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
(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5)
手洗餐具洗滌劑簡稱洗潔精,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清潔用品。人們洗滌餐具時習慣不戴手套,但是長期如此會使手部緊繃干癟、不光滑,這與洗潔精配方及其體系的pH值有關[1]。弱酸性洗潔精與皮膚表面的pH值相近,產品溫和不傷手,符合食品相關產品綠色、安全、環保概念。因此,研發一款清潔高效、低刺激的產品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而要獲得一款優質穩定的產品,合理的配方以及適宜制備工藝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從對洗潔精原料的選擇、體系pH值、黏度、濁點的控制和產品性能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對磺酸體系下弱酸性洗潔精的研發有所幫助。
1.1.1 試驗儀器(見表1)

表1 試驗儀器
1.1.2 試驗基質配方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是一種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較高的表面活性和優良的抗硬水性能,其水溶液不帶電荷,不會與蛋白質結合,對皮膚的刺激性較小[2],生物降解性好且又可提升產品去污力。雖然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濁點容易影響產品的使用,但是,其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將產生協同效應,可擴大產品適用范圍,提高洗滌性能[3]。
本文選擇了具有優良的發泡力和去污力且脫脂力較強、相對廉價易得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通過反應獲得、LAS)和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鈉(AES)作為主表面活性劑,設計以下試驗基質配方(表2)。

表2 試驗基質配方
不同表面活性劑的去污力和體系黏度有明顯區別,選擇合適的表面活性劑是控制黏度的重要環節[4]。AES耐硬水,但是去污去油滲透不及磺酸,磺酸的增加有助于去污力的提高;不同AES和LAS的添加比例對去污力性能和黏度具有較大的影響,本文結合實際經驗設置5組比例(表3)進行試驗,考察產品的去污能力。樣品送至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去污力檢測,結果如表4。

表3 LAS和AES添加量配比試驗
由表4可知所有比例下的配方均滿足產品去污力要求,彼此之間的去污指數差距不大,以4#配比的去污指數最高,綜合考慮去污力和經濟成本結合實際生產工藝,將配方進行優化,最終確定表5配方。

表4 LAS和AES不同配比添加量洗潔精去污力檢測結果

表5 洗潔精配方
微生物會使洗潔精發生霉變和腐敗,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并且變質所分解的產物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作用,入口產品還會誘發人體疾病。洗潔精防腐劑體系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其抗菌活性、配伍性、安全性、穩定性和成本等,并結合產品體系類型要求、配方成分、pH值要求及使用情況進行考慮。不同防腐劑之間的復配可以拓寬抗菌譜、提高藥效并預防微生物抗藥性的產生,一般洗潔精常用的防腐類有卡松、苯丙異噻唑啉酮、布魯波爾、尼泊金甲酯、苯甲酸鈉、甲醛、甲醛釋放體等,它們各有優缺點,但性價比最高的是卡松,是一款由甲基氯異噻唑啉酮和甲基異噻唑啉酮以3∶1混合的溶液。
本研究實驗篩選了兩款防腐劑,并將試做樣品送至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防腐性能檢驗,結果見表6,根據測試結果選擇卡松作為體系防腐劑,添加量為0.2%。

表6 防腐挑性能檢驗結果
餐具洗滌劑選用食品級香精,常用果香和花香香型。食品級香精多為乙醇、多元醇或油性體系,成分復雜,不恰當香精的添加會使加香產品變色、渾濁、析出沉淀、體系黏度變化等,嚴重的可導致包裝容器變色、變形。經過試驗和消費者調查,最終選擇的食品級檸檬香型香精作為產品芳香劑。
合適的黏度可以改善洗滌條件,提高消費者使用感[5]。對上述確定的洗潔精配方,常溫(25 ℃)下添加氯化鈉考察其體系黏度的變化情況,結果圖1。

圖1 體系黏度隨氯化鈉濃度變化曲線1
由表圖1可知,在低濃度氯化鈉時,體系黏度隨氯化鈉濃度增加而上升,在1.00%左右達到峰值。之后隨著氯化鈉濃度的增加而出現下降趨勢,當氯化鈉濃度超過1.50%,黏度隨氯化鈉濃度的增加急劇下降,并且體系變得不穩定,室溫放置會有沉淀析出,搖晃靜置后產品分層明顯。
為明確黏度隨氯化鈉濃度變化的峰值拐點,進一步考察了氯化鈉濃度于1.00%~1.50%之間黏度的變化情況,結果如下(圖2)。

圖2 體系黏度隨氯化鈉濃度變化曲線2
由圖2可確定,體系黏度隨氯化鈉濃度變化的峰值出現在1.00%,之后隨著氯化鈉濃度的增加,體系黏度逐漸下降,并且當氯化鈉濃度為1.40%時,低溫冷藏出現渾濁,影響產品品質穩定性。結合生產及實際使用,確定氯化鈉的濃度為0.8%~0.85%為宜。
將考察黏度隨氯化鈉濃度變化的洗潔精樣品置于3~5 ℃冰箱冷藏,連續一周考察洗潔精產品的外觀渾濁情況,結果如下(表7、表8)。

