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亮


摘 要:抗日戰爭時期,為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形成敵后戰場、應對各類災害、引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國共產黨以陜甘寧邊區為核心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的社會救助工作。其中包括賑災備荒、難民救濟、教育救助等方面,通過相關機構的設立,政策、法規、條例的頒布,取得了顯著成果。并恢復了邊區社會生產、鞏固了陜甘寧邊區、加速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抗日戰爭;社會救助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9-0064-03
關于陜甘寧邊區社會救助的研究,學界已形成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其中,十數篇關于邊區社會救助的研究論文,以學位論文居多,從制度、毒品、婦女、難民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各類文章均為陜甘寧邊區社會救助研究奠定了基礎,也有一些沒有系統論述的地方。基于此因,筆者擬從陜甘寧邊區的賑災備荒、難民救濟、教育救助三方面展開論述。
一、陜甘寧邊區的賑災備荒
陜甘寧邊區的災害,一方面是邊區自然環境導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戰爭引發,因而災害問題的解決異常棘手。邊區社會背景也十分復雜。“陜甘這個地方,很早就是軍閥混戰、土匪橫行、捐稅繁多、煙毒滿目、民不聊生、生產和文化都比較落后的地方”[1]33。但是,李維漢在《陜甘寧邊區建設簡述》一文中提及:“社會政策方面,在土地未分配區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土地已經分配地域,歡迎土地革命時期逃亡的地主回鄉,分給以耕種必需的土地和窯房;改善工人生活實行勞動保險、社會保險,使工人有工做,有飯吃,有衣穿,發展工商業;實行十小時工作制,使得資本家有利可圖,使貧苦人民免糧免稅,實行地方救濟,推廣義倉運動;提倡男耕女織,做到豐衣足食”[1]23,對于邊區的社會救助進行了藍圖描繪。
(一)救助災荒
陜甘寧邊區自然環境較為惡劣,是自然災害多發區域,因而邊區政府恢復社會生產的首要任務便是賑災備荒。關于自然環境狀況,政府調查報告中有以下描述:“濯濯的高山與險峻的深溝,是這里的地形特點……許多曲折的深溝,橫躺在不斷起伏的山地里……其他深溝天旱無水,到大雨時則水勢很猛。春夏間常少雨水,易成旱災;而秋天則往往雨水過多,造成水災雹災。”[2]3431940年,“延安縣全境,及環縣、淳耀、延川、延長、安定各縣一部,均發生過瘟疫,僅盤龍一個區死了五百余人,瘟病為腦脊髓膜炎、猩紅熱、天花、白喉等病。”[3]566西北地處內陸,還時常有干旱發生。除此之外,亦有洪災、雹災,幾乎分布于全年范圍內,并且造成了相當大的財產損失,因而亟待將其解決。邊區政府遂派出專員對于受災地區進行災情調查,以期做出相應的賑濟政策。
1940年3月30日發布文件《陜甘寧邊區黨委政府關于賑濟工作的決定》,對邊區賑災備荒做出以下決定和指示。“查邊區去歲秋收,有許多地方均告欠荒……值此春耕之際,亟應進行賑濟……特有以下決定:(一)根據各縣被災情形及難民之多寡,賑濟糧及款數之分配為:……神府縣賑濟糧小米二百石(由公糧中撥給)……固林縣賑濟款五五○元。(五)在這一賑濟工作中,不僅依靠政府所撥的糧款,而且主要以發動群眾,進行互相調劑”[3]150。
1940年4月17日發布的文件《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將賑款全部撥充邊區難民紡織工廠作資金的呈文》指出:“將前述兩項賑款十五萬元,完全撥為難民工廠一廠資金,不在設貧民工廠,該廠性質仍為賑濟……其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擴大營業,部分提作賑濟,致皮革、農具兩廠”[3]190。1940年7月2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訓令——關于修筑慶環公路以工代賑問題》:“茲為以工代賑,安撫民心,擬請建筑由環縣到定邊之公路,以工代賑,統計并組織災民進行此事……從速興筑,以利災民而便鹽運”[3]344。
另外,邊區政府為積極應對自然災害,還采取備荒措施,盡量減少各類財產損失,挽救人民生命。《西北局關于防旱備荒的緊急指示》:“二、目前全區黨政軍民均應把防旱備荒緊急任務提到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三、防旱備荒的方針,就是依靠廣大的人民及部隊、機關、學校全體人員……把防旱備荒真正做成一個廣泛的群眾運動。四、各機關、部隊、學校及群眾均應立即厲行節約……以便儲蓄必要的糧食,渡過災荒”[4]64。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看出邊區政府在賑災方面的主要舉措:邊區政府注重調查研究,力求統計災害的準確情況,以便做出相應決策;成立賑災機構,引導、組織受災區域開展抗災、落實政府救災部署工作;賑災不劃分階級,具有民主性和人道主義精神,旨在恢復邊區的社會生產;多方面籌措資金,爭取國民政府援助,并將賑災資金進行合理的分配運用;結合邊區實際情況,進行以工代賑,一方面可進行生產工作,另一方面可解決災民的歸屬問題。
(二)減租減息
隨著日軍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在占領區實行“肅正”“清鄉”“三光政策”,對邊區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破壞。邊區政府只得采取休養生息政策,其中包括減租減息政策,此項政策有利于展開抗日持久戰。“1939年的邊區全年(財政)收入共為880余萬元,約占全部收入的百分之九十。由于財政收支主要靠外援,所以在邊區向人民征收的糧食很少。可見,這時邊區人民的負擔很輕,民力得到了休養。”[5]88關于邊區政府具體的減租減息政策的實施,主要分為宣傳減租減息、初步貫徹減租減息、全面貫徹減租減息、深入查減四個階段。
