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益華 郭彥進
摘? ? 要:通過對鎮巴縣基本概況的論述,總結了農作物種質資源取得的成效和現狀,分析了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種質資源;收集;保護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4-0031-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67? ? ? ?文獻標志碼: A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基因多樣性的關鍵性戰略資源,是農作物品種選育和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事關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鎮巴縣由于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豐富的生態類型,孕育了豐富的野生植物群落,形成了適應不同條件的眾多農家栽培品種。
同時,由于城鎮化建設、農村人口遷移,加之傳統農家品種的退化、種性混雜、產量低等原因,逐漸被商品化的外來品種取代,大量農家品種消失,現存的少量品種零星分散種植,隨時面臨消失的風險。1949年后,鎮巴縣先后參與過3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相關科研單位對特定資源進行過大量調查。
1? ?鎮巴縣基本情況
鎮巴縣位于大巴山腹地、米倉山東段,巴山主脊東西橫亙,是嘉陵江、漢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山大溝深,海拔落差大。
全縣總面積343 700 hm2,境內有漢族、苗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等民族居民,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最高海拔2 534 m,最低海拔416 m,垂直高差2 118 m。以中山地貌為主,平均高度為1 231.4 m。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坡緩、北坡陡。不同高度、坡度組合,構成境內多樣的地形地貌,屬北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區,大陸性較強,氣溫年差較大,平均氣溫13.8℃,無霜期236 d,年均降水量1 250~1 350 mm。
2? ?資源收集與保護工作基礎與現狀
2.1? ?野生植物種類廣泛
《鎮巴縣志》(1991—2010)記載鎮巴縣有野生樹種有90余種,野生花卉及觀賞植物40種,草場植被植物有80科,500余種[1]。
大黃、天麻、黨參、杜仲等名貴野生中藥材以及木耳、香菇、核桃、竹筍、山野菜、板栗等特產物豐質美。鎮巴大黃、天麻、香菇、樹花菜、花魔芋等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商標。
2.2? ?豆類作物品種豐富
鎮巴縣是野生大豆的發源地之一,縣域內目前尚分布著多種野生豆類資源,在陜西省農科院1983年編印的《陜西省豆類品種資源目錄》上收錄有鎮巴縣的各種豆類資源,包含大豆、菜豆、綠豆、小豆、飯豆、豌豆共38份,在前后3次全國種質資源普查中,豆類資源也占據很大比例。
2.3? ?野生藥材資源分布范圍廣
據20世紀90年代調查,全縣藥用植物藥有1 000余個品種,僅被《中國藥典》記載的盛產中藥材達236種之多,號稱“天然中藥庫”。
截至2019年底,全縣中藥材地存面積達15 933 hm2,鎮巴大黃、天麻成功申報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鎮巴大黃入選“秦藥”大品種名單。
2012年開展的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在鎮巴境內調查中藥材96科341種,分布于全縣19個鎮[2],包含根用根莖類、皮類、葉類、花類、果實及種子類、全草類等品類。
2.4? ?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成效顯著
1992年陜南地區作物種質資源考察隊在鎮巴縣收集作物種質資源387份,涉及糧食、油料、蔬菜、果樹、茶葉、桑樹、經濟作物等作物,收集到具有開發利用價值資源有潘家大板栗、鎮巴大南瓜,和野生荔枝、多年生苦瓜、樹花菜等珍稀、特優資源10余份[3]。
2015—2018年,據鎮巴縣園藝站和食用菌站對全縣野生蔬菜進行調查,有草本類、灌木類、爬藤類、喬木類、水生類及野生食用菌類等資源371種,均為產地民間食用種類[4]。
鎮巴縣參與過3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2018年前已收集進入國家種質資源庫92份資源,其中糧食作物88份、經濟作物4份。在2018年的第三次全國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又新增36份(本次收集范圍不包含中藥材、食用菌和花卉),其中糧食作物12份、蔬菜 23份、經濟作物1份。在收集中發現了一批特色種質資源,如菜豆品種黃米豆角、大豆、矮子刀豆和南瓜品種套瓜等資源[5]。
2.5? ?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初步開展
2020年鎮巴縣種子管理站對部分優異、特色或瀕臨消失的種質資源,如黑小豆、白小豆、綠小豆、麻小豆、大豆(菜豆)、小葉茶等開展了種植鑒定和保護性繁殖工作,共種植約0.67 hm2,取得了一些基礎性材料,收獲了一些繁殖材料,后因機構改革、人員分流而中止[6]。
3? ?存在的問題
3.1? ?種質資源保護工作重視不夠
