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素芬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的積極意義不僅體現在提升時效性,也體現在助力傳統媒體拓展傳播空間上。但在實踐過程中,一些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時出現了若干問題,比如盲目跟風、專業性弱化等。因此,“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傳播體系,又要以“深度報道”之長彌補傳播時效之短,還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做好輿論“把關人”。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
融合新媒體的積極意義
提升時效性
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速度與容量決定了新媒體自出現起便具備了后發制人的強大技術力量,當其與傳統媒體融合時,技術優勢首先推動的自然是傳播速度。傳統媒體在其固有傳播模式中通常需要經歷采訪、編寫、審核、播報在內的若千工序,多步驟的傳播過程勢必大幅降低新聞傳播速度。尤其是時事新聞的報道,受眾從傳統媒體接收到消息內容時基本已是“舊聞”。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從網絡獲取新聞內容,還是借助新媒體平臺發布資訊內容,傳統媒體都能借助技術的力量在傳播時效方面得到突破。
拓展傳播空間
傳統四大媒體無論是基于紙質化的二維傳播還是電子化的三維傳播都有相對固定的時間限制,比如報刊、雜志有特定的出版發行日期,廣播、電視也有固定的節目排班表等。一旦受眾錯過播報時間,除非事先有預設重播或回放機制,否則幾乎不可能得到二次接收信息的機會。從這一角度看,無論擁有多么龐大的受眾,傳統媒體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都會受到束縛。
然而新媒體則不同,無論是網站還是社交媒體,反復播放與瀏覽都是最基本的功能。受眾無論在任何有需要或有興趣的時候都可以利用一切固定或移動的通訊設備獲得信息。因此,在融合新媒體以后,傳統媒體只要構建起足夠完備的線下、線上傳播系統,傳統媒體也能夠實現在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傳播活動的無縫銜接,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身傳播空間范圍。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
融合新媒體常見問題
盲目跟風
新媒體如星火燎原般的發展態勢讓眾多傳統媒體深感壓力,因此需要考慮與新媒體相融合以規避傳統傳播模式的缺陷和不足。然而并非所有傳統媒體都在融合過程中找到了科學的發展道路。相反,部分傳統媒體尚未對自身以及新媒體進行足夠全面客觀的理性分析,便匆匆忙忙采取行動。這些傳統媒體的融合視角僅僅放在速度一個方面,自以為搭上了新媒體的高速列車就能無往不利。殊不知,盲目跟風的后果極其嚴重。
比如近年來每到年終都會有所謂“年度十大虛假新聞”的統計。其中不乏傳統媒體盲目跟隨新媒體傳播虛假新聞,導致事態擴大后又出現新聞反轉的鬧劇。對新媒體而言,新聞反轉或許會被不少網友視作戲劇化乃至娛樂化新聞的典型案例。但就傳統媒體而言,多年來在廣大受眾中培養起的權威形象或許會在反反復復的新聞反轉中轟然倒塌。因此,盲目跟風對部分傳統媒體可能會導致極其惡劣的后果。
專業性弱化
應當說,當傳統媒體出現盲目跟隨新媒體追趕速度的問題時,其作為社會嘹望者的歷史使命感便已經逐漸消逝。對傳播速度的過度狂熱實質上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態作祟。只重速度而枉顧品質恰恰是在弱化傳統媒體卓而不群的專業性。
只要觀察新媒體出現后普利策獎的獲獎新聞就不難發現,真正得到業內專業人士認可的高品質新聞都是那些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嚴肅內容,是需要記者親歷一線、編輯細細打磨的精品。歷次普利策獎得主都不是純粹依賴流量獲勝的個人或群體。
因此,盲目跟風導致的新聞專業性弱化其實是部分傳統媒體在融合新媒體過程中自斷其路的做法,是即便融入新媒體也終將難以為繼的錯誤道路。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的途徑
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傳播體系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首先需要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傳播體系。這個過程既包括傳統媒體應在各主流網站、熱門社交平臺上開通線上傳播渠道,也包括利用網絡與信息技術打造個性化傳播的公眾號與APP。
現實中,央視不少新聞類頻道早已開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先河,可以作為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的實踐典范。比如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室等欄目都有傳統電視節目的固定播出,同樣有網站鏈接與二維碼等眾多線上播報、回放及互動交流模式等。
充分利用“互聯網+”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傳播體系的目標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新舊媒體融合實現對受眾的整體覆蓋,盡量避免出現傳播盲區。這既是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新媒體在速度與體量上的技術優勢,也是為了幫助傳統媒體基于更加完備的傳播模式探索轉型升級的優化路徑。
以“深度報道”之長彌補傳播時效之短
隨著自媒體屢屢被曝虛假新聞泛濫問題,網絡媒體近年來逐漸成為防謠打假的主陣地。一方面,管理層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規范網絡平臺傳播新聞與資訊的具體操作;另一方面,網民面對新媒體傳播時也愈發理性,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有意識地對新媒體熱點新聞與資訊提出質疑,尋求考證。
而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傳統媒體恰恰成為了受眾投以最大信任度的對象。因此,以“深度報道”之長彌補傳播時效之短應當是“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的適宜之道。
正如前任鳳凰衛視執行臺長的劉春所言,新時代的受眾正在產生對信息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強烈需求,而傳統媒體較新媒體的速度劣勢恰恰可以由深度性得以彌補。傳統媒體首先是能夠持續深入一線保持熱點關注的記者,其次則是專業媒體與大量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的人脈關系。前者能夠實現對新聞表相之下更多內情的挖掘,后者則能基于自身專業知識與實踐技巧等提出更多哲學思辨的觀點發人深省。
當越來越多的受眾日漸成熟、理性之后,僅僅只有速度的內容終將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這時,傳統媒體便有了大展拳腳的用武之地。利用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平臺,傳統媒體能夠將持續跟進的后續報道作為熱點與焦點傳播給廣大受眾,幫助受眾認清事實真相,也不斷樹立起自身高度專業與權威的良好形象。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做好輿論“把關人”
在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時代傳媒機構與從業者不僅是傳播信息的核心組織與成員,更肩負著引導輿情與社情的歷史使命。而在新媒體異軍突起的網絡社會中,草根傳播者大幅拉低了傳播門檻,造成越來越多虛假新聞、謠言謊言盛行一時。此時,傳統媒體融入新媒體還需要更加主動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做好與論“把關人”。
一方面,傳統媒體需要保持對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高度敏感。另一方面,當出現流量資訊擴大化態勢時,傳統媒體當教育和引導受眾樹立理性分析的意識與能力。只有更多受眾學會冷靜面對流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才能實現行穩致遠。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正在成為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最強抓手。然而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并非是簡單的技術與技巧的應用,而是在發展理念、生存思維高度的互聯網化。因此,基于“互聯網+”背景實現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需要在傳播理念與意識方面實現顛覆性轉變。尤其是在面對新媒體傳播時效性方面的技術領先優勢時,傳統媒體不能不加辨識地盲目跟隨,反而枉顧自身傳媒模式在嚴肅性、深度性方面的專業優勢。因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仍然需要全面分析自身實際與既有優勢,探索一條科學合理的個性化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