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茹
美國傳播學者辛哈認為“娛樂教育”是“一種以理論為基礎的傳播策略,有目的地把教育性和社會性的問題植入娛樂節目的創作、生產、加工和傳播過程中,以期在特定的媒介使用者中得到預期的個人、社區、制度乃至社會層次的改變”。如今,“娛樂教育”已介入電視節目制作的全過程中,它用一種受眾更易接受的方式,將教育內容與娛樂內容相互滲透,來提高受眾對那些重要的但相對枯燥內容的接受度。
自中國電視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傳播知識、引導輿論、構建文化的功能,帶有明顯的教育目的。1990年3月、4月中央電視臺分別開播《綜藝大觀》與《正大綜藝》,我國娛樂教育節目至今已取得長足發展,節目形式不斷更新,市場競爭亦走向白熱化,并經歷了以傳統競賽或益智類節目為主的孕育探索期、以真人秀為主要形式的創新發展期以及如今百花齊放的井噴爆發期。
中國娛樂教育電視節目的特點
節目類型多樣化
娛樂教育類電視節目并沒有一個現成的模板和約定俗成的規矩,而是遵循著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在娛樂的同時傳遞知識性內容,彰顯時代主流精神。依據這一基本原則,各種類型的娛樂教育類節目不斷出現。如今,我國既有以真人秀為依托、以生活經驗類內容為教育目的的明星教育類節目,如《爸爸去哪了》《了不起的挑戰》等;又有追求教育性、互動性、刺激性一體的科學文化競賽益智類節目,如《最強大腦》《中國詩詞大會》系列欄目;也有以發揮榜樣力量為內容基調的勵志演說類節目,如《開講啦》;還有以人文關懷為視角、以重構文學之美為理念的文化藝術情感類節目,如《朗讀者》。上述節目因其教育目的的不同,制作主題、內容差異化明顯,定位與風格迥異,推動了我國娛樂教育類節目形式多元化發展。
教育內容的娛樂化表達
美國學者C·R·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文中圍繞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問題提出了“四功能說”,娛樂教育電視節目就是將其中的“傳播知識與價值”和“提供娛樂”兩大功能進行了有效結合,打破了知識與娛樂壁壘森嚴的局面,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知識、傳播主流觀念、傳遞社會正能量,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和湖南衛視聯合推出的國防教育類真人秀《真正男子漢》就是將嚴肅的軍事內容置于娛樂化框架中,以現實軍旅生活為背景,以明星體驗為形式,較大程度還原部隊生活的面貌,明星嘉賓與部隊教官、與艱苦的訓練環境之間的沖突性與戲劇性不僅達到了娛樂受眾的目的,更以嘉賓的參與性視角展現出中國軍人的精神風貌,以此來弘揚中國價值,激發受眾的愛國情懷,并進一步幫助受眾完成自我反思。
受眾體驗式參與程度高
我國娛樂教育類節目中的教育模式一改中國傳統教育體系下傳者中心的特點,重視受眾參與模式與互動方式的創新,優化受眾的學習體驗,吸引受眾主動融入到節目中完成自覺學習。近年來,我國娛樂教育類節目除調動現場觀眾活躍度、利用兩微一端開展話題營銷、引發場外受眾的參與熱情外,還善于拓展制作思維,發揮全媒體意識,突破以往綜藝節目中受眾低層次的觀賞局面,實現受眾對節目情節、角色的高度卷入。如中央電視臺文化競技類節目《中國成語大會》開播伊始就設置了二維碼邀請受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參與“成語積木組合”和“成語填空”兩項互動游戲,與參賽者同步答題,并在決賽當天特邀八強選手同時在線,解答網友提問,制造賣點。
打破技術壁壘增強受眾的視覺效果我國熱門的娛樂教育類電視節目除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外,在科技層面也在持續尋求突破,后期花字、全息投影、AI、VR、AR等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大大增強了受眾的視覺體驗,還幫助節目實現了內容的延伸和再創作,為節目創造別具一格的風格特色,實現更優的傳播效果。自2013年《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播出后,后期花字被廣泛運用于我國娛樂教育節目中,讓節目更顯妙趣橫生、創意無窮;而湖南衛視聲音魅力競演秀《聲臨其境》(第二季)在舞臺布景上采用全息投影技術,隨嘉賓的配音表演一起出現的“曹操”“武則天”“唐太宗”為受眾帶來裸眼3D效果,使嘉賓的配音展示錦上添花,沉浸式舞臺讓受眾獲身臨其境之感。
