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雄,吳芳,王培元,陳昭昌
(集美工業學校,福建 廈門 361022)
近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數量增幅明顯,2019年在我國學習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占比達54.1%[1]。2016年,泰國留學生成為泰國成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人數排名第五的國家[2],2018年泰國來華留學生已達28,608人。泰國留學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漢語教學研究的重要主體[3]。唐詩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珍貴素材。許多研究者已將唐詩融入對泰國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其研究方向集中于唐詩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應用,對唐詩教材編寫關注不足。如何編寫適合泰國留學生的唐詩教材值得進一步探究。
文化回應教育理念主張尊重學生原有文化背景,適應學生原有認知特點。本文基于文化回應教育理念,分析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的編寫原則、編寫思路,以中泰雙語教材《海韻唐詩》為例展示實踐成果,對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的繼續完善進行展望。
唐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多數泰國留學生的漢語水平不高,掌握的漢語詞匯量有限,漢語閱讀經驗不足,難以正確理解詩歌大意。
唐詩作品內容涵蓋社會生活場景、社會習俗、交際禮儀、人際關系等。但中、泰兩國文化存在差異,削弱了泰國留學生對唐詩文化的理解。
唐詩飽含作者的情感,如愛情、友情、愛國情、山水之情等。詩歌的情感表達功能使其具備日常交際中的情感交流功能,可以推廣應用到跨文化交際場景。泰國留學生對詩歌中表情達意的詩句理解不深,無法使用唐詩詩句進行跨文化交際。
當前通用性漢語教材無法滿足海外學習者的需求[4]。現有對外漢語唐詩教材屬于通用性教材,從中國視角介紹中國文化,對足留學生所在國文化關注不足。
文化回應教育理念由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學者提出。Gay認為文化回應教育應是基于不同文化族群學習者的原有文化、知識基礎,尊重文化差異,形成文化共情,生成文化學習期待[5]。KLump與McNeir認為文化回應教育需要采用貼近不同文化族群認知基礎的教學方法,以滿足其學習需求[6]。文化回應教育理念強調多元文化共生的學習環境,尊重學習者原有文化、認知起點,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啟示意義。
基于文化回應教育理念進行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編寫,首先應根據《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教學大綱》的規定,其次要立足泰國留學生原有文化背景、學習基礎,設計、編寫唐詩教材,重點培養留學生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國際視野等文化能力。
泰國留學生總體漢語水平不高,教師可以使用漢語和泰語作為教材語言,解讀唐詩詩意,幫助留學生克服因語言導致的文化理解困難。
基于文化回應教育理念對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框架進行設計應具有科學性。教師要預先對泰國留學生原有的文化認知基礎、學習興趣點做調查,篩選認同度較高的唐詩素材;綜合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理論、文化回應教育理念,立足留學生原有漢語學習特點設計語言、文化、交際等層次的唐詩學習內容。
文化回應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泰國留學生唐詩教學具有自己的特色。唐詩教材的語言知識、學習活動、文化要素等,都應與文化回應性教學要求相匹配。
教師引入文化回應教育理念編寫唐詩教材,需要選擇趣味性強的文化內容,激發泰國留學生的唐詩學習熱情。
根據基于文化回應教育理念的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編寫原則,編寫唐詩教材分三個階段(見圖1)。第一階段:教師調查泰國留學生唐詩學習需求。第二階段:教師綜合文化回應教育理念、建構主義理論、輸入假說理論和格式塔理論設計教材框架;教材分語言、文化、交際三塊內容編寫;教材由國內漢語教師與國外孔子學院教師合作編寫。第三階段: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校對和完善教材。

圖1 基于文化回應的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編寫思路示意圖
教師編制問卷,調查留學生的學習基本信息、唐詩學習需求、唐詩學習目標等。學習基本信息調查留學生的華裔背景、宗教信仰、初始漢語水平、唐詩認知、在線學習習慣等;唐詩學習需求調查留學生感興趣的唐詩內容、學習路徑、學習時間、唐詩教材內容等;唐詩學習目標調查留學生的唐詩學習意圖、學習數量、學習意愿等。
4.2.1 以文化回應教育理念指導選擇唐詩教材內容
教師基于文化回應教育理念,以留學生熟悉的文化內容、生活情境導入教學,以留學生感興趣的唐代詩人、詩歌作品作為教學素材,以留學生活、日常場景創設跨文化交際情境。
4.2.2 以建構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材中的唐詩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學習群體的協作、會話等活動,在原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完成新知識的建構。教師在唐詩教材中基于文化回應教育理念創設貼近泰國留學生文化和生活的學習情境,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陌生感,掌握唐詩中的語言、文化知識。
