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橋 ,陸鈺涵 ,鄧凡曲
(1.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遵義 563006;2.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在前期“在校護生網絡課程自主學習情況問卷調查分析”的基礎上[1],本研究團隊聯合本地直屬三級甲等附屬醫院重點設計和開發了高職高專外科護理學本土化微課教學資源,以滿足區域學習者個性化自主學習和構建知識體系的迫切需要。本文以“顱腦疾病患者的護理”為例,對微課設計與開發的具體情況進行介紹。
1.1.1 微課知識點篩選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護考考點等提取各章節知識點,并從中篩選出適合制作微課的部分內容。微課主題一“顱內壓增高患者的護理”篩選出顱內壓增高患者臨床表現和顱內壓增高患者護理措施等4個微課知識點;微課主題二“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篩選出顱底骨折臨床表現、顱骨骨折患者的護理及不同類型顱內血腫意識障礙特點3個微課知識點。詳見表1。
1.1.2 微課知識點一級目錄 將篩選出的微課知識點進一步從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內容多少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后進行整合與重命名,從而重新組織梳理出微課知識點一級目錄,即微課名稱。微課主題一“顱內壓增高患者的護理”整合與重命名后的微課知識點一級目錄包括認識顱內壓、顱內壓測定方法及顱內壓增高患者臨床表現等5個內容;微課主題二“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整合與重命名后的微課知識點一級目錄包括顱底骨折臨床表現、腦脊液外漏的護理以及不同類型顱內血腫意識障礙特點等4個內容。詳見表1。
1.2.1 微課知識點二級目錄 在微課知識點一級目錄基礎上,結合知識點獨立性、完整性、內容多少等方面,進一步細化與命名知識點,從而組織梳理出微課知識點二級目錄,即微視頻名稱。微課主題一“顱內壓增高患者的護理”組織梳理出的微課知識點二級目錄包括認識顱內壓、顱內壓測定方法及顱內壓增高患者臨床表現等7個內容;微課主題二“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組織梳理出的微課知識點二級目錄包括顱底骨折臨床表現、腦脊液外漏的護理以及不同類型顱內血腫意識障礙特點等4個內容。詳見表1。

表1 “顱腦疾病患者的護理”微課設計
1.2.2 微視頻開發方式 微視頻開發方式分為自主開發和參考引用。“顱腦疾病患者的護理”所有微視頻均為自主開發,其中顱內壓測定方法、顱內壓增高患者的護理以及顱骨骨折患者的護理采取現場拍攝方式,由醫院護士在臨床科室拍攝完成,其余內容在校內的護理系微課攝制工作室進行計算機PPT錄屏制作。臨床科室現場拍攝內容除了操作視頻外,還拍攝了科室宣傳視頻,讓學生能夠真實直觀地看到臨床科室環境和了解相關情況。詳見結果部分的課程門戶網站鏈接。
1.3.1 課件與講稿命名 采用計算機PPT錄屏自主開發微視頻時,需自主設計與制作相應課件,并撰寫講稿,此處課件與講稿命名同前面的微視頻名稱一致,采用現場拍攝方式自主開發的微視頻則無課件。
1.3.2 習題(1)習題應緊緊圍繞核心的微視頻設計,涵蓋微視頻中涉及的重要知識點;(2)明確設計的題型與數量,題型可以是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或簡答題等,選擇題以護考對應的A1、A2、A3和 A4型題呈現。
1.3.3 討論(1)討論主題應與相應微課知識點緊密相關;(2)明確設計討論形式并給出清晰描述,如直接提問、給出論點以供討論、案例分析等;(3)重質量,數量不宜過多。
1.3.4 拓展鏈接(1)主題應與相應微課知識點緊密相關;(2)明確設計拓展鏈接形式并給出清晰描述,如整理好的文檔資料、網站鏈接、微信公眾號等,必要時標注好引用出處;(3)重質量,數量不宜過多。
1.3.5 思維導圖(1)設計要符合思維導圖基本要求,力求結構完整,邏輯清晰,關鍵詞精練有力;(2)一般一章設計一圖即可,以系統展示整章內容與邏輯關系。詳見結果部分的課程門戶網站鏈接。
(1)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畫面/內容、音頻解說詞和預計時長4部分;(2)教學環節應包括片頭、導入、講解、小結和片尾等;(3)音頻解說詞應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并與相應教學環節和畫面/內容對應無誤。詳見結果部分的課程門戶網站鏈接。