第一,宣傳減租減息階段:主要圍繞在鞏固土地革命的成果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地權問題。1937—1939年,處理地權,維持土地革命后的土地關系,主要是宣傳減租減息,為后期政策實施做好宣傳工作。
第二,初步貫徹減租減息政策階段:中共中央于1942年初相繼做出《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及三個附件、《關于如何執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等文件,對于減租減息的具體內容實施辦法與策略做了明確的規定。特別強調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法令,避免部分地區少減租或明減暗不減,著力推行貫徹政策。
第三,全面貫徹減租減息階段:中共中央局發布《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關于徹底實行減租的指示》《關于減租減息的補充辦法》《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草案(附說明)》以及毛澤東同志起草《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等文件。1943年10月10日,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徹底實行減租斗爭的決定》,進一步加強在未減租和減租不徹底的地方,黨應加強發動、組織、領導農民群眾的減租運動。此階段減租減息的特點為:充分發動了群眾,成立了組織;清算舊賬、普遍退租、政策全面貫徹;減租中堅持了交租。
第四,深入查減階段:該階段直至抗戰勝利后,五四指示發表以前。毛澤東同志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務》中明確指出,老區域減租未徹底的,應該查租;新區域尚未減租的,應該發動減租。
二、陜甘寧邊區的難民救濟與擁軍優撫
受抗日戰爭、自然災害影響,華北、華中各區災民向陜甘寧邊區流動,如不采取合理措施,難民演變為土匪,將會危及邊區的社會穩定。安撫、救助難民,可增加邊區勞動力,提高邊區政府的威望,為抗日戰爭助力。因而,邊區政府發布一系列文件致力于處理此項問題。
(一)難民救濟
關于難民成分的復雜性、數量的巨大性,其移入的情況,僅吳堡一縣數據統計便可見一斑。
除去戰爭造成的難民外,還有因自然災害引起的邊區損失。“邊區地處西北高原,氣候變化激烈,常年發生旱、雹、水、凍、霜、蟲、瘟等災害。尤其去年的旱、雹、水、凍是抗戰以來最厲害的,損失糧食達656 043石,受災重者達544 800人”[6]262。為應對復雜的難民情況,邊區政府采取了積極措施,安置災民,陜甘寧邊區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1940年3月1日,邊區政府發布文件《陜甘寧邊區政府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記載:“(一)凡淪陷區或非淪陷區之難民或貧民,如自愿移入陜甘寧邊區居住從事勞動生活者,均得自行移入。(二)凡自愿移入邊區居住,從事勞動生活之難民或貧民,可向該居住區域之政府報名,請求登記與優待。”[3]841943年6月28日,邊區政府文件發布的《關于移民工作中的幾點經驗》提及:“關于今年計劃爭取從大后方各災區移進難民一萬五千名,分兩期完成……因此目前我們要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去鞏固移民。要有計劃地幫助移民發展農業,組織他們多開荒。提高警惕性,嚴防破壞分子。”[2]443-446
通過上述材料,我們可以將災民按類型分為內生型和外生型兩種,前者由戰爭、國民政府救濟不力造成,后者則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內生型難民可以在邊區政府的指導下進行有效安置,而外生型難民由于其成分的復雜性、生活習慣的差異性、民族的多樣性,對其安撫又具有一定的困難。邊區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有計劃、有方向安置災民;第二,開墾荒地,有效利用勞動力,使得災民進行自救;第三,歡迎外來災民,給予政策性關注,保護其應有的權利。
(二)擁軍優撫
抗戰期間,為保證兵源的充足、軍隊質量,邊區政府開展了擁軍優撫政策。據載:“邊區還安置退伍殘廢軍人15 000余人,優待抗屬79 700余人。”[1]4
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兩年來邊區政府在保衛邊區和全中國的抗戰中所作的工作》的講話上指出:“邊區在優待抗日軍屬方面,曾經采取了組織代耕隊,代抗屬種地;改善抗屬生活,提高其社會地位;安置逃難到邊區的抗屬;創辦抗屬學校;創造模范抗屬等措施,開展了經常性的優待抗屬工作;同時還開展了直接慰勞前方抗日戰士的活動;同時又使抗屬經常地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質上幫助。”[1]4為將此項政策實施,邊區政府還發布了以下文件。《為優待抗屬組織代耕工作給各縣的指示信》《陜甘寧邊區優待抗屬代耕工作細則》《修正陜甘寧邊區優待抗日軍人家屬條例》《關于擁護軍隊的決定》等。這些文件的頒發,促進了擁政愛民擁軍優抗運動的形成和熱烈開展。1943年10月1日,毛澤東同志起草的《開展根據地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一文中提及:群眾方面,由當地黨政和群眾團體領導,重新宣布擁軍優抗公約,舉行熱烈的勞軍運動。由此可以看出,擁軍優撫是邊區政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救助工作,并且在開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陜甘寧邊區的教育救助
