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肖霞
(康橋第三幼兒園,上海 200000)
故事表演是孩子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孩子天生好模仿、好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在幼兒時期,開展故事表演正是可以釋放孩子天性,給予孩子表達表現機會的一個舞臺,從故事表演游戲中,孩子不僅僅可以提升表演的經驗,更可以從中獲得與同伴交往、合作的機會。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研究更新,我們越來越清楚,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要以兒童為“主體”,從“兒童視角”出發,要讓幼兒在感興趣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和發展。故事表演游戲也不例外,那么,教師在幼兒的表演活動中就需要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思考如何激發幼兒表演興趣、投入故事表演的方法。
基于兒童視角開展中班故事表演游戲,在故事表演初期、故事表演排練過程中、故事表演的分享與交流中,總結與解析教師的角色。
在準備開展故事表演游戲時,如果給到孩子一個故事主題要求孩子直接表演,由于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們更多的是不知所措、無從下手,所以教師要在基于“兒童視角”的前提下,避免過度指導、過度放手,應找準時機,給予孩子一定的故事表演技能指導,作為幼兒故事表演中的“組織者”“參與者”,為孩子指引方向。
1.共同參與幼兒的故事表演素材收集和選擇,幫助挑選適合幼兒年齡特點以及感興趣的故事內容
基于“兒童視角”的想法,我們將更多選擇機會留給孩子,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比如,在選擇每個月的故事表演內容時,我們提前請孩子回家與爸爸媽媽共同收集自己感興趣并且適合表演的故事。孩子們帶回來了許多故事,如:《老虎拔牙》《狐貍分肉》《大鬧天宮》《悟空學藝》《狼和七只小羊》等故事,在組織孩子們分享故事內容后,教師作為參與者,給出孩子一些選擇故事的建議,并結合主題,為孩子分享了一個故事素材《桃樹下的小白兔》,在通過投票和自主商量后,選出了其中四個素材作為本學期的主要表演故事內容。在表演孩子自己選出的故事時,他們就能表演出特別有趣的故事情節,也會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語氣和動作,充分調動孩子表演的積極性。
2.引導幼兒共同思考道具、情景的布置,創設積極的故事表演氛圍。
道具是故事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材料,它可以幫助幼兒加深角色意識,也能起到各個場景的提示作用,最重要的還能吸引和激發幼兒的表演興趣。在道具的制作上,除了頭飾的繪畫和制作,教師還可以在表演前啟發幼兒自己動手運用百寶箱中的半成品材料或廢舊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道具,也是發揮幼兒表演主體的良機。比如,在《桃樹下的小白兔》故事表演中,我問孩子們:“故事需要哪些道具和場景的布置?可以怎么做?”孩子們有的說可以自己畫頭飾、有的說需要準備點桃花瓣和信封。就這樣,孩子們開始道具的制作,大家首先為自己喜歡的角色畫起了頭飾,扮演老桃樹的心怡本來也畫好了頭飾,突然,子銘找到了百寶箱中的樹葉藤條,問我:“老師,老桃樹是不是用這個樹葉綁在身上更像啊?還可以把“桃花瓣”貼在心怡身上,這樣才更像呢!”我肯定了子銘的想法:“你的主意真不錯!你們會做‘桃花瓣’嗎?”心怡說:“我們不會畫桃花瓣,本來想拿粉紅色手工紙代替的。”我說:“那我來幫你畫桃花瓣在手工紙上吧。”子銘和心怡對其他朋友開心地說:“俞老師幫我們做桃花瓣咯!”
