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寧
(昌吉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
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下,可以發現一些大學生在枯燥的課堂氛圍中很難提起學習心理學知識的興趣,沒有參與學習的積極性[1]。另外,信息化時代,學生每天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玩智能設備,線下課程的學習中較難集中注意力。這就會導致學生心理學相關知識較為薄弱,遇到挫折很難冷靜面對,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學生的日常學習,而且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再者,傳統的咨詢模式具有一定的束縛性,部分有輕微心理困惑的學生可能會礙于他人看法,不敢或者不愿意接受面對面咨詢,部分校外實習實訓等受地域因素限制或者個人與校內固定心理咨詢時間沖突等因素造成未及時進行咨詢。長此以往,學生的心理問題會日漸加劇。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升。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配備不足,主要是以輔導員、班主任等兼職為主,且部分兼職教師的心理健康專業知識欠缺,較多教師局限于傳統的線下的單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信息化素養較低,缺乏跟隨時代以及根據學生特點不斷改進教育方法的觀念。
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創新,一些教師的課程安排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較為陳舊,沒有實現與時代要求以及學生特點的有效結合,以至于教育質量長期固定在一定水平,甚至會有所下降[2]。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實現教育方法的創新。
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育教學、一對一心理咨詢和實踐活動。學生通過這三種教育方法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收獲,但是這些單一僵化的方法不利于提高教育質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慧課堂、中國大學慕課等線上平臺可以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另外,教師通過新媒體還可以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信息化時代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也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提供了路徑。當下社會,很多大學生依然缺乏對心理咨詢正確的認知,許多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愿意與同學分享或尋求幫助,不愿意與輔導員溝通,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服務,這給學校心理危機的預防、干預和管理帶來了挑戰和困難。在“互聯網+”環境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委員可以通過微信、釘釘等App,利用虛擬、開放、匿名的方式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及時調整他們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此外,通過大數據分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了解學生的互聯網使用情況、最近的互聯網搜索情況和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傳送一些質量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開展線上心理健康咨詢,保護學生的隱私情況,促使他們敞開心扉。
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所構造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然而,由于網絡信息量巨大,大學生在接收過程中缺乏引導,很難真正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如果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和社會比較,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和誤導。另外,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所有人都可以在網絡中隱藏自己的信息,也可以在虛擬網絡中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這很容易造成大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顯現,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在“互聯網+”形勢下,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教育,保障大學生不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高校應建立網絡監督機構,通過各種有效手段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從根本上消除不良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傳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能保證大學生從網上獲得健康有用的知識,所以高校要轉變思路,結合互聯網技術更新教育方式方法。同時高校應構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教授更多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心理相關知識,通過建立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有機互補咨詢引導,確保向大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咨詢服務。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開設豐富的心理健康課程,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提高班級教育的效率和學生的思想素質,各學科教師應自覺地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進課堂教學。為學生推薦適合的線上課程,也可以根據課程制定相應的學分,課程結束后通過理論考核以及教師一對一溝通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后給予一定的學分,對于學習效果較好的學生及時給予獎勵和表揚,對于學習狀況較差的學生及時鞭策和鼓勵,以此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地方。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心理健康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可以為學生提供引導和學習資料,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網絡學習活動,也可以組織一些專業知識競賽,使學生體驗到積極的學習氛圍,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深入了解心理相關理論,進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例如,通過舉辦校園心理知識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體會到心理學的魅力,并通過學習心理知識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并利用所學知識來正確看待自己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漸漸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意識中,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在大學教育中,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向導,也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應時常組織教師參加互聯網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應該主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改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日后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會有促進作用,同時對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為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教學方法,重視改進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在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從互聯網上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從而在教學中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同時,教師要通過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的動員,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材料來實現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用道理說服學生,用情感感化學生,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場景設置和角色扮演,讓學生能夠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相結合,不斷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以及心理素質的提高,最終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發展,教師通過課堂觀察,也可以發現學生學習以及生活上的心理變化。針對表現良好的心理教師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進而實現鞏固的效果,針對表現不好的教師應該及時給予指導,使其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理解學生存在的價值,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剖析自己。
作為學生發展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同樣要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師要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教學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生調節情緒的能力。
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特點以及教學內容,根據專業的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針對性地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心理健康教育大綱》的要求制定學習計劃,使學生在學習中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和人生目標有明確的規劃,從而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自我認識”為主題,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興趣特長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和社會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背景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應該正視此問題并跟隨時代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他們掌握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高校應該結合大數據技術,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