為進一步鞏固邊區,發展抗日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以達堅持長期抗戰增進人民福利之目的起見,需要著力注重發展教育文化事業。1941年高崗曾在《抗戰四年來陜甘寧邊區的建設》一文中這樣寫道:“陜甘寧邊區以前在文化上說,是一片荒漠的地帶。人民被關在落后與愚昧的圈子里,得不到一點文化的滋潤,小學校不過一百二十處,學生僅兩千人。一般縣份識字的人還不到百分之二。”鑒于此,陜甘寧邊區在《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特別規定了消滅文盲政策,旨在為邊區文化的發展提供有效方針。
邊區政府為促進教育發展,成立了邊區文委,以指導和督察教育發展。1941年,在《西北局文委的業務》一文中這樣記錄 :“西北局文委在西北局常委的直接領導下研究西北文化動向,負責指導與幫助邊區文協黨團工作。它的業務可規定如下:檢查和研究黨中央文化政策在邊區及西北的具體執行情況;了解全邊區與西北各地文化人的工作情形、生活狀況及計劃,如何培養新的文化干部;與延安各文化團體、藝術學校取得工作上的聯系。”[7]315
邊區文委也通過不斷總結反思,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邊區在物質條件特殊困難的情形下教育亦取得了良好進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弱點,主要表現為:工作中的等量齊觀、缺乏中心;計劃方面之偏于主觀、不切實際;把國民教育當作突擊任務完成,而沒有深刻認識到文化建設乃是長期艱苦經常的工作。
在1941年8月9日《西北局關于邊區教育工作的決定》一文中,對以往的教育發展有這樣的工作反思:“會議著重指示目前邊區內部的建設任務,主要是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兩方面……對于黨內某些輕視文化教育工作的觀點必須予以糾正;堅決拋棄平均主義與形式主義;政府的教育經費比例應酌量增加;同時應尊重政府教育廳組織系統的職權。”[7]142除外部工作的改革,文協內部也通過組織人員的精簡、建立領導核心統一所有延安文化組織與文協,實行了集約化管理。
邊區教育在發展中不斷地找問題并予以解決,使得邊區教育步入正軌,小學教育、師范教育、社會教育均獲得一些成就。其中,小學教育取得了井噴式的發展。
社會教育也有了一些成績:二十八年共有識字組三八五二組,男女組員二四○八九名;半日校二○二所,學生三三二三名;夜校五四八所,學生八○八六名;冬學六七三所,學生一三六○九名。二十九年夜校半日校入學人數共一四○○○人,識字組人員二四○○○人[7]388。
綜上所述,邊區的教育通過建立相關機構予以指導,階段式發展再到逐步具有雛形,最終實現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的目標展望與前景設想。
四、結語
土地革命與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進行的包括賑災備荒、難民救濟、教育救助在內的一系列社會救助工作,在群眾當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響,是黨聯系群眾的重大舉措之一,因而對于當代的社會救助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具體包括:成立相關社會救助機構,頒布相關的救助法律法規,使得社會救助有法可依,進而使得在災害中,政府在有關機構的領導下進行有效救助;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的工作方法,在賑災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領導機構做出正確的決策,不致因政策的失誤而產生次生災害;堅持自救和政府救助相結合,爭取來自各方的救助資金。
但是,此時期的救助工作實質上是為抗日戰爭而服務的,所以具有不穩定性、非全面性、低目標性,主要體現在: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些救助工作便沒有很好地執行下去,具有階段性和不穩定性;社會救助工作面相對較窄,僅僅包括上述的幾個方面;社會救助工作各方面以生存為目標,因而具有低目標性。
總而言之,該時期的社會救助雖然有一些弊端,但是,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敵后戰場的鞏固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因而應持積極的評價態度。
參考文獻:
[1]中共鹽池縣委黨史辦公室.陜甘寧邊區概述[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2]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1943年[M].內部印刷,1994.
[3]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2[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
[4]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1945年[M].內部印刷,1994.
[5]房成祥,黃兆安.陜甘寧邊區革命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6]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摘編第9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7]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1941年[M].內部印刷,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