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巨虎 韋永瓊
摘 要:“民國”時期因為新舊時代嬗變的社會背景,新儒學流派新生的同時伴隨著一眾優秀新儒家學者的涌現。張君勱作為其中一員,其新儒學思想體系可以用兩層面三維度來概括,即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層面,人生哲學、政治哲學和文化復興三維度。“內圣外王”作為近現代新儒學流派發展根本方針,如何在實現“內圣”的同時拓新“外王”道路,可謂是幾代新儒家學者為之努力的方向。當前社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后現代性問題層出不窮,如何在讓張君勱新儒學思想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成為解決現代性難題的一劑良藥,就需要回歸本體、解構和重建思想內容,探究新儒學思想中現代性成分,構建現代性話語體系以適應現代發展之所需。
關鍵詞:張君勱;新儒學思想;內圣外王;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9-0052-03
新儒學流派于20世紀20年代建立伊始,近百年的進程經歷了開端、發展和繁榮,當代價值也越發凸顯。張君勱作為教育救國論者,在響應救亡圖存時代聲音的同時,心系“中國該向何處去”的時代難題,在融合東西方文化學說后,建構了其新儒學思想體系。表現出于舊學之根底,不囿于舊學,于新學之汲取,但不盲目于西化的融合式發展的特點。新儒學思想體系中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內容密切相關,政治活動離不開學術思想做鋪墊,學術研究離不開政治活動之實踐,兩者可謂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現代性發展應回歸思想本體,求索現代性發展路徑。換句話說,應注重其新儒學思想“新內圣”和“新外王”兩種不同路徑的再探索,以期適應教育現代性發展。
一、張君勱新儒學思想之形而上學體系
“民國”初始,社會動蕩的背景導致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均受到一定的影響。可以說,張君勱新儒學思想體系得以建立一方面是時代背景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中西文化沖擊下的使然。誠如新儒學流派開端人物之一梁漱溟所言,中國文化只是病了,不是死了,傳統文化是一個“病人”,而不是一個“死人”,全面否定是絕對錯誤的態度,最重要的是在“老樹”上發“新芽”。因此,張君勱在承續中國文化之慧根,會通西學之精華基礎上,主張中西文化融合式發展。
(一)形而上學·人生哲學思想內涵
1.人生哲學思想緣起追溯。1918年張君勱隨同梁啟超赴歐游歷,在親眼見證西方戰爭的殘酷與學習西方哲學后,開始思考科學和人生觀發展問題,并于1923年在清華大學做“人生觀”演講時重點論述了“科學何以能支配人生觀”這個核心問題,激起了學術界影響力頗大的“科玄論戰”。對于什么是人生觀,在張君勱看來:“我對于我以外之物與人,常有所觀察也,主張也,希望也,要求也,是謂之人生觀。”[1]由此可見,在張君勱這里,人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我”,二是“非我”,也可以說是精神之我和物質之我。通過比較科學和人生觀,張君勱概括了人生觀的特點:曰主觀的,曰直覺的,曰綜合的,曰意志的,曰單一性的;科學的特點:曰客觀的,曰倫理的,曰分析的,曰因果律的,曰不同性[2]。在張君勱看來,科學無論如何發展,都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推及人類之本身,應以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學來指導人生,注重精神層面的豐富。
2.人生哲學理論基礎探究。張君勱作為博習中西文化的學者,其人生哲學思想受到了中國傳統宋明儒學和西方生命哲學流派的共同影響,而這兩種思想也組成了其人生哲學的理論基礎。首先,宋明儒學中影響張君勱人生哲學最深的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強調以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通過“致良知”的道德途徑實現知行合一德性的生長,而張君勱認為意志自由即人生觀的核心,實則也是陽明心學體系的內涵使然。同時,他還高度贊揚王陽明:“陽明先生不但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也可以與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相比。”[3]其次,生命哲學流派注重心物統一,倭伊鏗(Rudolf Eucken)認為精神是宇宙本源,“奮斗”就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奮斗。而柏格森(Henri Bergson)則認為理智與直覺是人生命中兩種方向截然相反的力量,是自然科學與形而上學的研究方法,理智與直覺之間是一種對立的關系[4]。可以看出,陽明心學體系和生命哲學流派思想都主張人內在的心、精神的重要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形而上學·政治哲學思想內涵
