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帥盛 鄭竺雨 郭旭晗 劉磊


摘 要:為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提高村民的經濟能力,使低成本設計成果符合并支持當地的長期發展戰略,以“低成本”為設計理念,探討適合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潑陂河鎮雀村宋橋組的低成本設計策略。具體來講,從尊重生態系統、延續文脈等多方面出發,全面分析雀村宋橋組的生活生產需求和生態環境現狀,結合近年來傳統村落設計研究的最新進展,建立適合雀村宋橋組的低成本設計體系。
關鍵詞:傳統村落;低成本;開發;設計
當前,傳統村落的開發資金投入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但在具體的開發實踐中仍然受到較多因素的制約。例如,鄉村景觀的設計普遍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與指導方法,以至于開發后出現景觀效果不足、基礎配套設施缺乏以及后期維護費用較高等問題,沒有得到設計預期的低投入、低消耗、低維護、低污染、可持續的實際效果。與此同時,受到城市景觀影響,鄉村景觀的建設呈現出“千村一面”的狀況,大部分的開發資金投入導致“建設性破壞”。豫南潑陂河鎮雀村宋橋組目前還處于未開發狀態,村落雖具有獨特的地理風貌及人文景觀,但由于雀村宋橋組地處偏遠,交通條件有待改善,很少為游客所知,所以村民第三產業收入較少,且村落內部分傳統建筑破損較為嚴重,需要大量的修復費用。此外,村內生態需要修復。因此,以“低成本”為設計理念進行規劃,開展環境整治,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美化生活、生產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是雀村宋橋組村民的迫切需求。
一、村落現狀解析
(一)村落選址與格局
雀村周邊環境山環水抱,是非常適宜的居住選地。村落后依托小山,山上樹木繁茂,是整個村落的一道天然屏障,三面為荷塘環繞,荷塘的外圍為稻田,再向外就是九座山頭環繞,呈九山朝拜之勢,人稱“九龍朝圣”。雀村整體格局形態呈扇形,村落南部臨四口大塘,塘內壁全部采用石條扣坡,其底部用了近300個石碾打底。村口正對南向,以村口主要干道與村內沿塘主街形成村落骨架,建筑單元以村口主干道為中軸線向東西發展,如圖1所示。
(二)村落現狀
總體來看,雀村村內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第一,其具有廣闊的自然生態風光、保存完整的傳統民居與歷史院落、優美的村落肌理和格局、淳樸的鄉風民俗,是村落發展的優勢。第二,村中居民多為老人與兒童,村落空心化問題嚴峻,部分傳統民居破損,后期新建民居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村落整體風貌,支撐旅游開發的基礎設施不足。第三,當下村落開發有多項國家政策支持,結合雀村現狀,在保護展示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可利用村落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借助鄉村旅游熱的大勢完成轉型。第四,經濟結構不完善,開發成本較高,需時刻控制開發成本,時刻控制生態保護與開發的平衡,這是在村落開發設計中需充分考慮的重點與難點。
二、具體設計
(一)設計定位
結合宋橋組的自然山水資源,保護村落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力求將宋橋組打造成為光山地區以民俗和休閑功能為特色的自然山水田園村。
(二)設計愿景
以低成本的設計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雀村宋橋組的景觀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增加村民收入。以“連·宋橋”為主題概念,連接村落空間,連續宋橋傳承下來的鄉禮、鄉情、鄉俗、鄉風、鄉味,打造寧靜的田園傳統村落環境、純凈質樸的鄉村鄉風氛圍。
(三)設計理念
以“連·宋橋”為主題,主要依據為雀村宋橋組的命名。宋橋有一座無河七孔橋,得名于其交通連接功能。宋橋曾興盛一時,沿東西向修建的八座大門樓,八間大院落,戶戶相通,遺留的傳統民居建筑連續著宋橋人團結的精神面貌。以“連·宋橋”為主題,便是期望能夠延續歷史文脈,延續淳樸的豫南民風。以“連”為實現方式連接村落風貌、文化根基與自然資源等場地要素,生成村落規劃功能片區與景觀節點。