有了老師的參與制作,孩子們表演時表現得更積極,爭著想當“老桃樹”,最后也在歡樂的氛圍中完成了表演。
1.當幼兒故事表演中遇到困難主動尋求幫助時,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幼兒
在故事表演排練中,教師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做故事表演的主人,引導幼兒主動、積極參加故事表演,鼓勵幼兒自行分組、商量分配角色,教師可以以“觀察者”的身份,觀察孩子之間的商量、合作行為,但是當孩子表演中出現問題,也要及時進行有效指導。如:在故事《老虎拔牙》中,我就為孩子投入了“點讀筆”板塊,在每個角色的頭飾上錄入臺詞,也鼓勵幼兒自行創編臺詞后錄入,與同伴分享:
案例:重新組隊開始了,只見豪豪、騫騫、珩珩、燃燃、一一、潼潼等人組成了一組,他們正在重新商量分配角色。珩珩是隊長,他來協調角色安排,他說:“現在有三個動物大家都想演,一個是狐貍、一個是獅子、一個是老虎。”騫騫說:“我當獅子吧,老虎很難,臺詞很多。”豪豪說:“我也要當獅子。”珩珩說:“你不是上次當過獅子了嗎?”潼潼、燃燃、騫騫異口同聲:“對啊,你當過了。”珩珩對豪豪說:“那你給我講講聽聽獅子的臺詞。”豪豪想了想說不清。騫騫連忙舉手說:“我會。”珩珩說:“那你說。”騫騫就把獅子的臺詞說了一遍:“老虎,吃了巧克力不刷牙牙齒會壞掉的。”豪豪說:“不對不對,是吃糖不是巧克力。”潼潼說:“我就說吧,獅子臺詞也很難的。”珩珩說:“那豪豪,你來說一次獅子的臺詞。”豪豪突然大叫抗議:“哎呀,別說了,我也不會。”就這樣,角色安排僵持著。這時,珩珩看到我在旁邊觀察著,來向我尋求幫助:“俞老師,他們都想當獅子,可是都不會臺詞怎么辦?”于是,我加入了這組,對他們說:“記不住臺詞沒關系呀,我們不是還有點讀筆嗎?先商量好角色,再去外面聽聽點讀筆上的對話呀。”一一說:“那我去聽點讀筆啦!”說完,大家都去聽了。
分析:教師在幼兒尋求幫助時,要學會判斷幼兒的需求,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和支持,教師對幼兒表演游戲的支持可以有很多種,如案例中我投入了現代科技產品“點讀筆”,點讀筆的作用既可以幫助幼兒通過反復收聽的方式,記憶臺詞、角色語氣語調,又能夠互相模仿著創編出不同的臺詞、語調。這比老師直接“教”孩子念臺詞的指導方式會更有針對性。
2.觀察幼兒故事表演中的語言、表情、動作、走位等,當幼兒表演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參與幼兒的排練,進行有效指導
在基于“兒童視角”為前提下,教師雖然賦予了孩子更多的自主表演機會,但不代表教師完全可以置身事外,這樣孩子的表演不會進步,甚至難以組織起來。在幼兒分組排練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孩子們排練的過程,如發現孩子的走位不清晰時,教師可以直接指出,或者拋出問題讓組員自己思考,怎么樣的走位才是適合的;表演中幼兒不能用語言、表情、動作等表演技能大膽表現時,教師可以以“示范者”的身份,讓孩子進行模仿。給孩子一些前期表演經驗基礎,才能為幼兒的創造表演添磚加瓦。如故事表演《狐貍分肉》中,孩子們扮演的狐貍說話時的語氣不夠狡猾,這時,我就會在分享交流環節,模仿故事中狡猾的狐貍的一些動作、語氣、表情,孩子們在模仿教師扮演的狐貍之后,夸張的表演惹得觀眾哈哈大笑,游戲分享時教師的指導效果也達到了。
3.組織分享討論,提升幼兒表演經驗
表演排練結束后的小組討論和分享是提高幼兒表演水平的重要途徑。在這個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現場表演活動展示、錄像回放等方式幫助幼兒回憶表演經驗,產生集體話題。談話的基礎是共同的話題,而幼兒在討論時往往時過境遷,忘掉了游戲里的事情。教師采用現場表演活動展示、錄像回放等方法,就能幫孩子們更好地回憶游戲經驗,主動參與到集體討論中來。
教師組織幼兒在集體面前進行最終的小組表演的展示活動,是把個別小組幼兒的表演經驗分享給全班幼兒,同時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幼兒開動腦筋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支持幼兒相互質疑相互評價,如,“角色不夠怎么辦”“材料不夠可以怎么做”“這組表演的精彩嗎,哪里可以改進”“他的表情像不像,怎樣表演可以更好”……這種交談既是思維的碰撞也是交往模式的碰撞,孩子們體驗了肯定、否定或者在一定規則下的爭辯,同時通過討論也豐富了幼兒解決表演中問題的經驗。
最后,教師要給孩子提供展示的舞臺,在每組進行表演時,教師帶領其他的觀眾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表演,并在適時的時候給舞臺上的小演員鼓掌表示鼓勵。在每一組演出之后,可以請組員自己說說表演的感受和經驗,也可以互相說說每一組表演時的優勢在哪里,如動作、語言、表情上的表現,舞臺的走位等等,在互相比較、模仿中,提高幼兒的表演機智,促進幼兒表演水平。
總之,在表演游戲中,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身份,什么時候以“觀察者”“欣賞者”的身份退居其后,什么時候以“參與者”“指導者”的身份介入孩子的表演游戲,更要明確自己為什么介入孩子游戲,什么時候介入以及怎樣介入游戲。教師要具有較強的隨機應變的決策力,把握好介入的“度”,在發揮孩子表演游戲中主人翁意識的同時,讓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獲得表演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