張君勱的政治哲學思想是其新儒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國家的強大離不開政治的發展,政治的發展離不開政治制度的完善。因此,張君勱在對民主政治和獨裁政治中庸調和根本上,實行“修正的民主政治”;在學習英美政治哲學和俄國政治改革后,主張實行“國家社會主義”,最終實現中國民主政治的終極目標。
1.政治哲學思想之理論基礎。筆者回溯張君勱政治哲學理論基礎發現,我國傳統儒學中民本主義政治思想與英美政治學說理論對其影響頗大。我國古代雖沒有注重政治制度的建立,但儒家的“仁愛”德治思想一直被看作是統治基礎,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政治主張。如張君勱自己所言:“無論何種制度,應該心誠求之為第一義。”[5]反觀西方政治哲學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和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從早期的留學階段發表《穆勒約翰議院政治論》論文,再到穆勒和拉斯基民主政治哲學思想的系統比較學習,提高人們的自由意識,以期實現國家、社團和個人的平衡和諧,保障人們的權力成為張君勱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鄭大華對其評價道:“張君勱一生擁護民主憲政,認為民主憲政的優點就在于它能釋放人民的能力,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從而有利于國家實現富強;一生特別重視國民素質的提高對于國家進步的積極意義等。”[6]
2.民主政治思想內涵。張君勱的政治哲學核心即民主政治,主要包含政治、經濟民主兩方面內容。首先,在政治方面體現為“修正的民主政治”。所謂“修正的民主政治”,實質是為了求得自由與權力的均衡發展,使政府受到人民的有效監督,人民的權利可以得到政府保障。其次,在經濟方面體現為“國家社會主義”。所謂“國家社會主義”,就是謀求個人生存、社會幸福、國家經濟以及財產平均四方面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社會公益重于個人之私利。張君勱認為中國經濟發展要避免走上求富強而犧牲人類的錯誤道路就必須與社會倫理相遇合,一切活動都要以人類之幸福為前提[6]。同時,提出了“民族自活”和“社會公道”兩方面要求,應先保證“活”,再求“養”。
3.民主憲政運動。被稱為“中華民國憲法之父”的張君勱,極力反對戰爭,擁護和平治國。對于當時的中國究竟應該實行什么樣的憲法問題,張君勱把關注重心放在西方憲法的學習上,在比較五權憲法、英美式憲法和蘇聯式憲法后發現,我國憲法實行關鍵在于如何調和五權憲法和英美憲法,最終提出了以五權之名行英美式憲法之實的折中方案[7]。雖然張君勱憲政運動最后趨于失敗,但他本人敏銳的政治意識、政治決斷以及《憲法》編寫等行為在近現代具有一定意義。
二、張君勱新儒學思想之形而下學體系
張君勱在建構新儒學思想形而上學體系后發現,理想政黨的建立離不開教育的實施,而教育又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良策。因此,張君勱回歸宋明儒學傳統書院,力行復興書院制度,致力于新儒學思想形而下學體系實踐,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政治抱負,更重要的是振興民族文化,實現教育救國偉業。
反觀現代新儒家學者在建設各自新儒學思想時,一直延續“內圣外王”發展道路,注重形而下學實踐路徑的探索。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張君勱力主復興傳統文化書院制度,備受爭議。但如他本人所解釋:“我們現在辦書院,既要研究古人修養之精義,也要吸收西洋的先進知識。”[8]所以,復興書院并不是盲目繼承傳統書院制度,而是在融貫古今、中西文化方面,緊跟時代進步的發展需要,建設符合現代社會所需求的新型書院制度,從而讓書院制度煥發新的光彩。
張君勱相繼在廣州和大理建立了學海書院與民族文化書院,書院教育宗旨始終不離“德智交修,誠明并進”。“德智交修”:顧名思義,就是德性和智識的培養;“誠明并進”:是指誠意和明白事理,是德性修養之方法,“誠”字被視為學術做人之根本。由此可見,張君勱認為書院應是“德智交修,誠明并進之學風,共同研討學術文化,致力身心存養,以期擔負文化復興之大任”的地方[9]。