(四)設計方案
豫南雀村宋橋組具有獨特的地理風貌及人文景觀,但村落產業發展較為薄弱,且村落內部分傳統建筑破損較為嚴重,需要大量的修復費用。考慮到雀村宋橋組地處偏遠,短期內發展經濟不切實際。通過有限的政府資金補助,以“低成本”為設計理念,從尊重生態系統、延續文脈等多方面出發,全面分析雀村宋橋組的生活生產需求和生態環境現狀,建立適合雀村宋橋組的低成本設計營建體系,以最大限度改善民生、改善鄉村景觀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使低成本設計成果符合并支持當地的長期發展戰略。整體設計以“連·宋橋”為主題,以“連”為實現方式連接雀村宋橋組村落風貌、文化根基與自然資源等場地要素,生成村落規劃功能片區與景觀節點,以期延續歷史文脈,延續淳樸的豫南民風。
在設計—建造—應用—維護—拆除的全過程中,以“低廢棄,低干預,低建造,低維護”為策略,在進行低成本化設計建設的同時兼顧村落景觀的功能性和美觀性,力圖將宋橋組打造成為光山地區以民俗和休閑功能為特色的自然山水田園村。
如圖2所示,村落共劃分為八個片區:傳統民居生活區、古塘休閑垂釣區、民俗文化體驗區、生態農場養殖區、生態荷塘景觀區、村落入口景觀區、宋橋民宿區、田園生活休閑區。雀村宋橋組的原始建筑建立于四口古塘北側,小山南側,屬于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普通民居建筑沿古塘形態向兩側發散,形成村落的主街巷空間。在保護村落格局風貌的基礎上,在北側協同散點布局建筑,擴充新建筑,構成村落第二條主要街巷空間,使整個村落形成規模。最后對村落各部分景觀環境改造提升,完成對村落景觀環境的激活。
雀村宋橋組規劃出五級道路系統:圍繞村落兩條主要街巷空間打造的村落主干道、結合主要景觀節點設置的村內次干道、沿四口古塘設置的沿塘漫步道、稻田中的田園小徑,以及古塘上的親水棧道。村落整體道路材質在保留原材質的基礎上,結合新規劃的道路設計新的鋪裝。村內主干道保留原混凝土路面,不做過多更改,道路沿古塘一面設置350mm高的灰磚護欄。村落北側以及村落中部道路結合加建的新建建筑形成的次街巷空間鋪設石板路路面,材料選取本地廢棄石材。古塘中的景觀節點、親水棧道、親水駁岸,與木橋等采用防腐木鋪裝,稻田中的田園小徑保留原泥土路面。
三、結語
近年來,傳統村落開發的資金投入正在與日俱增,但很多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仍然受到較多因素的制約。調查已經開發過的傳統村落,不難發現除了實際景觀效果較差等問題,在村落開發成本控制與后期維護上已經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大部分的開發資金投入造成了“建設性破壞”。因此,在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在保證景觀效果的前提下,要充分考慮前提投入與后期維護成本是十分必要的。對雀村宋橋組設計出低成本的開發策略,并在具體的設計中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設計細節,其意義不僅停留在對雀村宋橋組的開發上,更期望為未來的傳統村落開發提供更多低成本設計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徐晞,劉濱誼.關于中美兩國之低成本景觀規劃設計的比較[J].景觀設計,2008(3):6-11.
[2]謝廣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階段[J].文物世界,2010(5):49-52.
[3]董麗,張宇.基于低成本策略的旅游型鄉村景觀研究[J].中國園林,2014(10):107-111.
[4]劉磊.中原地區傳統村落歷史演變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6.
[5]章昕,丁小芳,劉磊.豫南地區傳統村落風貌特色解析:以雀村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19(31):212.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大學
通訊作者:
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