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遠展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全民健身計劃在《全民建設計劃(2016—2020年)》中被納為國家重點發展戰略之一,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多元化體育活動項目的需求。登山健身步道于近幾年興起,它是指以登山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以健身為目的的步道。自2009年中國第一條登山健身步道在浙江寧海建成,截至2020年,我國已建成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有15 條。其中湖北有兩條,分別為崇陽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和黃石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熊家境登山健身步道),尤以黃石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為最。
以湖北黃石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為例,探究特色健身路徑對大眾體育的促進作用,一來能夠對于促進全民健身帶來幫助,二來可以為與黃石相類似的地區發展特色大眾健身活動來帶示范與借鑒,三來為我國大眾體育、群眾體育的研究與發展帶來實踐經驗。
借助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資源渠道,首先通過圖書館內豐富的紙質理論文獻書籍,收集有關體育教育的基礎理論,為本次研究起到基礎支撐作用。其次在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上收集有關“登山健身步道”有關研究文獻。最后對于此類文獻加以歸納和整理,為本次課題研究的思路、研究方式,以及分析角度等提供有借鑒意義的參考。
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在黃石登山健身步道上進行體育鍛煉的人群。此次調查總共發出調查問卷500 份,回收461 份,回收率為92.2%。其中,經過對調研結果的清點與整理,共計有452 份有效問卷,為此,本課題的研究結論據此452 份問卷得出,有效率為98%。
訪談對象同樣為在黃石登山健身步道上進行體育鍛煉的人,主要向其了解自身的鍛煉習慣、對于登山健身步道的不足之處和有關改良建議。
通過實地走訪,重點了解黃石登山健身步道的各項硬件配套設施、健身體驗以及周邊配套的系列公共服務設置等情況。
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統包括登山健身步道、城市郊野步道、山野探險步道、科普教育步道、景觀游憩步道、歷史文化步道等類型。步道分為ABC 三級,作為示范工程的步道總長度介于25~35 千米之間(基本上是一個人一天的徒步距離),其中ABC 三級步道都需要有,每段不少于5 千米。黃石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總長為435.7 千米,包括救援路線長385 千米,總計長820.7 千米。由好山鐵山、黃荊山、龍角山、大眾山五登山健身步道區組成,另建有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服務中心(位于黃石西塞山區黃荊山圣水泉廣場),形成“休閑、健身、戶外運動、旅游”多功能、景觀型戶外運動健身圈。
在適用狀況的調研方面,主要圍繞市民采用登山健身步道的方式予以展開。主要根據市民采用登山健身步道的方式開展體育鍛煉的動機作為切入點。調查此項內容的直接意義在于通過了解市民的參與動機,能夠為黃石登山健身步道將來針對市民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改良與優化提供比較科學的依據,同時也是探究黃石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設是否在實踐中切實達到了原本的建設初衷。調研結果依照選擇人數的比重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具體的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市民采用登山健身步道的方式開展體育鍛煉的動機
從表1可以看出,選項最多的“鍛煉身體”占比共計95.1%,這表明對于市民來說,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設目的在于推動市民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這一現象也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減壓調節”一項選擇的人數達到了41.4%,這也表明當下年輕人普遍對于生活節奏感到一定壓力,城市的環境容易讓人感到緊張,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設有利于他們及時放松身心,調解壓力。
1.能夠滿足多種大眾體育鍛煉需求
筆者根據市民參與登山步道鍛煉的方式展開了調研,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市民參與黃石登山健身步道鍛煉的形式調研
從表2可以看出,市民們參與登山步道鍛煉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獨自一人”“與朋友/戀人結伴”“家人出游”的形式占到了90%以上。說明黃石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設能夠滿足市民參與鍛煉的多樣性需求,能夠適應不同人群的不同組織活動形式,無論是在個人活動、家庭活動,還是集體組織活動等方面,都能夠滿足市民的活動需求。
2.登山健身步道能夠凸顯大眾體育的復合價值