中國娛樂教育電視節目的發展困境
同質化競爭嚴重,削減受眾的創新期待
近年來,我國教育娛樂節目在數量上呈井噴式增長,文化類節目更是成為新一輪綜藝收視競爭的主戰場。雖然其中不乏佳作,然而,產量的提高無法掩飾該類節目產能不足的問題,節目的主題、內容、制作、傳播均陷入“引進一模仿”的畸形發育怪圈,趨同化現象嚴重。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單以“傳統詩詞文化競技+解讀”模式制作的文化教育節目就有十余檔之多,包括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衛視《詩書中華》、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貴州衛視《最愛是中華》等。娛樂教育電視節目的互相借鑒與模仿,推陳出新后勁不足,使觀眾在千篇一律的敘事情節與一成不變的節目模式之下,最終因審美疲勞而失去對節目的創新期待,喪失觀看欲望,嚴重的同質化競爭也致使大量娛樂教育電視節目因收視低迷面臨淘汰困境。
核心定位邊界模糊,內容元素編排失衡
如今,電視節目如何在保有科學與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去制造話題、兜售娛樂,達到教育與娛樂的平衡是一難題。
縱覽現階段熱門娛樂教育類綜藝節目發現,真人秀教育節目依然未能擺脫泛娛樂化趨勢,搞笑、戲說成分較重,明星放下包袱參與其中固然能帶來熱點,節目內容仍以明星光環背后的辛酸、苦楚與窘態為賣點,更多地滿足了受眾對明星私生活的獵奇心理,而消解了節目的教育與文化內涵;知識益智類節目對于知識性、科學性內容的記憶力考量遠超于對內容所蘊含的審美情趣、創造思維和科學思想的傳遞,這就導致了節目情節設定向簡單化的知識科普傾斜,科普、競技、審美失衡現象產生;就連廣受好評的《朗讀者》亦未能擺脫節目重心偏移的問題,重煽情而輕朗讀、重儀式而輕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折損了作品完整的文化魅力。娛樂教育電視節目不僅需要在娛樂至上的電視媒介景觀中突出重圍,做到知識科普,更需要達到教育與娛樂、知識與審美、競技與精神、信息與素養之間的平衡。
節目推廣方式單一,未能形成多平臺有效聯動
自傳統媒體“斷奶”、商業化改革以來,各大電視臺紛紛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受眾至上爭奪收視率、搶占市場空間,尋求利益最大化,而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之下,電視臺與互聯網平臺聯動則成為媒介融合發展的主要趨勢。傳統電視節目由于時段、時長、平臺等多方約束造成節目內容壓縮,需要被迫刪減某些情節內容,若制作方能合理利用節目花絮,精耕細作,密集而有規律地在新媒體平臺供受眾點播,與正片形成呼應與補充,方可彌補傳統節目之不足,同時為節目造勢。而遺憾的是,我國娛樂教育電視節目臺網合作形式單一淺層,尚未能大規模利用視頻播放互動平臺為自己打造衍生發展空間,創造內容產業鏈,為持續推廣造勢,擴大受眾覆蓋面。
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娛樂教育電視節目層出不窮,形式日趨多樣化,發展勢頭迅猛,盡管該類節目形態因克隆成風原創乏力、教育娛樂比例失衡屢遭詬病,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知識為中介重塑文化娛樂精神,達到教育內容的隱性傳播、彰顯社會正能量、幫助受眾價值重構等目的。在電視行業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國娛樂教育類節目從內容情節、人物景觀、制作模式到視聽呈現上都應注重守正出新、不落窠臼,把握社會熱點、緊跟時代潮流、反映國計民生,找準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結合點,官方話語、精英話語與大眾話語的契合點,走有深度、本土化、原創型發展道路,真正達到教育性與娛樂性相得益彰,專業性與通俗性相輔相成。同時,我國娛樂教育類節目還需進一步拓展平臺空間,連接銀屏內外,研究本土受眾的心理需求和現實需要,持續發掘受眾的參與性,實現受眾對知識信息的接受、解讀與再創作,真正實現其寓教于娛、成風化人、潤物無聲的文化傳承功能。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