4.2.3 以輸入假說指導編排唐詩教學內容
20世紀80年代,克拉申(Krashen,S.D.)提出輸入假說,構建了“i+1”模型。“i”為學習者當前語言水平,“+1”為在當前水平基礎上增加的學習者容易理解的語言。基于文化回應的留學生唐詩教材的每課學習內容可以根據學習難度科學排序,引導泰國留學生按照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的順序,循序漸進地學習詩歌內容、中國文化。
4.2.4 以格式塔理論指導唐詩鑒賞學習資料的編排
格式塔理論(Gestalt psychology)由德國心理學家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W·Kohler等人創立,該理論強調學習過程是系統性的直覺認知過程,主張從問題情境的整體出發去知覺學習[7]。 20世紀80年代,格式塔理論開始運用到文學領域,為古詩詞意象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8]。根據格式塔理論編寫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首先引導留學生在誦讀中以直覺感知詩歌的內容和韻律,借助詩歌的全文翻譯整體感知詩中的意象、情感;然后提供唐詩鑒賞學習資料,引發留學生調動原有情感、經驗,去聯想、完善對詩歌的鑒賞認識。
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是國別化教材。為提高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的適應性,除國內漢語教師外,學校可以邀請國外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合作進行教材編寫,增強教材內容的適切性。
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校對和完善,以適應實際的學情變化。
集美工業學校2017年成立海絲班,招收泰國來華中職留學生。學校自2020年開始進行基于文化回應的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編寫探索,編寫完成中泰雙語版的唐詩教材《海韻唐詩》,本文以此教材為例介紹研究成果。
啟動編寫前,教師在問卷星發布中泰雙語版的《海絲班留學生唐詩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向19級海絲班學生發放問卷17份,收回有效問卷17份。根據問卷數據,泰國留學生漢語水平均在HSK3以上;泰國留學生唐詩基礎薄弱,懷有強烈學習意愿;泰國留學生具備參與在線學習的能力;泰國留學生希望唐詩教材融合多元文化,圖文并茂,增加泰語翻譯;泰國留學生學習唐詩主要目的為漢語考級、在華升學及學習中國文化。
鑒于泰國留學生不熟悉唐朝歷史,編寫組以詩歌內容劃分章節,每個章節匹配著名唐詩及文化內容(見表1)。

表1 章節、詩題、中國文化匹配表
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課文內容分語言、文化、交際三大模塊。
5.3.1 語言模塊
該模塊包括唐詩詩文注音,詩歌在線朗讀音頻,重點詞匯注音、解釋,詩歌中、泰文翻譯,詩歌中、泰文賞析。字音、詞匯、詩文釋義、詩文鑒賞的排序,符合輸入假說理論,幫助泰國留學生逐級深入學習詩歌。教材使用中、泰兩種文字編寫詩文釋義及詩文鑒賞,根據格式塔理論,泰國留學生可以先通過詩文釋義整體感知詩歌情感、思想,然后參考詩文鑒賞資料深入感受詩歌意境。
5.3.2 文化模塊
編寫組根據文化回應教育理念設計了文化模塊內容。例如《游子吟》的文化模塊內容引入泰國的“母親節”,與中國孝道文化相鏈接,產生文化回應和情感共鳴,激發出留學生學習唐詩的學習熱情,樹立學習中國文化的自信心。
5.3.3 交際模塊
基于文化回應的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編寫過程需要以文化回應教育理念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創設出兼具中、泰兩國文化的口語交際情境,在實際生活場景中運用唐詩名句。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交際模塊內容創設了跨文化交際情境:當你學習了這首詩歌后,你會選擇用哪句詩來表達希望能與朋友再次相見。
唐詩教材的課內學習任務涵蓋了課前的話題導學,課中的練習及運用。依據文化回應教育理念,編寫組篩選出泰國留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文化情境,借助建構主義理論尋找泰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編寫情境導入問題、課內練習、運用練習。例如《竹枝詞》的話題導學提到“在泰國人們會怎樣表達自己的愛意?在唐詩中,詩人劉禹錫用天氣來寫出女孩對愛的表達”,引發留學生對中泰兩國表達愛意的思考。在《竹枝詞》一課的運用練習中,教師提問:泰國人表達愛意的方式與唐詩中的“道是無晴還有晴”有何不同?
中國正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合作,越來越多泰國留學生來華留學。基于文化回應教學理念,進行泰漢語教材編寫能夠減少泰國留學生的文化隔閡,降低漢語學習的難度。針對泰國留學生的唐詩教材應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教材的編寫要尊重留學生的唐詩學習需求,引入文化回應教育理念、建構主義理論、輸入假說理論和格式塔理論設計教材框架,組建國內外漢語教師合作編寫,并在教學實踐中日臻完善。
本文列舉的《海韻唐詩》教材只是基于文化回應的泰國留學生唐詩教材編寫的初步探索,研究團隊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唐詩教材應用成效的實證研究,努力編寫出文化回應性更強的唐詩教材,以滿足泰國留學生學習中國語言、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