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節氣是古人的智慧,蘊藏著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與自然達成某種平衡的生活態度。姑蘇區白洋灣街道南山社區通過邀請民俗專家及本地老蘇州開展一系列節氣活動,引領社區家庭尤其青少年體悟自然奧妙與先民智慧,不但讓社區成為居民領略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成為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掛蛋斗蛋上秤,開懷安閑迎立夏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南山社區為社區的孩子們開辦了一場體驗立夏的活動。
社區志愿者袁勝萍先給孩子們上了一節立夏“微課堂”,講述蘇州立夏的天氣變化、風俗風物、時令美食等。接著,孩子們紛紛拿起彩筆,有模有樣地畫起彩蛋。
民間有諺:“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抵御夏令季節性疾病的掛蛋裝備,便是一個套在脖子上的彩線編織網兜。社區鉤織達人何淑娟主動聯系社區,想為孩子們鉤織一些立夏蛋套,增加他們過民俗的儀式感。她帶來了各色棉線,纖細的鉤針在指間上下翻飛,20多分鐘后,五彩的棉線構成了漂亮的圖案。何淑娟許諾,這些可愛的蛋套會作為獎品獎勵給斗蛋勝出的孩子。
于是,斗蛋環節開始。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被擊破一方認輸。幾個回合下來,蛋“硬”的孩子笑到了最后,贏的孩子獲得了何淑娟鉤織的蛋套,輸了的孩子“立夏吃一蛋,力氣長一萬”,吃了砸破殼的蛋,大家喜氣洋洋。
按照古人立夏“秤人”的習俗,社區做足了準備:小朋友跳進備好的竹籃里,兩位阿姨抬起扁擔,挪動秤砣,打秤花也有講究,只能“里打出”,不能“外打里”,稱時還得說著吉利話,這樣孩子們“不怕夏熱,不會消瘦”,會有好運。
做伏姜煮荷花粥,消暑提神度大暑
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就是大暑,大暑也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冬吃蘿卜夏吃姜”,白洋灣地區的人們做伏姜,生姜和紅糖充分融合后食用,有祛風除寒的功效。
居民李桂金不但每年都做,還將做好的伏姜送給鄰里鄉親:“以前家里都很窮,沒有什么保健品,這些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是自己動手制作。雖然方法是土了點,但經過一代代人的嘗試和改良,功效也是有目共睹的。”
她向大家作示范講解:“姜先用流水沖洗,再用適量小蘇打在水中浸泡15分鐘,就變得非常干凈。洗凈的姜要晾干,確保表面沒有水分,才更易保存。將這樣的生姜切成小塊,準備好干凈干燥的瓶罐,一層紅糖一層姜這樣層疊交替裝滿,最后用準備好的干凈紗布封口,用繩子扎緊放到太陽下曬。曬透后用瓶蓋密封,放在冰箱保存。吃時用溫水沖開調制,喝后身體會有發熱的感覺,身上毛孔張開,不但能將體內多余熱火帶走,也把體內寒氣一并帶出。”
講完伏姜的制作,有人接著講綠豆湯的做法:“蘇式綠豆湯里,綠豆和糯米要提前浸泡,泡過的綠豆不但易煮熟,也不易發黃,顏色更好看,且煮出來的湯清澈不渾濁。糯米就要煮得偏硬,不能太爛,這樣會更有嚼勁……”
荷花盛開于夏季,有清香氣味還具有消暑、提神的作用。“今天的荷花,是青燈荷塘里現摘的。”居民鐘雪玲分享了荷花粥的做法:“將洗凈的新鮮荷花和冰糖一起泡出荷花水,然后用這香甜的荷花水直接煮粥,出鍋時就會蓮香撲鼻,入口時米糯荷香清甜。”
煮鴨吃菱熬湯,開胃潤燥轉處暑
到處暑時,暑熱正開始離去。8月下旬,南山社區的老蘇州何愛華為家人準備了一桌處暑美味。
“春乏、秋困、夏打盹”,夏秋轉換時,人在生理上出現困頓疲乏的狀態,此時最宜吃開胃潤燥的美食——鴨子。何愛華要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百合鴨。她用精選的百合、蓮子、陳皮等養肺生津的食材調制老鴨,煮出的鴨肉味醇鮮美,芳香可口。除了自家食用,她會做一些送給鄰居品嘗,應了俗語中那句“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菱角在8月落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外表有紅有青,內里肉厚緊實,味香甘甜,營養價值不亞于板栗。餐桌上,何愛華的兩個孫女比賽剝菱角。今天,奶奶要用菱肉做一道自創甜品。鮮嫩嫩的菱角配上甜爽香脆的梨,加一點冰糖,稍燉片刻,便是一道清甜的糖梨菱角。何愛華還用菱角做了鹽水菱角和荷塘小炒。她告訴孫女們,這取決于菱角的老嫩程度,嫩菱角質鮮爽口,宜當水果;稍微老一些的,可做甜品;更老的煮熟吃,粉而不膩。
轉秋時,氣候日漸干燥,人也易上火,食酸味潤肺滋陰。何愛華將烏梅、山楂、橘皮、桑葚、甘草等材料沖洗干凈后,裝入紗布袋入鍋熬煮酸梅湯。清水煮沸,加入冰糖再文火慢燉30分鐘,冷卻后撒上桂花,酸酸甜甜,開胃消暑。孫女們端起杯子大口喝著,何愛華看得心滿意足。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正是通過這樣多元的方式包括以飲食文化的形式一代代傳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