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藝術家

北京時間下午三四點鐘,對于生活在中國版圖最西端的喀什居民來說,熱鬧的午間生活才剛剛開始。
去“買買提沙吾提師傅的兒子的抓飯店”點一碗抓飯,在“幻覺理發店”理個發,到“貴客們舒適鞋店”挑雙鞋,路過“花容月貌婦女裁縫店”,停下腳步看看店員們精致的手藝……第一次在喀什街頭閑逛,讓人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這些長長的店名。有游客笑稱,如果把喀什街頭見聞寫成一篇日記,讀起來應該會有一股生硬的機翻腔,自帶滑稽效果。
因為這些直譯而來的奇異店名,喀什還上過熱搜,但這座名城值得上熱搜的風物,又豈止這些小小的招牌?比起中國最北的小城漠河和最南的城市三沙,喀什除了地理景觀上的特色,還多了一層濃厚的西域文化風情。
三大宗教和四大文明的交匯點,數千年的文明史,漫長絲路上的明珠,喀什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喀什人的歌聲舞影,喀什街頭的美食飄香,細看下去都是千年歷史的深情回眸。
“你是不是出國了?”不設定位地在朋友圈發喀什老城的照片,總能看到這樣的回復。滿街維吾爾族和塔吉克族的面孔,戴著紅色頭巾的女人,在小巷奔跑的藍色瞳孔孩子,玫瑰色的墻和藍色的圍欄,中亞式的磚墻和街巷,總會給人一種身處異域的錯覺。
經典名著《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在電影拍攝時期,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正遭受戰爭的重創,導演只能尋找別的取景地,最終選定了喀什。走在這座城市的街巷,連原作者胡賽尼都驚訝,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一個地方,能和喀布爾的人文和建筑風格如此相似。
濃郁的中亞色彩,整潔干凈的街道,熱鬧的大巴扎,喀什是一個理想版的喀布爾,在那些經典的鏡頭和臺詞背后,藏著一座城市數千年的文化歷史。
在喀什,逛逛老城和香妃故園,看看艾提尕爾清真寺,然后在喀什大巴扎“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購物,夜晚在夜市嘗遍南疆美食,探秘這座城市的味道。
居于“異域”,歷經千年的喀什,看淡歷史的起起伏伏,有著非常和緩的生活節奏。
盛夏日光暴曬,走在伊斯坦吾博依路的游客,或慕名或為消暑走進百年老茶館,被風吹起的紅紗簾下,是彈奏著都塔爾和熱瓦普、打著手鼓唱著歌的維吾爾族人。這里作為一個有名的打卡點,一壺茶、一碟冰糖、一盤水果,成為了游客們近距離感受喀什生活節奏的場所。
喀什噶爾古城里,街邊的許多攤販不會說漢語,賣水果的老人比劃著稱了一斤小白杏,摘下方形的帽子“吐馬克”,讓游人把錢放在他的帽子里。
老城的房屋上,雕琢精致的窗戶和欄桿下隨處可見花草,維吾爾族人愛花,喜歡用鮮花裝點家中,女人們頭戴的紗巾也常常印著花朵,顏色鮮艷明亮。
在絲路重鎮、邊陲之門,橫亙了數千年歷史的地方,喀什人自己倒是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在日照充足、到處都能響起歌聲的地方喝茶聊天,慢悠悠地閑逛,才是他們日常的生活狀態。
喀什的煙火氣,最直觀的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食物,且不局限于老城和夜市,如果不親身去一趟,你很難想象那些稀奇古怪的店名下面究竟藏著什么樣的美食。
新疆人愛食鴿子,在喀什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特色的鴿子湯店,三十元左右就能點上一大碗。乳鴿配上鷹嘴豆,入口軟嫩,因為熬制時間久,鴿子湯已經燉得非常入味。
兩百多年的石榴種植歷史,讓喀什地區的石榴汁聲名遠揚,許多人專程來到喀什,就為了去大巴扎嘗一杯正宗的石榴汁。不加水和任何添加劑,直接用新鮮石榴壓出果汁,在夏日,吃燒烤和抓飯的時候配上一杯,實在是過癮。
烤包子也是喀什的特色,有不同的餡兒可以選擇,幾十個薄皮小包子貼在瓦斯爐里,慢慢變成焦黃色。喀什古城里有一家烤包子店總是排著長隊,烤包子剛出爐就會迅速被搶購一空。
除了這些,還有架子肉、抓飯、烤馕、大盤雞、羊奶冰淇淋……
在唐城國際餐飲文化一條街上,有露天的大排檔可以吃燒烤喝啤酒,當地人笑說,全國各地都在喝大烏蘇,但是喀什的大烏蘇是最便宜的。
十點多才開始落日的城市,在烤串的香氣和酒瓶碰撞的聲音中,將至北京時間的午夜,熱鬧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
從古老的樂器演奏聲、啤酒杯的碰撞聲走來,縈繞在瓜果的清香和燒烤的煙霧中的喀什,以一個輕松自在的態度,點亮了絲路十字路口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