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韶東

自從公共領域的概念引入我國之后,關于其與媒介公共性的研究一直成為理論學者和業務領域的熱點,這種關聯性的研究不僅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公共領域”理論框架上,也研究了“公共”兩個字對媒介的影響。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變革,媒介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環境下,傳播媒介的轉型不斷推進,“公共”這個概念又重新被定義為媒介轉型的一個方向。本文從“公共領域”概念入手,以電視民生新聞為研究對象,探討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困境和出路。
民生新聞的發展概況
2001年,深圳《晶報》創立,該報號稱以民生新聞為特色,從此之后,在全國的媒體上,“民生新聞”概念蔚然成風。《南京零距離》等一批被后來視作民生新聞研究樣本的節目陸續與觀眾見面。“關注百姓生活,講述民生疾苦”成了媒體聚焦的熱點。對于受眾而言,這樣的新聞樣式迅速得到觀眾的喜歡,一批電視民生節目相繼創造了收視高峰。
雖然各地電視民生節目的名字與形式不盡相同,但其在發展過程中,基本上具有幾個共同的特性。
在內容設計上講究人情味。“人文關懷”的民生新聞備受青睞,于是我們在電視上就看到了大量感人的故事、助人為樂等題材的新聞節目。毋庸諱言,這種對人情冷暖的關照,的確在情感上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
在表達形式上講究平民化。由于在內容選擇的定位上多為關注百姓生活,所以民生新聞采用了“說”新聞的方式,一改過去照本宣科式的新聞播報方式。類似鄰家好友在身邊講述發生在周圍的新鮮趣事兒,這種平民化的表達方式讓觀眾更樂于接受。
在價值選擇上的接近性。民生新聞在新聞價值選擇上更強調接近性,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兒被搬上熒屏,在價值選擇上,讓觀眾消除接受內容上的落差,以一種平視的角度去關照百姓生活。正是在內容、形式與價值選擇上的接地氣,使得民生新聞迅速占領收視市場,不僅收視率可觀,廣告創收也水漲船高。在雙重激勵下,全國電視臺陸續推出新節目,民生新聞成為各大電視臺的重點節目。
然而,隨著大批節目推陳出新,民生新聞的同質化問題逐漸顯現出來。為了繼續吸引觀眾關注,民生新聞的制作應更加注重內容為王,不斷提升節目整體水平。
面對移動端民生節目的弱點
隨著傳播技術的變革,傳統媒體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從互聯網到移動媒體的更迭,帶給傳統媒體的不僅僅是市場被搶占、收視人群被瓜分,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顛覆。而在這種逐漸形成主流的生活方式、信息接收方式面前,傳統媒體體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弱點。
傳播模式變革,定位轉換模糊
在新的技術變革之下,傳統的媒介關系也發生了顛覆性改變。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去中心化”的信息流變模式,對傳統媒體的內容輸出方式形成正面沖擊。在傳統媒體興盛的時代,在傳播關系上確立了“我說你看”的傳播模式,隨著傳播技術、接受方式的發展,雖然這種傳播關系逐步發展、演進,特別是媒體融合概念提出之后,傳統媒體逐步地接受甚至主動改變輸出模式,但就目前傳統媒體總體情況來看,其定位的轉換卻并未完全明確,一些媒體機構僅僅是在平臺上進行了整合,人員隊伍進行了重組,而在思維方式上卻并沒有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換句話說,“互聯網思維”仍然停留在應用階段,而非真正融合進新聞的采訪、制作和播報過程當中。
線性傳播造成時效困局
電視節目屬于轉瞬即逝的線性傳播模式,其制作和播出上的要求使得電視節目固定在某個時間點開始播出。隨著技術變革,點播和回看功能已經出現,而且直播也可以隨時隨地按照新聞要求進行,但就目前而言,直播成本和技術要求并不是所有的新聞事件都能立即進行,特別是針對百姓生活的“瑣事”,所以在新聞事件第一時間發布上,電視仍然要借助于新媒體力量,而電視節目更多地在新聞的“第二落點”做文章,這就造成了信息流的滯后,形成了電視傳播在時效上的困境。
公共新聞能否成為電視
民生新聞轉型的選擇
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所體現出的弱點直接影響到欄目的運作上,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首當其沖。為了迎合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各地電視民生節目積極尋求轉型之道,有通過開設版塊增強互動的、有頻繁做線下活動的等,但總結起來,更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只是將視點集中在了表現形式的變化上,而非在新聞理念上有所突破。于是,無論是理論研究領域還是新聞行業內部,“公共新聞”“公民新聞”等概念又被提出來,試圖重構電視新聞的本位概念。
“公共新聞”理念的適用性
最早提出“公共新聞”理念的是紐約大學新聞學系的JayRosen教授,他認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道新聞,新聞記者的工作還應該包括這樣一些內容:致力于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閱讀或者觀看這些問題”。
“公共新聞”概念提出之后,曾經在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新聞界引起了討論和研究的熱潮。“公共新聞”概念進入我國的時間雖然相對較晚,但在理論研究領域卻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現實的新聞實踐中,《1860新聞眼》《南京零距離》等民生新聞欄目紛紛祭出“公共新聞”的旗幟。出于我國電視民生欄目的定位,“關注民生”“關注百姓生活”等等似乎與“公共新聞”構建公共話語空間的初衷不謀而合,民生新聞在我國新聞生態及新聞實踐中,全面、客觀地呈現多種民生問題,成為溝通政府、大眾和媒體的橋梁和紐帶,反映民眾的切實生活需求以及面臨的各種問題,幫助受眾解決諸多生活難題,受到大眾青睞的同時,提高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引導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民生新聞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信息的單一播報,特別是在面對收視率、經營指標時,民生新聞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場的影響,但在民生新聞節目的運作過程中,應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取“公共”之意,議程設置與民意表達相結合
因為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公共新聞”理念在我國的新聞實踐中,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并不代表不具備借鑒意義。目前,民生新聞在面對內容更新的命題下,紛紛提出“大民生”概念,拋卻雞毛蒜皮的瑣事,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與論引導力量和監督力量,對百姓民生的諸多問題解決大有幫助。因此,把新聞媒體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在涉及民生領域的寬泛話題上,這些話題正是涉及公共管理空間、公共意見的具體表象,所以在這一點上,民生新聞的“公共新聞”嘗試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在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移動端口互聯網空間存在這大量的民意表達,這其中有群眾關于公共事件的評論,也有一些捕風捉影的信息甚至謠言。在對待這些公共意見時,民生新聞在借鑒“公共新聞”理念的同時,設置好議程,形成正向的與論引導,激濁揚清,充分發揮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作用。既讓民意充分參與公共話題討論,同時通過議程設置,有效地發揮與論引導作用,才是民生新聞面對“公共新聞”時的正確選擇。
現代傳播技術的加速演進,使得傳播理論的更新速度同步加快,在媒體融合進程中,民生新聞轉型是行業所需,也是時代所需。正確地運用“公共新聞”理念對新聞事件的指導意義,同時清醒地認識到其理論的適用性、科學性,才能在轉型的道路上實現突圍。
(作者單位:東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