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才者,材也,養之貴素,使之貴器。”2021年5月28日,習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引述了這句古語。
這句話出自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所著的《論時政疏》,意思是“好的人才就如同參天大樹,關鍵是要注重平時的素養,且使用時要注意發揮其特長、人盡其才”。
我們常常講“人才難得”,科技如此,傳統工藝發展亦如此。
在歷史發展中,正是因為一些關鍵人物的出現,社會才被推動著不斷進步。例如蒸汽機改良者詹姆斯·瓦特,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創造者蔡倫、畢升等。所以,人才是關鍵。
近些年來,我國加大了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力度。例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傳統工藝青年人才論壇,以及新成立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等,都體現了社會對傳統工藝青年人才的重視。
但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人才,尤其是優秀人才的不足。這點在各領域表現較為明顯。在工業設計方面,“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提到“當下不少人還是把設計簡單等同于追求美觀……工業設計的根本問題仍未獲得共識”;在文創方面,道明竹編的的創新發展,讓大家看到了優秀青年的潛力;而漆藝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中國雖然是漆藝發源地,但日本、韓國卻以“后起之秀”的姿態,向全世界展示著他們獨特的漆藝文化。盡管如此,他們跟中國一樣,都面臨著傳承與人才培養的問題。
人才的培養實屬不易,這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也急不得、快不來的過程。正如《管子》所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
所以,傳統手工藝青年人才的培養要重視、要及時,如此,方可“養之素則不乏,使之器則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