對于書院發展的目標,張君勱提出了三點:第一,振興民族文化。在書院規章中,張君勱明確提出振興民族文化是書院教育的核心。復興書院制度產生于文化動蕩背景之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西方優秀文化,重構中國文化體系,這是現代新儒學發展道路亦是當代新儒學發展之路。第二,學行并重。中國傳統文化向來重視知識的授受,缺乏實踐之機會。宋明儒學中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教育觀的提倡以及西方文化重視實踐能力教育的吸收,使得書院教育既重視知識的授受、人格德性的熏陶,也要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實現學行并重的教育目標。第三,培養新人。復興書院教育所要培養的并不是古人,而是新人。所謂“新人”是指:思想新、知識新、能力新,在智識方面可以跟上世界潮流,德性方面足以滿足人格修養,行為方面能夠擔任民族復興之重任,具有良好的精神風貌,以期實現教育救國與振興民族大業。
三、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的現代性發展探索
作為近代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張君勱新儒學思想如何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就需要我們在系統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創新,以期能夠順應現代性發展。在筆者看來,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現代性發展應該沿著回歸——解構——重塑三層次進行創新,由此實現內涵與外延的繼續發展。
(一)現代性含義
什么是現代性?可以說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筆者試圖通過現代化和現代性的比較,對現代性的概念進行闡釋。從社會學角度來講,如果說現代化是“因”,那現代性就是“果”,現代化是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向社會標準靠攏的過程;而現代性作為現代化的“果”,上升到哲學話語層面,體現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說,現代性是一種“精神”,是在向人類提問:我們怎樣可以做到更好?在此意義上,現代性具有“解構”和“重建”雙重取向。換言之,現代性發展必然是基于當下,對過去持揚棄態度,對未來持展望立場。
縱觀新儒學發展歷程,新儒學者們一直致力于新儒學現代化發展,張君勱也不例外,在對新儒學中固有的符合現代性思想的部分進行解構和重建的同時,固其所本,補之所長,從而保證新儒學可以適應當代教育所求,彰顯自身價值。誠如方克立所講:“現代新儒家構筑的儒學現代性根本特征是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為本位,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尋求中國現代化道路,是一種新時代的‘中體西用說。”[10]所以,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之下,新儒學要想適應現代發展,在世界文化交融中還要保持民族根源性以及全球視野開放性。
(二)張君勱學說思想現代性價值體系建構
1.理性看待東西方文化,是實現新儒學現代性發展的前提。當代全球化視野下,學術界依舊充斥著儒學無用論、儒學與現代性對立論、現代文明拒斥傳統文化等錯誤言論。儒家學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歷經幾千年間發展都沒有被埋沒,足以證明其內在生命力之強大。新儒學流派作為承繼儒學文化的重要文化派別傳承至今,表明新儒學思想本然適應時代之所需。當然,隨著時代快速變化,新儒學思想本身必然面臨現代性創新,現代性發展的提倡不是在復古,更不是摒棄傳統,而是固其為本,推進現代性新儒學文化創新性發展,這是首要認知。
新儒學的現代性發展實則就是新儒學現代化的展開過程。在新儒學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學者們一直提倡揚棄我國本土儒學文化,吸收西方優秀文化進行融合。但我們發現,在中西文化融合發展過程中依舊會出現不平衡現象,要不偏重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要不就是偏重于西方文化吸收,很難做到兩者真正的平衡發展,而這一點恰恰是影響新儒學現代性發展最大的障礙。在理性認知新儒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兩者之間的平衡性學習和融會貫通,這是新儒學思想現代性發展另一個重要前提。
2.回歸傳統,注重根源性和現代性結合。不知從何時開始,只要提到回歸傳統,很多學者潛意識就已經認為是在復古。恰恰相反,所謂回歸傳統,實際上包含兩個維度,一方面是回歸傳統儒學的活水源頭,另一方面甄選傳統儒學中的核心大義來完成現代性本質內涵建設。由此可以說明,張君勱新儒學思想體系現代性的重建不再是新儒學根源性和現代性的沖突,而是內容上的融合,通過回歸傳統達到建構現代性的目的,也就是返本開新的意涵體現。
