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西安歐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與目前建筑行業BIM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BIM技術專業人才發展嚴重不足,根本原因在于高等院校的專業課程設計過程中BIM技術的引入不夠,并沒有形成完整的BIM技術專業系統,在培養方案過程中,缺乏對于BIM專業技術的管理和應用。如此一來,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并不能完整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工程項目管理》是工科專業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來可以在業主單位、施工企業、第三方管理咨詢服務企業從事技術及管理崗位的相關工作,是將來承擔項目經理職位的核心課程。《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能夠緊密地將實踐與理論聯合在一起,通過理論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并將理論作為基礎實際解決工程的問題,能夠培養出一系列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可以將學生在學習項目管理過程中,通過實驗與理論的結合,全方面了解科學管理與工程項目之間的結合[1]。
《工程項目管理》該課程是工科方面項目管理等專業的主要必修課程,其目標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施工項目管理規劃、項目組織結構建設、質量控制、成本控制、進度控制等基礎知識,可以在對工程項目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全面的工程項目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房屋建筑學》《工程造價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綠色建造》等一系列專業課程的開設,主要就是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夠對主修課程得到一個更好地理解程度,其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作為工程項目管理的衍生課程,其主要在大三階段進行開設,主要是為學生大四的畢業設計提供了投標文件編制和施工組織設計文件等方面的指導。
未來畢竟是科技進步的時代,無論什么行業都將會進入信息全球化時代,對于專業技術性的人才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其能夠完整地處理工程實際的問題,還將擁有對于工程項目管理等杰出能力。《工程項目管理》課程綜合實踐性較強,融合了多門專業課,為工程項目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和協調提供強有力的工具,因此,《工程項目管理》的學習情況及掌握程度將對學生進入工作崗位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知識點零散且量大,綜合應用困難,《工程項目管理》課程涉及的知識層面廣,不僅需要專業的施工知識,還需要了解到工程項目管理的整個流程,在選擇一定的施工方案時,還需要根據項目工作量來進行選擇,組織管理還需要項目管理的基礎知識。
(二)課程難度相對較大,《工程項目管理》課程的理論學習相對較難,學生在學完該課程后,能夠合理地鍛煉成本、控制進度、控制質量等一系列協調綜合的能力,特別是橫道圖和網絡圖這一部分,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講解。
(三)缺少信息化的應用,《工程項目管理》課程的授課,目前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講解項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實踐環節較少,且工程實踐中,項目管理信息化已經應用很普遍,如Project,斑馬夢龍、魯班駕駛艙、BIM5D等,學生在經過專業課學習之后,畢業進入崗位還需要進行二次培訓,才能夠達到崗位的要求。
(四)授課方式缺乏“多樣化”。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工程項目管理》專業課的授課方式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通過穿插一些實際案例來提高實踐效果,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本科課程知識點較多,特別是計算和邏輯推導部分,學生僅靠教師講解一般很難聽懂,并且上課方式單調,缺乏多樣性。課程最后的項目管理沙盤授課形式比較新穎,結合案例,分小組討論,完成項目策劃,受學生歡迎,但案例假定較多,與真實情況相差較大,學生遇到實際問題無法處理[2]。
(五)BIM師資較為缺乏,高校知識體系未及時更新,對BIM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刻,BIM建模及實踐能力較為欠缺,缺乏相關的培訓體系。
《工程項目管理》課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融入信息化的相關理論,將BIM技術部分作為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核心內容,通過對BIM技術的研究工程項目管理的課程改革,并結合理論和實際,進一步確定出工程項目管理課程改革的思路。
工程項目管理課程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將BIM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通過BIM技術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對于工程項目管理課程的改革提出思路。
課程的綜合性比較強,可以根據課程的不同知識點進行模塊化的教學,根據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可以進行課程有關的情景體驗和角色扮演來使得知識概念得更加具體和形象,并不是單純的文字表述。通過實際的工程項目管理,進一步培訓學生的工程項目基礎技能,加強學生的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能力。本次教學內容主要以學生為主,提供真實的工程項目案例,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理論為基礎,結合工程實際案例做到讓學生主動解決問題,教師在過程中加以輔助,擺脫原來教師主講的情形。學生在完成案例時,學會自己查閱資料,解決實際中出現的難題,這一過程,強化實際管理技能的培訓,進一步弱化理論方面的教學,可以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的工程項目綜合能力需要通過編制施工組織設計來進行體現,主要是在施工組織設計過程中,不僅涉及項目工程管理,課程知識還包含了《綠色建造》《工程造價與計量》等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具體的課程方面的融合如圖所示,通過三個科目之間的課程理論融合,使得學生對于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等方面得到一個更好地了解,從而在工作崗位中遇到實際問題,更有能力去解決。

本課程的教學形式設計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輔,以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的。在授課過程中,引入真實案例,以案例為任務,逐步分解,完成任務。在真正的學習課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案例及引導的方法來對知識點進行解說和應用,借助創客系統下發測試題,分析學生完成情況,再對難點知識點進行講授,完成知識的講授后,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案例分析,小組成員討論選擇最優方案,各小組之間有相互競爭意識,教師按完成時間和方案可行性評分。
《工程項目管理》課程中有較多關于邏輯和計算的知識點,不僅是課程的難點,還是課程的重點,并且在社會考試中,如建造師、造價師考試中都是必考項,針對以上的知識點,可能當堂理解比較困難,因此課程將會通過微課的方式,將課程中所涉及的重難點進行錄課,并放在系統上,以便學生隨時查看。
課程中的案例來源于實際項目,因此,課程會不定期邀請施工企業專家入課堂,開展專業講座,創造濃厚的企業氛圍,通過專業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軟件的應用越來越多,課程應結合工作實際情況,在課堂中加入軟件的應用,鞏固理論知識[3]。
針對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課程評價是檢驗課程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工具,將原本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考核方式變成項目成績與期末成績并重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主要包含學習考勤以及平時測驗成績,分別占平時成績的20%和80%。項目成績包含5個項目,其中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占50%,其余4個項目均占12.5%。對于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的課程,結果需要通過真正施工企業方面的項目管理進行評價,并給出一些指導性的意見,通過小組結合,使得在考核方式過程中更加注重到理論的應用和結果的可實施性。因此,在考核過程中,會有多種的加分形式,比如小組之間相互競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讓案例更加真實,更接近實際項目。
對課程評價結果的數據進行分析,評價課程改革的效果,針對未達到預期目標的模塊,編制學生調查表,咨詢學生情況,整體分析原因,調整改革措施。針對學生完成的成果,邀請行業專家評審,分析其中的優點和不足,并提出后期課程的修改意見。根據專家意見修改課程設計內容,并再次實施。
在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經很難滿足新興行業發展的市場需求。由于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為了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對于畢業生能力要求提高,即對高校人才培養要求更高。隨之而來的是畢業生的選擇、就業方面的觀念發生變化,對于公司的環境以及福利待遇方面有著十分高的期待,依據工程管理專業的總體定位和建設目標,結合工程管理專業特點和建設行業發展趨勢,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從而設計出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