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勝男,劉偉民
1.中共桃江縣委黨校;2.桃江縣農業農村局
2020年,桃江縣共234個村(社區)全面完成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證書頒發、銀行開戶等工作,成功申報8個省級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

表1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狀況和主要收入來源分布情況(以高橋鎮為例)
對發展集體經濟,部分人存在“過時論”“無需論”“無路論”等消極思想和畏難情緒。部分干部認為市場經濟主要是鼓勵農民創業、創新、創市場,沒必要再去發展集體經濟,也有部分人認為集體經濟經營成功了,成果是集體的,經營失敗了,群眾要埋怨、債務難化解,不愿意冒風險,還有部分干部認為村級集體經濟基礎差、見效慢、難度大,或是過分強調村上沒有資源等客觀原因,對如何在新形勢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沒有深入思考,喪失了發展機遇和主動權,在“造血”與“輸血”上往往選擇后者。
一方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需要熟“三農”、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會成員多由村干部擔任,無專門經管人員,很難專注于發展、經營村級集體經濟。另一方面,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求有余、激勵不足,往往導致村干部的短期行為,無法長期穩定地調動村干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一方面,村級資金大部分用于維持村級基本運轉等剛性支出,缺少發展集體經濟的資金積累。另一方面,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仍不健全,集體經濟法人地位難以得到市場認可,加上桃江縣多數土地零散、偏僻,抵押價值不大,村級組織很難從金融機構融到資金。
一些村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區位條件差,很難找到好的發展項目,且村集體土地、水域、山林、房產等資產在承包到戶時采用一分了之的簡單辦法,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固定資產基本承包、劃分到戶,村集體失去了統一經營的資源和資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管理,粗放型經營方式使得部分村集體資源閑置荒廢、集體資產流失現象較為嚴重。
摸清集體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等“家底”,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對資源性資產要進一步鞏固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對未承包到戶的集體資源性資產要明確權屬。對經營性資產要通過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確權到戶,并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明確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地位。對非經營性資產要建立健全清產核資管理臺賬,探索實行集體統一運行的管護機制,確保其更好地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提供公益性服務。
依托115萬畝竹林優勢資源,將發展筍竹產業打造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引擎。一方面要辦好示范點,加快推進試點村的發展,高標準完成100畝以上筍竹兩用林基地建設,通過先行先試、示范引領,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戶“雙增收”目標,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經驗。另一方面要重點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參照試點村的發展模式,把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力契機,進一步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承接農產品代購代銷等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破題。同時,要鼓勵有條件的村利用集體資產辦企業、建廠房,進行筍竹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竹旅”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是培植“村級財政”的主要力量。一方面,要加大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健全資產運營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機制。整合集體積累資金、政府幫扶資金,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采取入股或參股新型經營主體、村企聯手共建、扶貧開發、村村合作等形式,探索“自主經營型”“土地合作型”“資源開發型”“鄉村服務型”等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在明確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的前提下,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在村級可大膽探索“只認面積不認位置”的農地流轉政策,由村經濟合作社行使“土地銀行”職能,收儲連片土地,因地制宜,綜合開發,參股招商引進現代農業企業和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現溢價收益。鼓勵村集體創辦各類服務實體,開展涉農綜合服務,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益農信息社、惠農綜合服務社、益農服務社等“多社合一”建設等。另一方面,要盤活存量增值收益,要重視村內水域這個被遺忘的重要資源,明晰產權,整合開發利用。結合當地旅游、休閑觀光等區位優勢,以土地入股的方式開辦農家樂、修建商業用房等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給村級集體經濟提供長效收益。村經濟合作社可以對閑置或低效利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村所有物業進行資源整合,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商業開發,提高使用效益,強化租賃經營。此外,還要強化村級財務及其費用負擔監管,確保村級組織運轉規范有序。嚴格控制村級管理費用等非生產性開支,完善村經濟組織會計核算、審計監督和村務公開等制度。對村級集體經濟實施的項目,要從立項開始,進行綜合效益評估,切實提高項目的科學性和綜合效能。要嚴格執行支農惠農項目責任管理制度,加強對項目的全程監督、中期評估和竣工驗收。要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落實村集體減負措施,充分相信基層,暢通民主監督渠道,切實控制和減少各種村級創建工作和考核評比工作,管好用好村集體每一分錢,確保村集體資產不流失。
一是人才方面,要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鼓勵引導村級組織積極投身到村級集體經濟經營和管理中去,夯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組織保證。要著力加強以黨(總)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配足配強村黨支部班子。二是資金方面,建立財政投入為引導和政策扶持相結合的“三農”項目建設機制,根據縣、鎮、村三級組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分清輕重緩急,講求功能聚集,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有效整合資源的前提下,選擇一批涉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整合現有涉農政策資源,制定財政投入專項扶持政策。完善財政獎補和村民籌資籌勞相結合的政策,加大財政獎補力度和獎補比例。三是在土地方面,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給予建設用地支持,用于發展村集體物業經濟,探索建立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制度、有償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