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柳青



[摘 要]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實驗是初中探究初體驗,科學探究和理性思維的初步滲透十分重要。然而已有資料中的實驗方法不夠合理,因此對“探究溫度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實驗進行改進十分必要。文章在提出真實的問題情境后,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合理的實驗步驟,利用連通器原理進行水浴換水改變水溫的方法,做到嚴格控制單一變量——水溫,以及進行其他科學性設計,分析結果和交流,也探討了指標選擇的優化,完成完整科學探究,以求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實驗改進;溫度;金魚呼吸頻率;影響
“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是初中生物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旨在讓學生體會探究的一般過程,總結領會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的培養有重要作用。該實驗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之科學探究能力培育落地的一個契機,即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到某生物如金魚,金魚對水溫等非生物因素有所影響,基于此進行提問、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案實施以及對實驗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小組合作實驗,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
一、實驗實施情況
人教版教材對“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給出的具體案例是“探究溫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而對“探究溫度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沒有具體的探究步驟,教師參考書中的“活動建議”欄雖有提及[1],但細究發現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參中“250 mL裝3條金魚”的步驟不太符合實際,250 mL燒杯對3條金魚而言空間相對狹窄,魚和魚以及魚和杯壁之間觸碰概率大,魚難以保持安靜狀態;“在大燒杯中加熱水升溫至25 ℃”以升高水溫,該操作實際改變了2個變量,即水溫和水量,“在玻璃缸中加冰塊每降5 ℃記錄一次”變溫梯度多,課堂實際操作困難。在理性思維方面,沒有足夠的體現和重視。
羅麗娟等[2-3]利用“微課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以課堂微課形式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再設計問題串探究溫度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并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但是控制水溫同時也改變了水量,仍舊需要適當改進。總體上,沒有在理性思維、科學性、重復平行和單一變量原則等方面給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也有利用黃粉蟲、蚯蚓等來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4-5]。除了線下實驗課,網絡微課有諸多便利之處,課堂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分組實驗,再以微課形式進行“溫度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探究體驗,本實驗的混合式教學具有可行性。以下為“探究溫度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的實驗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和微課復習均適用。
二、實驗改進
1.提出問題
起源于我國的觀賞魚——金魚,已陪伴人類生活了十幾個世紀,金魚總是生活在水中,水溫對金魚是否有影響?生物需要進行呼吸,用呼吸頻率為測量指標體現金魚的生活具有科學性。魚用鰓呼吸,往透明魚缸中滴加青菜汁,觀察青菜汁的流動方向為:從口進從鰓出,口鰓交替張合,用金魚每分鐘鰓的閉合次數來計算金魚的呼吸頻率。提出具體問題:溫度會影響金魚的呼吸頻率嗎?
2.做出假設
根據許多水族箱有隨時記錄水溫甚至控溫的經驗,做出假設:水溫對金魚的呼吸頻率有影響。觀察金魚用鰓呼吸,認同每分鐘鰓的閉合次數來計算金魚的呼吸頻率的方法。
3.制訂計劃
用1000 mL大燒杯裝健康的、品種大小一致的金魚3條(避免偶然性因素),使金魚依次在低于常溫(15 ℃)、常溫(25 ℃)、高于常溫(35 ℃)的水中生活,保持除水溫外其他條件均相同,每個水溫條件下,計算每條金魚的呼吸頻率。把握科學探究流程,對照實驗設計原則,設計如下問題串,并逐個擊破。
問題1:用什么判斷溫度?
A.溫度計? ? ? ? ? ? ? ? ? ?B.手感
問題2:如何改變水溫且保持其他條件一致?
A.往水中加冰塊或加熱水
B.將大燒杯連著魚整體水浴降溫或升溫
問題3:什么時候開始計算呼吸頻率,為什么?
A.溫度達到要求即可
B.溫度達到要求,且魚處于安靜狀態
問題4:為了減小誤差,在每組溫度下,針對每條金魚該如何計數更為準確?