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設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對于文化、社會、環境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價值。第一,登山健身步道將交通與健身融合在一起。特色健身路徑的開發符合當下人們出行的交通方式。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健康生活意識的加強,步行成為了越來越多的市民所青睞的出行方式。特色健身路徑的開發正符合了當前人們出行交通的選擇趨勢,既能夠滿足人民休閑鍛煉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樣也能夠順便解決出行的問題。第二,登山健身步道將休閑與健身融合在一起。在筆者的實地走訪過程中發現,黃石登山健身步道的硬件配套設施十分齊全,每隔一定的距離便會設置行人的休息區,在步道旁還有公共健身器材供人們使用,步道兩側的風景也十分怡人。因此,無論是長時間的步行鍛煉,還是休閑觀光,黃石登山健身步道都能夠滿足市民需求。第三,登山健身步道協調了城鄉大眾體育。黃石市當前的城鄉發展差距問題在近幾年時間里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城鄉發展差距的擴大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均衡分配,同樣也會阻礙黃石市全民健身活動的發展,為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帶來難題。登山步道的建設價值不僅在于其為市民們提供的便捷、優質的體育鍛煉項目,更多的是能夠充分整合社會情感,為大眾文化生活增添更為豐富的選擇,從而為城鄉大眾體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登山健身步道面向全社會的所有市民,加之過程中的輕松與自由,能夠讓各個群體的民眾匯集在此,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增強人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3.登山健身步道能夠凸顯大眾體育的包容精神
重點在于登山健身步道能夠照顧到不同體質與鍛煉需求的人們。就參與登山步道的群體情況筆者進行了調研與總結,其結果分別如表3、表4、表5所示:
表3 參與黃石登山健身步道鍛煉的群體性別情況
表4 參與黃石登山健身步道鍛煉的群體年齡情況
表5 參與黃石登山健身步道鍛煉的群體就職情況
由表3可知,在性別層面,男女比例大體上比較平均,男性人數稍多,共占據59.1%。
由表4可知,在年齡層面,20~40 歲的年齡段群體較多,但是從人員分部來看,各個年齡段的人員均有涉及,這一點充分說明了黃石登山健身步道的大眾性特點。
由表5可知,在就職情況方面,在職人員與非在職人員同樣分布上無明顯差距,說明其項目本身帶給人們的體力鍛煉負擔來講是較為適中的,不僅能夠滿足非在職人員的日常鍛煉需求,同樣也能夠符合在職人員的日常鍛煉活動的強度要求。由此可知,參與黃石登山健身步道鍛煉的群體分布較廣,無論是對于女性群體、老年群體等體力相對較弱的人群來說,受眾也比較均衡。
伴隨著黃石登山健身步道基礎建設的日益完善,目前在黃石市人民心中也獲得了美譽。然而在筆者的訪談和實地走訪調研過程中也發現了當前健身步道所存在的系列問題。
第一,登山步道沿線部分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鍛煉設施的單一與量少,難以滿足群眾大量的鍛煉需求。盡管在登上健身步道上鍛煉的民眾大多以徒步鍛煉的方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其他鍛煉的需求,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大約間隔2000 米左右才設置了健身器材,但是種類比較單一,且數目有限,常常出現市民在旁邊等候的情況。二是沿線部分景區的收費不夠合理。以其中黃荊山登山健身步道段為例,該段步道總長55 千米,其主線長度約40 千米。景點眾多,例如下陸灣、五寶山涼亭、白塔巖、觀音洞等。但是當前部分景區收費較高,許多市民只在團體活動或者家人出游時才會選擇,日常健身則很少欣賞到部分景點。三是步道的日常設施維護工作有所欠缺。具體體現在部分指示牌、警示牌的損壞,以及部分路線的說明不夠清晰等,容易讓不熟悉的人難以清除具體路線。
第二,環境衛生方面的日常保護工作不夠深入。登山健身步道項目的價值之一在于其環境價值,許多市民都是因為能夠在登山健身步道上獲得良好的過程體驗,領會自然的優美環境。筆者就市民對于黃石登山健身步道的環境維護工作滿意度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步道沿線的垃圾桶設置與維護、沿途座椅的設置與維護,以及日常健身步道的清潔維護三個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相比于其他選項來說比較落后,滿意度不高,有待后續的積極改進。
第三,登山健身步道日常的管理與維護效果欠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園步道的座椅、護欄等有損壞情況,既不能夠及時得到維修與保養,同樣也沒有找到明確的管理人員。二是步道中時長有攤販擺攤設點,但是缺乏一定的規范化管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方面給行人的鍛煉活動造成了不變,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環境破壞問題。
總體而言,黃石登山健身步道作為我國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設成果之一,突出體現了促進全民健身,發展大眾體育的初衷,為黃石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良好的休閑與鍛煉體驗,是一項成功的惠民工程。
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實現人性化需求轉變,以開放的態度促進大眾體育的擴大,對于部分景區進行一定的費用減免,同時在日常設施的維護方面盡可能立足于市民角度予以改良。
這需要相關的管理人員既要切實了解市民對于部分硬件設施的需求狀況,同時也要針對步道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使之能夠切實符合民眾鍛煉需要。
一方面需要明確管理責任,暢通市民群眾的信息溝通與反饋渠道,以實現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針對攤販問題進行規范化管理,例如規劃一定的“商業片區”,制定商販在某幾處固定的地方擺攤設點,同時提出一定的環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