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婷
時政新聞是指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事實的報道,閱讀時政類新聞是人民群眾了解學習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途徑。2014年中央提出媒體融合發展戰略以來,我國媒體單位不斷強化媒體融合意識,創新媒體融合措施,探索媒體融合路徑,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融媒體時代下,時政類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創新傳播方式和手段,更加注重發揮互聯網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更好地承擔了宣傳黨和國家治國方針策略的重要任務。本文主要探討融媒體時代下時政類新聞在報道過程中表現的主要特征,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融媒體時代下創新時政類新聞報道的策略。
互聯網時代,通過融媒體平臺傳播時政類新聞內容,不僅僅是信息的發布,也是信息生產方式的創新和信息傳播途徑的應用。新聞工作者只有掌握融媒體時代時政類新聞的報道方式,才能獨辟蹊徑,兼顧“嚴肅”與“活潑”,創作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時政類新聞產品,讓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時代下時政類新聞報道的主要特征
給人親近感的語言風格
親近的語言風格是融媒體時代時政類新聞報道給讀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之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年輕讀者成為融媒體時代的閱讀“主力軍”。面對這些“挑剔”的用戶群體,黨報黨媒在生產時政類新聞時,以用戶思維主動調整語言風格,去掉“官腔”,用“大白話”來講大道理,甚至使用富有新意和活力的網絡新詞、熱詞,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并通過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入耳入心、直接地氣,讓廣大群眾感到“離自己很近、和自己很親”。
故事化的報道形式
故事化的報道形式是融媒體時代時政類新聞報道的另一個重要特征,采用最簡潔、最直接的方式,激發普通民眾的閱讀興趣。同時加以生動形象的講評,將群眾利益與國家大政方針緊密結合,增強廣大群眾主動閱讀時政類新聞的積極性。
注重普通群眾的互動性
“互聯網+”為政務類新聞報道帶來了全新的形式,甚至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體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終端設備等新媒體手段,實現對國家大政方針的主動參與,因此媒體機構便可以借助時政新聞與普通群眾開展互動和交流,使時政類新聞所傳播的內容與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更加貼近,體現出民主政治在人民日常政治生活中的特點。分析融媒體時代下的時政類新聞報道,不難發現,普通群眾的參與感、互動性不斷提升,實現了從單向傳播到互動分享的跨越式發展。廣大群眾了解、參與時政類新聞的途徑更加廣泛,倒逼新聞工作者在生產政務類新聞時,更注重語言風格、報道方式的選擇以及群眾互動性的提升。
融媒體時代時政類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
創新融媒體平臺建設,提供優質載體
深度融合的融媒體平臺是融媒體時代時政類新聞傳播的有效載體。融媒體時代下,面對互聯網媒體的競爭和發展困境,舊有陣地岌岌可危,轉型成為傳統媒體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國內不少媒體大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打造融媒體平臺,在媒體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媒體融合不僅僅是整合幾個平臺,架設一個網站,它要求從內容生產、渠道發布、技術支撐、組織運營等全方面進行改革與提升,打破原有流程,實現深度融合。因此,融媒體時代做好時政類新聞報道,必須進一步強化媒體融合意識,堅持以用戶為中心,以技術為支撐,創新融媒體平臺建設,打破原有的組織和業務壁壘,整合拓展平臺資源,創新傳播體系,實現深度融合。
創新報道形式,實現多元化傳播未來,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助推下,互聯網對媒體領域的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新媒體技術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實現時政類新聞效果傳播最大化,必須創新報道形式,引入多樣的新媒體形式,實現時政類新聞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不少媒體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已經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建立了網站和社群,推出了APP客戶端,實現了全網發布,提高了傳播效率和傳播效果。例如,在報道某市兩會時,利用好報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APP客戶端、網站等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H5等多種形式,甚至通過VR技術模擬現場,實現時事類新聞的多元化報道和開放式的閱讀,讓時政類新聞更加生動、形象、有趣,讓用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時政類新聞的傳播效果更為顯著。
加大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全能的時政類新聞工作者
新聞工作者的自身素質和職業素養是做好新聞采編工作的基礎。融媒體時代下,媒體單位必須高度重視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設全媒型、專家型的新聞傳播人才隊伍。新聞工作者更應當注重前瞻性,具備互聯網思維,培養融合思維,適應互聯網語態與全息傳播形態的表達形式,加快錘煉“四力”,守正創新,克服“本領恐慌”,主動學習新的傳播知識、傳播技術、傳播思維和傳播方法,熟練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加快轉型成為全媒體時代的全能記者,從而在時政類新聞的報道過程中,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將作品通過新媒體形式報道出來,提高時政類新聞的傳播效果。
優化報道風格,轉變文風
近年來,隨著“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全國新聞戰線的廣泛開展,“短、實、新”的文風,接地氣、生動、活潑的語態,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因此,融媒體時代下,在報道時政類新聞時,新聞工作者必須適應受眾的互聯網思維,優化和創新報道風格,做到“耳目一新”,直接激發受眾閱讀的興趣。另外,在具體的寫作中,新聞工作者必須優化語言風格,探索清新簡約的文風,化抽象為具體,把抽象難懂的文件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把“硬”新聞“軟”下來,使嚴肅的時事類新聞傳播更為輕松。同時增加與受眾的互動交流,主動走到受眾“面前”,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甚至運用互聯網表達思維和技巧,讓受眾或用戶愿意聽、聽得懂、喜歡聽,使時政類新聞更加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樂趣,使群眾輕松、透徹、全面地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
總而言之,融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被不斷應用到新聞報道領域,增強了時政類新聞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因此,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時政類新聞時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注重分析融媒體時代時政類新聞的特點,結合時代需求,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與手段,為時政類新聞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資源,有效提升用戶的互動性和體驗感,提升時政類新聞的報道效果。
【作者單位:東莞報業傳媒集團(東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