A.1組溫度計算3次取均值即為金魚該溫度下的呼吸頻率
B.1組溫度計算1次即為金魚該溫度下的呼吸頻率
問題5:如何做到不動燒杯(不驚擾金魚)、不更換燒杯的水(不改變水體積),只改變燒杯內的水溫呢?
展示水浴變溫換水裝置(如圖1),進行操作:將金魚放入[1000 mL]大燒杯中,連同燒杯放入水槽中,記下水槽的水位。通過改變水槽內的水溫而改變燒杯內的水溫,注意更換不同溫度的水前后不移動大燒杯,且保持水槽水位不變。具體的換水方法是:利用虹吸原理(連通器原理),將出水軟管裝滿水,堵住兩端,一頭伸入水槽中,一頭引出到水池中,且軟管口在水槽的高度應高于吹水方向。
4.實施計劃
按計劃規范操作,將每組溫度里每條魚的三次計數的均值數據填入表1中。
5.得出結果
3條金魚在15 ℃、25 ℃、35 ℃溫度下呼吸頻率均值分別是76次/分、95次/分、171次/分(如圖2),說明溫度對金魚的呼吸頻率有影響,在15 ℃~35 ℃范圍,溫度越高,呼吸越快。
6.討論與交流
查閱資料,對比實驗數據和文獻中的數據有無相似性,并分析原因。實驗過程中還有哪些注意事項?例如實驗時溫度計的使用,移動燒杯時的動作、保持安靜等。
后續跟蹤觀察,3條金魚經過變溫實驗,24小時后,仍健康地活著,從非生物因素和生物之間的關系考慮,還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金魚可以適應一定的溫度變化,即生物可以適應一定的環境。
三、反思和展望
1.重復平行原則
實驗親做,數據真實可靠,演示到位,先用表再用圖的方式展現實驗結果,結果更為直觀,結論科學。強調用3條魚,而不是單純的只使用1條魚計算3次呼吸頻率,前者是樣本重復,屬于重復實驗,減少偶然性,而后者是為了降低計算誤差的重復工作,后者不屬于統計學上的重復實驗。
2.數據分析改進
對金魚在不同溫度下的呼吸頻率做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5 ℃分別與15 ℃、25 ℃差異顯著(P < 0.05),而15 ℃、25 ℃差異不顯著(P > 0.05)(如圖2)。實際上,品種大小均一致的3條金魚,在同一溫度下的呼吸頻率仍舊存在組內差異。若以每條金魚自身對照,以不同溫度和25 ℃的呼吸頻率差值百分比為指標(如圖3)分析,不同溫度組之間差異顯著(P < 0.05)。因此,從降低組內個體差異角度考慮,可選擇自身對照方法,分析呼吸頻率的百分差值比。
3.課堂實施
連通器原理和水浴法滲透了不同理科之間的交叉,如能做好引導,對發展學生科學思維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此外,微課和傳統課堂授課有所區別,對于學生而言,微課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有思考,但難以互動反饋。因此,在微課中需要適當留有時間給學生思考。廈門市連續8屆微課程建設中就有不少微課資源,微課程除了視頻還有明確的學習任務點,可自動批改的微檢測等,在不可控因素無法在線下課堂授課時,網絡微課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有條件的學??梢灾苯釉谡n堂進行應用,因為有設置溫度梯度,結合七年級學生動手能力不夠強等學情,每組只做兩個溫度組,如一、二大組進行常溫和低溫實驗;三、四大組進行常溫和高溫實驗,提高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朱正威, 趙占良, 吳成軍,等. 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 羅麗娟, 朱毅鴻, 夏曙華. “微課引領——問題驅動”構建生物實驗高效課堂:以探究“水溫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一節教學為例[J].中學生物學,2018(4):38-40 .
[3]? 朱毅鴻, 夏曙華, 羅麗娟. 基于支架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以“探究水溫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為例[J]. 實驗教學與儀器, 2018(5):26-28.
[4]? 廖懂玲, 黃月云. 用蚯蚓替代鼠婦來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J].生物學教學,2006(5):54.
[5]? 孔海艷. 探究“光照條件對黃粉蟲分布的影響”實驗的教學體會[J].生物學教學,2015(4):38-39.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