由于種質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具有公益性、基礎性,工作難以出成績,相關部門及從業人員對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到位,認為種質資源保存利用工作是科研單位的工作,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專項工作經費支持,特別是近年來的機構改革,撤并了一些從事此項工作的專業單位,人員分散安置,造成工作中斷。
3.2? ?部門間缺乏協調溝通機制
該工作涉及農業和科技管理部門及其所屬內部單位,由不同作物的管理分屬不同業務部門,實行條塊結合分工負責,相互間缺乏工作協調和信息溝通,工作安排上難免出現內容重復與交叉,工作成果不能得到共享和很好的應用,從而限制了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保護利用工作。
3.3? ?農家特色種質資源消失加快
在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中,查閱歷史資料時發現了很多類型種質資源,但在實際收集中絕大部分很難找到。
在收集第一年發現有征集價值的樣品,由于種植規模太小,無法達到收集的最低要求量,下年再去收集時,因農戶已不再種植而消失。從征集的資源分析,大宗作物和種子商品化程度高的作物占比很少,主要糧食作物幾乎沒有農家品種,僅在交通不便的地區,有少量年齡大的農戶種植,資源保護面臨著非常緊迫的形勢。
3.4? ?技術力量不足
由于種質資源工作涉及作物種類多、專業性強,通常是從熟悉的專業領域開展工作,對很多作物特別是野生作物調查和征集工作還較少,鑒定和利用也未能同步進行,對同名種質資源的差異,只能收集其中之一,影響資源的收集保護和后續的開發利用工作。
4? ?對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工作的建議
4.1? ?加強協調溝通
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工作要突出其基礎性、公益性定位。
進一步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建立起由政府牽頭,組建相關行業單位及各鎮(街道)為成員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領導機構,做好發展規劃、資源收集與保護、資金保障、執法監管等工作。加強對從事種質資源保護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納入職務、職稱晉升內容,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
4.2? ?加強宣傳教育
通過會議、電視、報刊、網絡、新媒體等渠道,采用群眾易于接受的標語、短視頻、宣傳單等形式,大力深入宣傳種質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在公民中形成保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意識,提升全社會保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參與度。
4.3? ?實行種質資源管理工作常態化
將機構改革后種質資源工作的職責落實到具體單位或部門,確保上下銜接、工作不斷檔。對全縣農作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資源等進行全面篩查,建立種質資源檔案。
制定和發布資源保護名錄,對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進行搶救性收集、鑒定和利用,確保資源不流失。對收集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保存收納,及時與上級種質資源業務單位溝通聯系,做好收集、整理、送樣保存等工作。
4.4? ?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的專業隊伍建設
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是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一支具備相應專業技能和敬業精神的隊伍,但目前的現狀與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
加強對特色優異種質資源的保護性開發,通過種植鑒定、提純復壯、品種改良、仿野生栽培等措施,擴大種植面積,形成生產規模,進行品種登記,并結合鄉村旅游,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并創造條件支持申報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名特優新產品申報,實現資源的經濟價值,推動保護工作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 1 ] 鎮巴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鎮巴縣志(1991—2010)[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9.
[ 2 ] 葛人杰,李鵬,李柳柳,等.陜西鎮巴縣中藥資源普查與分析[J].大眾科技,2018(11):50-52.
[ 3 ] 陜西省種子管理站.陜西省農作物種質資源[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 4 ] 劉霽虹.農作物物種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種子科技,2021,39(5):117-118.
[ 5 ] 王聰武.陜西合陽縣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的做法與體會[J].中國種業,2019(9):33-34.
[ 6 ] 呂迎春.甘肅省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進展及開發利用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