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
[摘 要]以“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實驗為例,將教材中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通過對教材實驗的改進,更清晰地揭示光合作用的實質,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光合作用
一、設計依據與構想
新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生物學學科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1]。本文以“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實驗為例,將原有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通過創設情境、步步設疑、課堂探究等教學組織形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探究“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讓學生感悟探究過程,加深對光合作用的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實質。
二、教學分析
1.教學目標
(1)說明光合作用的產物主要是淀粉。
(2)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樹立科學實驗的研究意識。
2.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的實驗設計及意圖。
難點:“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實驗的操作。
3.教學準備
盆栽天竺葵(已經經過暗處理一晝夜、部分遮光和光照一上午)、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液、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火柴、自來水。
三、 教學過程
1.結合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學生:早飯都會吃哪些主食?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回答:早飯主要吃粥、包子、面條、面包等。教師進一步提問:這些食物中主要的營養成分是什么?學生猜測出主要的營養成分是淀粉。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植物體內會含有淀粉呢?淀粉的產生可能與植物的哪種生理活動有關?學生猜測淀粉的產生可能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有關,從而引出本節課課題。
2.創設情境,層層設疑,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讓學生直接設計該實驗方案是比較困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設置一些問題情境,步步設疑,再讓學生去分析、去解決,從而抽絲剝繭地引導學生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
問題情境一:實驗的原理
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如何檢測葉片是否產生了淀粉?教師演示:向用淀粉溶液書寫“淀粉”兩字的紙上噴灑碘液,讓學生觀察現象。學生觀察到噴灑碘液后“淀粉”兩字變藍。教師解釋實驗原理:淀粉遇碘變藍。從而學生得出:可以向葉片上滴加碘液,如果發現變藍,則證明有淀粉產生;如果不變藍,則證明沒有淀粉產生。
問題情境二:對照實驗的設計。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判斷葉片產生淀粉的過程是否需要光?學生回答:設置對照實驗(有光和無光)。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置對照實驗?
教師展示三位同學所做的對照實驗:甲同學取兩盆植物 ,一盆照光,一盆放暗處,一段時間后檢測哪盆植物葉片產生了淀粉;乙同學取一盆植物的兩片葉片,一片全部遮光,一片不做任何處理,光照一段時間后檢測哪片葉片產生了淀粉;丙同學取一盆植物的一片葉片進行部分遮光,光照一段時間后檢測這片葉片的哪一部分產生了淀粉。引導學生從實驗單一變量原則分析哪一位同學的設計更合理。學生觀察、分析三組對照實驗,可知為了防止葉片的不同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丙同學的設計更合理。
問題情境三:實驗前暗處理。