表7 氯化鈉濃度對體系濁點影響的考察1

表8 氯化鈉濃度對體系濁點影響的考察2
由表7、表8可知,當氯化鈉濃度為1.40%(含1.40%)以上時,產品出現渾濁,當氯化鈉濃度為2.0%以上時,產品恢復至室溫后分層有沉淀,體系變稀,產品不穩定。考察氯化鈉濃度1.1%~1.45%之間體系的濁點,發現當氯化鈉濃度超過1.3%時,產品出現渾濁,氯化鈉濃度為1.3%時,低溫久置會出現微渾,室溫下能夠恢復正常。為明確氯化鈉濃度在1.3%~1.4%之間,體系低溫濁點的情況,考察了氯化鈉濃度在1.32%、1.34%、1.36%和1.38%時,體系低溫濁點情況,結果如下(表9)。

表9 氯化鈉濃度對體系濁點影響的考察3
由表9可知,該配方體系下低溫濁點出現在氯化鈉濃度為1.34%~1.36%之間(不含1.34%)。在該體系下,產品氯化鈉的添加不可超過1.34%,否則會出現低溫渾濁的現象,影響產品使用體驗。
考察在相同氯化鈉濃度0.8%~0.85%,相近磺化(pH值7~8)條件下,不同終點pH值對體系濁點的影響,實驗選擇9組終點pH值(6.53、6.62、6.76、6.88、6.93、7.01、7.54、8.05、8.54)產品進行觀察,結果發現在3~4 ℃的條件下保存8 d,樣品均透明無渾濁。
在以上基礎上,繼續將樣品冷藏放置30 d,結果發現,在本體系下,當烷基苯磺酸與氫氧化鈉的磺化pH值在7~8之間、氯化鈉濃度在0.8%~0.85%時,產品終點pH值在6.5~8.5之間,體系低溫耐受好,濁點不隨體系終點pH值變化而出現變化,無出現渾濁現象,質量穩定。
由于人體手部皮膚的pH值為弱酸性,基于產品使用感和去污性能,故選擇終點pH值在6.5~7.5之間。
實驗同時考查在相同氯化鈉含量0.8%~0.85%、相近終點pH值6.8左右條件下,不同磺化pH值對體系濁點的影響,共進行6組實驗,樣品于3~4 ℃冷藏保存8 d后,發現其均透明無渾濁(表10)。

表10 不同磺化pH值對體系濁點影響
樣品繼續冷藏30 d,結果發現在本體系下,當烷基苯磺酸與氫氧化鈉的氯化鈉濃度在0.8%~0.85%、終點pH值在6.8左右時,產品磺化pH值在6.0~9.0,體系低溫耐受好,濁點不隨磺化pH值變化而出現變化,無渾濁現象,并且體系活性物含量無明顯變化,質量穩定。
對于實際生產時可將磺化pH值控制在6.0~9.0之間,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穩定性下,較寬泛的磺化pH有利于生產操作以及生產制作效率的提升。
2.5.1 不同磺化pH值對洗潔精存放后的體系pH值的影響
相同氯化鈉濃度、相近終點pH值(6.8左右),6組磺化條件(pH值6.0~9.0)的洗潔精樣品放置90 d后,體系pH值變化結果如表11。

表11 不同磺化pH值體系放置90 d后樣品的pH值變化
2.5.2 不同最終pH值洗潔精存放后的體系pH值的變化
相同氯化鈉含量、相近磺化pH值7~8條件,下列9組終點pH值樣品放置90 d后,體系pH值變化,見表12。

表12 不同終點pH值體系放置90 d后的變化
由表11和表12可知,產品放置90 d后體系pH普遍有所下降,但是不明顯,體系相對比較穩定。
2.5.3 放置90 d后,不同氯化鈉添加量下洗潔精體系黏度值變化
由圖3可知,不同氯化鈉添加量,90 d后體系黏度普遍有所下降,但是不明顯,產品黏稠度相對比較穩定。

圖3 不同氯化鈉添加量產品放置90 d后體系黏度變化
2.5.4 洗潔精產品放置180 d后pH值和黏度變化
以確定配方生產了若干批次產品,考察其pH值和黏度的變化情況,結果如表13。由表13可知,21個批次產品在180 d后其體系終點pH和黏度均無明顯變化,產品質量穩定。

表13 不同批次產品,放置180 d后pH值和黏度變化
180 d后,隨機抽取21批次產品中的某批次,送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測試。結果如表14。

表14 存放180 d后產品質量指標考察結果
本文考察了含磺酸體系洗潔精黏度的調節、濁點的變化及其穩定性。確定了LAS和AES添加比例為75∶100(W/W)時,具有理想的去污性能;使用卡松作為防腐劑,添加量為0.2%時可以獲得好的防腐效果;選擇食品級檸檬香精作為賦香劑。
在該體系下,當氯化鈉的濃度為1.0%時,體系達到最大黏度值,其低溫冷藏濁點出現在氯化鈉濃度大于1.34%時,并且在適宜的氯化鈉濃度下,低溫冷藏濁點不受體系終點pH或者過程磺化pH的變化而影響。該體系產品在放置90 d和180 d后,體系的終點pH和黏度均無明顯變化,產品經第三方機構檢測,產品達到GB 9985—2000《手洗餐具用洗滌劑》的質量要求,洗滌性能良好,質量穩定可靠。可根據生產實際,結合洗潔精的實際應用,選擇洗潔精終黏度為室溫(25℃)1.0~1.5Pa·s,氯化鈉添加量為0.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