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發展局 周洪明
根據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簡稱“火炬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聯合研究制定的“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應用該區2012年-2019年火炬統計調查數據,合成該區2019年創新能力指數,其數值和態勢總體表現如下。
2012年-2019年,該區創新能力指數從100點提升至170.1點,7年內增加70.1個點,年均增加10點。與此同期,全國高新區創新能力指數年均增加22.2點。總體來看,該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但年均提升的幅度落后于全國高新區平均水平。分析原因:一是近10年來,全國高新區不斷擴充隊伍,從最初的59家擴充至169家,大量東南沿海新升級高新區創新能力較強,帶動全國高新區整體創新能力快速提升。二是該區近幾年納入火炬統計的企業營業收入較高,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創新能力指數的增長速度。三是該區近幾年自貿區、自創區和高新區三種經濟功能區疊加,各類功能區的發展導向不一致,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尚未理順,在某種程度上對于自創區發展的關注程度有一定減弱(如圖1)。

圖1 2012年-2019年該區創新能力指數
從指數的增長速度來看,2012年-2019年該區創新能力指數增速波動較大,在2013年達到歷史最高,然后從2014年開始,增速大幅放緩,2015年下滑,2016年開始恢復增長,其波動趨勢與該區在全國高新區的位次變動基本一致。整體上看,創新能力指數的增速是反映該區在全國高新區排名的先導性指標,近四年該區創新能力增長比較平穩,呈現持續加快增長態勢。與全國高新區創新能力指數平均增速相比,2018年該區低于全國高新區平均增速7.9個百分點(如圖2)。

圖2 2012年-2019年該區創新能力指數增速
2019年該區創新能力指數同比增長13%,增速分別高于營業收入和增加值增速5個、1個百分點,比2018年加快1.1個百分點,表明該區三區融合發展戰略、一區多園發展規劃持續深入推進,對高新技術企業、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扶持政策持續發力,依托各類創新平臺和創新政策的引導,傳統企業改造升級持續推進,核心區高技術企業和高技術服務企業替換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企業工作成效明顯。
2019年該區創新資源集聚指數、創新創業環境指數、創新活動績效指數、創新國際化指數和創新驅動發展指數分別為 262、220.8、114.5、220.1、91.1點,同比增速分別為-15.7%、40.9%、11.3%、31.9%、21.1%。(如圖3)除了創新資源集聚指數下降,其他指數均保持不同幅度的增長,創新資源集聚指數下降幅度較大的原因是當年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數及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經費支出比例下降幅度較大。2019年創新資源集聚指數最高,創新活動績效指數和創新驅動發展指數最低,反映出該區在創新資源集聚上高度重視,政策、資金、平臺和創新主體等方面下的功夫較大,如對高企、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申報獎勵,對創新平臺的申報建設的扶持,一批新型研發平臺的匯聚,反映了該區對創新創業工作的高度關注和持續有力的推進。相對而言,創新活動績效指數和創新驅動發展指數較弱,說明該區科技投入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強,或者科技投入產生的經濟效益外溢到其他相鄰縣區。高技術服務業培育效果不好,這與其所在城市科研院所外遷到沿海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符。園區企業在綠色節能發展上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產業結構升級上還需要進一步推進。2019年該區創新資源集聚指數和創新創業環境指數比創新活動績效指數和創新驅動發展指數高出100點左右,反映出2012年-2019年該區仍處于創新發展的投入期,創新投入轉為科技產出和經濟效益還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也在提示該區在創新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上要加快提高,切實將創新投入轉變為創新發展績效。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和2019年,創新活動績效指數增速均高于創新資源集聚指數增速,創新驅動發展指數增速提高幅度遠大于創新資源集聚指數增速,反映出該區前幾年的創新投入開始在創新驅動和創新績效上發力。從創新能力各分項指數貢獻度來看,2019年對創新能力指數貢獻度最高的是創新創業環境指數,貢獻率達到76.8%,反映了該區2019年在孵化器建設、地企合作、產學研合作和創新平臺建設上下足了功夫,自貿區、自創區和高新區三區疊加政策對企業的吸引力較強,市場主體活力較強、增長較快(見表1)。

表1 2019年該區創新能力5個分項指數貢獻度

圖3 2012年-2019年該區創新能力5個分項指數變化趨勢
因科技部火炬中心暫未公布2019年各類園區創新能力指數,現采用2018年有關類別園區指數增長率,與該區2018年創新能力指數增長率進行對比。
從創新能力總指數增速來看,該區落后中部地區高新區增速3.6個百分點。其中創新資源集聚指數增速、創新活動績效指數增速、創新國際化指數增速和創新驅動發展指數增速分別高于中部地區高新區39.5、33.8、39.2個百分點,這3項指標進步速度遠快于中部高新區,但因創新創業環境指數增速遠低于中部地區高新區,導致總指數增速低于中部地區高新區,主要原因是當年該區缺乏風險投資機構,風投機構投資活動較少(見表2)。

表2 2018年該區創新能力指標加權增長率與其他園區對比
總體來看,2018年該區創新能力進步速度快于全省高新區。其中創新資源集聚指數增速、創新活動績效指數增速、創新的國際化指數增速分別高于全省高新區38.8、41.8、47.4個百分點,這三項指標進步速度遠快于全省高新區。創新創業環境指數增速和創新驅動發展指數增速分別低于全省高新區69個、3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2018年該區創新能力進步速度與設有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高新區同步。其中創新資源集聚指數增速、創新活動績效指數增速、創新的國際化指數增速分別高于自創區園區36.7、37、36個百分點,平均高出30個百分點。創新創業環境指數增速和創新驅動發展指數增速分別低于自創區園區64.2、8.9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近幾年,該高新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并呈現加快增長的態勢。因該區基本集中力全市創新能力比較強的企業,本文中合成的高新區創新能力指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在地級市整體創新能力。下一步該區應該在引進風投機構、創投基金等各類科技金融主體上發力,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更加注重提質增效,淘汰落后產能到各縣區,騰籠換鳥,利用高新區政策、資金和平臺的優勢,進一步集聚高技術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成為所在地級市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協調所在市委市政府,和分園區共同研究企業總部和企業子公司分公司在統計數據和稅收上的分成,將“一區多園”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拓展該區經濟發展的空間,將高新區打造為所在市技術創新輻射的源頭,引領帶動周邊縣區和組團園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