產品貿易結構的發展不平衡,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此外,從中泰農產品雙邊貿易額的分析可以看出,兩國農產品貿易額上漲速度不斷加快,而泰國對中國出口農產品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中國對泰國農產品的出口,導致中國在中泰農產品貿易中的逆差不斷擴大,逆差最大時達到了32.62億美元。
2.2 農產品貿易政策缺乏,便利化程度有待提升 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啟動以及中泰農產品貿易零關稅的簽訂,使得中國和泰國之間的貿易額迅速擴大,中泰農產品貿易也受到了雙方越來越廣泛的重視。但是中泰農產品貿易中仍舊存在一定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尤其是在初期的政策紅利消退之后,泰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注冊、檢驗檢疫等技術壁壘來限制中國農產品進入泰國市場,使得中國農產品在對泰國出口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貿易摩擦和問題。同時,由于泰國國內的政治局勢時有變動,導致泰國農產品貿易發展政策不具有穩定性,農產品雙邊貿易的風險也隨之加大,因此貿易政策的實施有待加強。
2.3 農產品質量不高,產品競爭力較弱 農產品的質量問題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是首要的問題,為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防止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各國紛紛建立了有效的質量檢測機制。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國際貿易環境迅速改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由于我國種植區域廣,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推廣難度較大,從而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生產與管理技術標準不達標,導致我國對貿易國設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措施等技術壁壘難以應對,安全農產品數量不能滿足農產品出口國的需求,對貿易國農產品無法產生過大的威脅,產品競爭性較弱。
2.4 農產品品牌建設較為落后,外部競爭愈加激烈 相比較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和泰國在出口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相對落后,存在依賴各自國家的商家銷售農產品的現象。盡管近年來中泰農產品貿易規模呈逐年擴大的趨勢,但由于雙方缺乏對農產品品牌的建設觀念和意識,使得雙方出口的農產品不僅要面對貿易國內部的品牌威脅,也要面對世界其他農產品出口大國的有力競爭,并且隨著外部競爭愈加激烈,這一缺點將更加突出。此外,泰國農產品過度依賴中國內地商家的銷售渠道,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擴張和長期發展。
2.5 運輸條件的限制,農產品出口成本較高 大部分農產品的存儲時間較短,對保鮮的要求較高,而中國和泰國由于地域上不接壤、距離較遠,且中泰兩國之間適宜運輸大宗商品的水陸運輸且不發達,導致雙方農產品出口成本上升,價格優勢受到損失。此外,由于長途運輸導致農產品的新鮮程度受到影響,從而對競爭產生了消極影響。
3 促進中泰農產品雙邊貿易的發展對策
3.1 揚長避短,擺脫相似性,提升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 一方面,中國應該充分利用已簽訂的農產品貿易零關稅協議,發展如蔬菜、玉米、大蒜等具有比較優勢的溫帶經濟作物,優化資源配置,調整農產品出口結構,避免和泰國農產品出口的種類產生重合,擺脫相似性。同時,通過提高溫帶農產品的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中國優勢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和規模,進而增加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總量和出口金額,降低中國貿易出口逆差。另一方面,泰國繼續在熱帶水果、橡膠等大宗農產品上維持并逐漸加大生產優勢,提升產品質量,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適當減少競爭性產品的貿易,并借助農產品貿易零關稅這一重大利好,進一步擴大出口規模。既可以彌補中國農副產品供應點不足,也可以與中國出口的農產品形成互補優勢。
3.2 加強農產品貿易國雙邊溝通,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 中泰兩國相關組織機構要加強商檢信息、市場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深入了解雙方的市場特點和農產品進口檢驗、檢疫的要求,補充和完善兩國有關貿易的法律規定,通過法律法規逐漸覆蓋更多的農產品種類,并制定合理的通關制度,以便于執法人員按照法律規章制度執法,規范農產品貿易進出口標準,簡化報關程序,提升進出口效率。在提升農產品質量方面,首先,各國政府要制定嚴格的、高標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并通過法律手段在國內對安全標準進行推廣,在農村地區也要加強對這方面知識的宣講,堅決做到把控所有市場標準,這樣在農產品出口時不會因為農產品質量檢驗不合格而面臨技術壁壘的尷尬情形。其次,農產品出口企業要擴大經營規模,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標準,嚴控產品質量問題,并積極擴寬農產品國際貿易渠道,減少對政府的依賴,利用其優勢擴大在貿易國的市場份額。
3.3 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雙方貿易通道建設 首先,中泰雙方可以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一有利的政策條件,加強交流、合作與溝通,憑借自身產品優勢和中國—東盟博覽會這一經貿平臺,擴大農產品宣傳,培養出忠實的消費群體,夯實市場基礎,增強本國農產品在貿易國的競爭能力,同時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政策,確保本國產品在貿易國范圍內得以擴張和長期發展,進而實現農產品貿易市場多元化。其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加快,泰國應積極融入其中,并加快本國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海陸空3種交通網,積極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大戰略,提高中泰農產品互貿的便利性,優化農產品運輸線路和運輸送貨方式,減少農產品在運輸環節的成本,從而提升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和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李曉燦.中國與泰國農產品貿易發展提升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3):155-158.
[2]夏天.中泰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11):208.
[3]張雅,李捷.“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泰國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及潛力研究[J].對外經貿,2018(08):19-21.
[4]鄢波,劉字娟.中國-泰國農產品貿易現狀及競爭力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7,44(06):159-168.
[5]廖東聲,周媛.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分析[J].學術論壇,2014,37(03):76-8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