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頂多跑一次”“服務越來越好”“管理越來越人性化”……這些都是蘇州市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環境不斷優化的一個縮影。為了更好地建設文明城市,蘇州市一直以為民、惠民為出發點,刀刃向內,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塑造城市氣質,持續提升著群眾的幸福指數。
“小窗口”里的大民生
“小女兒馬上要開學了,今年5月給她辦理新生信息采集時,我是全程在手機上完成的。”家住園區湖西的王麗,對于此次新生入學的“云”上采集入學信息記憶深刻。
“五年前兒子入學時,我們是帶著材料到小學現場提交的,今年接到通知,只需要通過‘融易辦’微信小程序,進入‘新生信息登記’模塊綁定基礎信息后,就能在線登記并選擇報名學校,真的非常便利。”王麗說。
記者了解到,在信息填報過程中,家長可實時獲取房產、戶口、婚姻、出生證明等電子證照信息,無需遞交紙質材料,審核通過后,家長會收到教育部門發出的短信通知。
當然,此種方式不僅是方便了家長,也減輕了學校人工審核的壓力。而背后,是園區堅持科技賦能,打破各類各級數據壁壘和“信息煙囪”的不懈努力。生活、工作在園區的人都能切身體會到,多年來區域一直在完善政務服務方面發力。
從1995年率先成立一站式服務中心,開始窗口式服務,到2000年開始授權審批,再到2015年開始相對集中的行政許可權改革,可以說,線下窗口辦理流程已經非常簡化了。但園區并沒有滿足于此,開始了線上服務的改革。
2019年,園區打造省內首家區級一體化網上辦事平臺,并在第二年迭代推出更新版本,打造“融易辦”品牌。
“我們企業會涉及易制毒化學品的購買和銷售,以前辦理相關事項需要前往一站式服務中心現場提交材料,經審核通過后方可拿到紙質備案證明。去年,借助‘融易辦’平臺,我們只需要在線上‘點一點’就可完成申請,材料提交后經過實時審批,最終會以pdf形式將備案證明發送給我們,辦件效率更高,大大降低了我們的時間成本。”陳小姐是園區某企業行政人員,對于不斷優化的線上“融易辦”平臺,她說必須給出“五星好評”。
迄今為止,園區“融易辦”共上線27家單位的近1300項業務,其中905項可以網上辦理,首批130項業務可實現全程網辦。
小小窗口,面向城市,甚至面向世界。從實體窗口改革,到線上窗口不斷優化,不變的是其作為市民與政府直接溝通的一個橋梁,終于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這也成為體現政府效能與服務意識的最佳樣本。
執法更“智慧”才能更高效
8月11日上午8時許,姑蘇區城管非接觸性執法平臺自動預警了西中市100號某水果店門前有亂堆物料的違法行為,經審核后,工單推送至金閶街道,執法隊員立即前往處置,責令店主將該處亂堆物料進行清除。
整個過程可以用“一氣呵成”來形容,這背后是姑蘇區城管堅持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驅動,不斷推進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市容、環衛等各專業領域智慧化建設的體現。
以上述案例中的非接觸性執法平臺為例,據悉該平臺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針對城市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智能識別,通過前端攝像機自動分析11類城市管理違法事件,能夠有效補充一線巡查力量,固定證據鏈。平臺巡查員針對系統自動報警推送的違法線索進行審核,推送派遣給屬地執法隊員進行處理。“目前,五大片區安防整治工程范圍、金門路、東中市、西中市相關監控設備已接入平臺系統并同步開展試點工作,平臺已累計發現13892件違法事件。”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到。
除了非接觸性執法平臺,近年來姑蘇區城管還打造了違法建設防控、智能市容采集、無線通信機動監察、智能空地等平臺,旨在讓城市管理變得更加“聰明”,也讓執法可以更及時、高效。
“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
“城,所以盛民也。”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對“城”的釋義,由此可見,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治理想要有精度、有溫度,就必須以人為本。
記者在吳中區社會綜合治理聯動中心看到,這里有一個集“聯報、聯網、聯合、聯動、聯展、聯評”為一體的創新型社會治理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一站式”解決老百姓咨詢、求助、糾紛、投訴、舉報等問題。
“在該平臺中,我們將‘吹哨報到’‘巡辦分離’和‘精細化’管理和考核三大創新理論機制落地項目實踐。”參與平臺開發的蘇州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吹哨報到”分成了網格吹哨街鎮報到,以及街鎮吹哨部門報到。
“這一機制通過治理重心的下移以及資源力量的整合,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有效解決了社會治理過程中,響應機制不健全、責任權力不匹配、聯合執法機制不健全、監督考核不到位等老大難問題。”
同時,針對吳中區巡查人員充足的特點,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創新“巡辦分離”機制應用,并分別對巡查和辦理進行考核。“結合實踐經驗,我們將‘巡查’和‘辦理’進行有效分離,夯實各自的責任,避免互相牽制和影響,確保上報至平臺的問題得到實實在在的解決。”
精細化管理和精細化考核是另一大創新點。據了解,目前精細化管理已經形成了對內對外的8張考核報表的261個考核指標,通過精細化考核進一步優化管理,推動社會治理的進步。
記者在吳中區社會綜合治理聯動中心也切身感受到,如果將整個區域社會治理比作一個“有機體”,那么聯動中心就是“大腦”,該平臺扮演著“中樞神經”的角色,具體的事件責任清單則像“指令”,社區基礎網格像“神經末梢”。
在技術支持下,面對社會治理結構多變,群眾的服務需求和訴求更加多元的新形勢,吳中區大膽創新,“以人為本”實現了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并通過構建社會綜合治理聯動中心,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