“顱腦疾病患者的護理”微課開發見表2,具體開發情況可登錄課程門戶網站進行瀏覽,網站鏈接如下: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216600843.html。

表2 “顱腦疾病患者的護理”微課開發
在“顱腦疾病患者的護理”微課設計與開發中,緊緊圍繞微課知識點篩選原則[2],選取顱內壓測定方法等需要體現動態特征的操作過程作為設計開發內容;選取“認識顱內壓、冬眠低溫療法的護理”等教學內容體量小、相對獨立的知識點作為設計開發內容;選取“顱底骨折臨床表現”等需要較多圖像、易考和易錯的知識點作為設計開發內容;選取“顱內壓增高患者臨床表現、不同類型顱內血腫意識障礙特點”等教學中的重、難點作為設計開發內容;選取“腦疝的護理、腦室外引流的護理、腦脊液外漏的護理”等與臨床實際貼合緊密的內容作為設計開發內容。由表2結果可知,最終完成11個微視頻,其中臨床現場拍攝3個,計算機PPT錄屏8個,微視頻總時長55分46秒,平均時長約5分4秒,課件與講稿19份,習題34道,討論5個,拓展鏈接8個,思維導圖1張。通過核心資源微視頻、習題與拓展鏈接等配套資源的設計開發,形成涉及具體教學內容即“顱腦疾病患者的護理”微課資源包,為后續進一步信息化教學改革、混合式教學改革等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研究以“顱腦疾病患者的護理”為例,通過微課知識點篩選、核心微視頻設計、配套資源設計和教學過程設計4步,實現將傳統以章節為單元的教學內容向知識點更明確、內容更緊密、設計更精良的微課教學資源包轉變。按照“微課主題—微課知識點篩選—微課知識點一級目錄—微課知識點二級目錄”逐層細化、路徑清晰、由繁到簡,探索出一條可復制、易操作執行的微課設計與開發路徑。
外科護理學以創傷、感染、腫瘤、畸形、梗阻、功能障礙等外科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是研究如何對外科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的臨床學科、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獲得護士執業資格的支撐課程、更是護理崗位必備的核心技能課程。高職高專外科護理學微課的設計與開發應突出“必須、夠用、重實踐、講技能”的專業層次特點。目前國外微課資源主要有可汗學院、TED、Coursera等,國內有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華文慕課、網易公開課、人衛慕課、學堂在線、智慧職教、智慧樹、中國微課網以及各大學開設的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等。其中,在中國大學MOOC和人衛慕課平臺中均有外科護理學、手術室護理和外科手術技能教學等理論及技能實訓微課資源,分別由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成都鐵路衛生學校、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和同濟大學設計開發。這些微課資源各有特色,但其共同點都是根據院校自身實際情況和能夠獲取的相應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并且開放學習具有時限性,因此不能隨時隨地、針對性地適用和滿足我校師生教學所需。
學者鄭小軍[3]認為,微課是為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新型個性化學習方式和網絡教研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體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精心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本研究旨在通過設計開發核心資源微視頻,配套資源課件及講稿、習題、討論、拓展鏈接、思維導圖等,構筑起方便本校師生教學所需的微課資源包。教研團隊將進一步挖掘與融入外科護理學課程思政元素,豐富教學資源,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同時積極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應用好微課教學資源包,以期通過改變學習方式、同伴合作支持以及與教師及時有效的溝通等途徑達到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和積極性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