教師展示探究實驗所需的材料,創設以下情境,讓學生找漏洞。情境:小明選取光下一株植物的葉片直接進行部分遮光,經過一段時間光照后摘下葉片,用酒精脫去綠色,滴加碘液,發現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都變藍。小明說:這說明綠葉制造淀粉不需要光。學生分析小明說法的漏洞:選取的植物本身就是在光下的,葉片本身中就可能含有淀粉,即使進行部分遮光,遮光部分之前也已經有淀粉產生了,所以做出來的結果是整個葉片都有淀粉產生。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了避免葉片本身已經含有的淀粉對實驗結果產生干擾,在遮光之前要怎么處理?學生回答:要先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除去。讓學生思考:如何先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除去呢?學生回答:將植物先放在黑暗的條件下一晝夜,讓葉片中原有的淀粉耗盡或運走。教師講解第一步稱作暗處理,解釋原理:經過暗處理,葉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過葉脈運輸到植物體其他器官,另一部分則直接在葉片中消耗掉。引導學生思考:暗處理之后要進行的步驟是什么?學生回答:部分遮光。進一步思考:部分遮光怎么去遮?遮葉片的一面還是上下兩面都遮?強調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上下兩面都進行覆蓋,并用曲別針夾緊。思考:部分遮光后要進行的步驟是什么?學生回答:再次照光。思考:再次照光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分析后回答:使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讓淀粉在葉片細胞中重新積累。
3.規范精準留心細節,指導學生操作探究實驗
前三個步驟,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已經做過,課堂的實驗操作從第四步開始做。引導學生思考:第四步做什么?學生回答:取下葉片。學生用鑷子取下整個遮光處理過的葉片,去掉黑紙片。紙片取下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葉片有無顏色變化,學生觀察后看不出變化。提問學生:第五步要進行的步驟是什么?具體的操作是什么?學生回答:酒精脫色,把葉片浸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放在大燒杯中水浴加熱,使葉片的綠色褪去。引導學生分析:酒精脫色到什么程度?為什么要水浴加熱?學生分析后回答:酒精脫色到葉片呈現黃白色。因為酒精易燃,防止引起酒精燃燒,所以水浴加熱。
詳細分解酒精脫色的步驟,指導學生進行操作:(1)在大燒杯中倒入適量熱水(200 mL左右);(2)將廣口瓶中的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60 mL左右);(3)用鑷子將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4)將小燒杯放入盛有熱水的大燒杯中;(5)將石棉網放在三腳架上,大燒杯放到石棉網上;(6)點燃酒精燈,水浴加熱酒精,直到葉片呈黃白色;(7)先熄滅酒精燈,再用鑷子取出葉片。播放視頻:酒精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要求學生按照步驟進行酒精脫色的實驗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酒精脫色大約需要十分鐘,學生邊等待觀察,邊學習下面的實驗操作。引導學生思考:酒精脫色后是不是就直接滴加碘液了?學生思考后回答:不行。因為葉片上還沾有酒精,所以滴加碘液之前要先用清水漂洗葉片。因此實驗需要進行第一次漂洗:洗去酒精,防止對碘液干擾。引導學生思考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為了檢測是否產生淀粉。教師進行操作指導:滴加碘液的量要多一點,并且要讓整個葉片完全浸透在碘液中,等待一段時間。提問學生:滴加碘液后是不是就直接觀察顯色了?學生回答:還要再進行漂洗。因此實驗需要進行第二次漂洗:洗去碘液,便于觀察。最后一步觀察葉片的顯色。通過練習再次回顧一下實驗的各個要點。
酒精脫色已經基本完成,指導學生繼續實驗操作:熄滅酒精燈,取出葉片,漂洗后滴加碘液。教師再次強調滴加碘液的量和等待顯色的時間。學生進行漂洗和滴加碘液的實驗操作。指導學生發現葉片出現顏色差異時,再次漂洗葉片,觀察顯色。
評析:這是學生第一次使用酒精燈進行水浴加熱,教師要特別強調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關注實驗的安全性,指導學生科學操作的方法,提高學生操作實驗的能力。為了節約時間,可以直接用熱水進行水浴加熱。熱水的量少了加熱時間長,多了可能會使小燒杯傾倒,因此給予學生熱水和酒精明確的體積,幫助提高學生實驗的成功率。滴加碘液也是關鍵一步,碘液滴加過少,實驗效果不明顯,因此教師演示滴加碘液的操作,強調讓整個葉片完全浸透在碘液中,增強實驗效果。
4.如實記錄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觀察、展示實驗結果。教師提問:實驗結果是什么?學生描述結果:遮光部位不變藍,未遮光部位變藍。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學生分析得出:遮光部位不變藍說明沒有淀粉產生;未遮光部位變藍說明有淀粉產生,結果說明了綠葉能夠在光下產生淀粉。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包含了幾層含義?有哪兩個關鍵詞?學生得出包含兩層含義:(1)光合作用產生淀粉;(2)光合作用需要光。
四、教學反思
對于教材中的驗證性實驗,教師多進行內容講解或實驗演示,學生只是針對實驗步驟進行討論,并沒有真正地參與到實驗設計中。“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實驗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將其改為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操作實驗,使學生體驗了探究的樂趣,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實質,同時讓學生深刻領悟到:實驗是生物學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