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的當代發展除了要意識到古代和現代的本質差距,還要有“現代新儒學”不同于“傳統新儒學”的認知,正視現代新儒學發展的基本原則:新儒學復興不應拒斥現代性,而要以堅持現代性訴求為前提[11]。在此基礎之上,才能使張君勱新儒學思想內容現代性發展不離思想根源性本身,達到促進現代性發展的最終目的。
3.超越新儒學和現代性關系,建立現代性價值話語體系。今日的張君勱學說思想現代性發展也應該積極地重構現代性價值話語體系,但要避免歷史虛無主義的狹隘。首先,張君勱人生哲學思想受到傳統儒學的極大影響,重視道德倫理的內在修養,儒家倫理學中的善、己、性和心分別對應善心和善為、道德良知、本性存養。而“心”作為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心性之學,正為中國學術思想之核心。”[9]所以,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現代性發展同樣要重視道德倫理和精神層面的本然建構。
其次,“自由”“民主”“人權”是張君勱政治哲學核心內容,人民在憲政之下必須要有自由的權利。對于“民國”時期國家政治格局的混亂,張君勱主張實行民主政治,這一先覺政治眼光在現代社會同樣有一定的價值。目前來看,中國政治體系建設提倡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賦予人民民主之權益、自由之權利。所以說,張君勱政治思想現代性發展同樣要把握意志自由核心要義,把握好人生道德哲學和政治意志自由哲學的聯系。
最后,書院制度的復興在現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同樣具有一定的價值。現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失衡發展,道德和精神世界的空虛感、“機械人”的塑造等后現代性問題已然沖破科學技術光鮮亮麗的“囚籠”呈現于人們的眼前。人們如何規避現代性難題,注重以書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復興,加強內在倫理道德之修養,不失為一種好的解決方法。由此說來,現代書院復興制度以及大學書院制的形而下學“外王”發展之路探索,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現代道德倫理觀,為教育提供一種新興的發展可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塑以達到振興民族文化的宏偉目標。
綜上所述,張君勱作為第一代新儒學學者,其新儒學思想體系本身固有其研究價值,這是我們的首要認知。其新儒學思想現代性研究沿著回歸——解構——重建三步驟進行,溯源思想內容根源的同時,解構新儒學思想內容,以期達到重新構建新儒學現代性價值體系的目的。伴隨時代的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雖不絕于耳,卻是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現代性發展的根本。建構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現代性話語體系,應繼續尋求其新儒學思想的現代性價值體系必然走向形而下學現實層面,這就需要學者們一直為之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君勱.人生觀之論戰(上)[M].上海:泰東圖書局,1928:35.
[2]張君勱.科學與人生觀[M].合肥:黃山書社,2008:36.
[3]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83.
[4]徐徽.張君勱人生觀問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7:25.
[5]張君勱.憲政之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09.
[6]鄭大華.張君勱學術思想評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54,159.
[7]鄭大華.張君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410.
[8]張君勱.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68.
[9]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下)[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48,866.
[10]方克立.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1]楊虎.論中國現代性訴求的儒學表達——現代新儒家第一代的哲學建構[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6):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