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Ming Bamboo Weaving Legend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正如蘇東坡所言,竹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可謂“撐得起高雅,接得上地氣”。自古以來,竹子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竹編造物,一根竹,百種用,貫穿古今之靈氣,編織藝術之經緯。
竹編是指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編織的篾為“緯”。挑壓后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制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根據編織工藝的不同,竹編可分為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混合竹編。
地處成都盆地的崇州市道明鎮,是遠近聞名的“竹編之鄉”。道明竹編是道明鎮的傳統特色產業,2006年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又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道明竹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道明鎮自古盛產慈竹,在當地農家小院與鄉村田野,隨處可見一叢叢青翠的竹林。竹編藝人砍下慈竹,經過去青皮、剖片、日曬、劃篾絲等工序后,再經過編、絞、鎖、插、穿、扣等工藝技法,編織出工藝精湛的竹編作品。道明鎮的竹編藝人,在一個個工作坊里,用雙手編織出極具匠心的竹編用品,然后銷往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道明竹編品種繁多,除了常見的竹篼、竹籃、竹盤、竹碗外,還有竹筷簍、竹紙簍、竹花插等幾百個品種。絕大部分的原材料,都是來源于川西平原地區生產的慈竹。道明鎮當地的手工藝人精心挑選約3年竹齡的慈竹。這類慈竹的中間段一般沒有斑點,竹身細膩,是制作竹編制品的上乘材料。挑選出原材料后,刮青去節,有的材料需要保持竹身的自然顏色,有的則需要進行染色加工,用黃、紅、藍等油漆涂在竹身。最后,把竹筒均勻劃開,保證竹片和竹絲厚薄一致。
道明竹編的編織技法也格外講究,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
1992年,道明鎮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竹編藝術之鄉”。如今,道明竹編產品不僅在全國熱銷,還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等國家。道明老一輩匠人將這門藝術傳承發揚,新一代道明人正帶著他們對竹編藝術的執著和倔強,使其在新時代持續煥發出新的生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這里,追求自己夢想的同時擔負起傳承非遺的重任,道明竹編也成為這些后起之秀的創意舞臺。
竹夢揚帆,獨具匠心竹文化
慈竹環繞,小河流淌,翠色洗眼,青綠浮搖,道明竹藝村彌漫著世外桃源般的超然和幽靜。這里的人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世世代代以竹為生。竹編人家、竹編博物館、竹編建筑裝飾、竹林超市,還有竹藝茶館、竹藝民宿、竹藝餐廳……隨處可見的竹元素,構成了自然的點線、天然的色塊、立體的美景、無限的空間,宛若一幅“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戶戶編花篼”的別致圖畫。
在道明竹藝村,不能錯過任何一條小徑,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藏著獨具匠心的設計,宛若與竹編的一次心靈之旅,也許這便是這煙火人間里的仙氣吧。沿著蜿蜿蜒蜒的鄉村小道漫步探尋,一個轉角,就與“竹夢揚帆·楊隆梅工作室”不期而遇。
竹編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與簸箕、背篼等老物件聯系在一起的,而“楊隆梅工作室”內卻讓人眼前一亮、驚喜萬分,竹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這種感覺很奇妙,古老的竹制品卻呈現出現代和時尚的味道。竹編燈光影四漏、竹香流瀉;竹編罐精美奇巧、玲瓏典雅;竹編筒造型靈動、繁美別致;一款落地竹架猶如一根高高的竹筍,上面掛著竹笠,清新淡雅中透出復古的味道;就連竹籃在這里也搖身一變,簡約的提手上點綴一個精致的大紐扣,成了時尚用品……精美的瓷胎竹編器具、富有設計感的竹編家居、小巧的竹編創意手伴,還有各種異形的竹編裝飾,上百種純手工竹編制品讓人眼花繚亂。
這些新穎的竹編居家用品,每一款竹編制品都是高顏值,有風骨,讓進店的游客也大開眼界:“好漂亮啊,哪想到老編法能翻出這么多新花樣,設計完全不一樣了,感覺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拿著竹編提包,一位阿姨愛不釋手,禁不住贊嘆:“以前總覺得竹編有點土,但現在看到這些竹編,真是太時尚了!”
竹夢揚帆,人如其名,店主人楊隆梅是個時尚的姑娘,高挑的身材、秀氣的五官,頗具古典氣質,像極了古畫中的嫻靜淑女。然而看她熱情地為游客講解,敏捷地演示竹編技藝,卻分明又透著現代女性的睿智與朝氣。說起家鄉的竹編歷史、自己的從業經歷和產品的開發創新,隆梅姑娘目光如炬,快人快語,自信滿滿。
崇州道明鎮這塊土地,和竹子有著2 000年的不解之緣,傳統竹編就有15個大類、500多個花色品種,而她在這基礎上,又開發出新的花色品種,拓展使用空間。隨著她的指點,在她的工作室里,既能親自體驗原創設計竹編生活用品,還能欣賞旅游文創產品的展示,特別是廣闊的戶外空間,楊隆梅打造的非遺農事體驗中心和“竹編民宿”更是新奇。跟隨她步入其間,竹條包裹的空間,精密細致的編織,既給予了整座建筑別致的裝飾與點綴,又使得建筑獨具透氣性和環保性,堪稱曲徑通幽,匠心獨具!
成竹在胸,經緯交錯織傳奇
楊隆梅工作室里訪客不斷,在這里不僅可以親身感受郁郁蔥蔥的竹子化為纖細柔嫩的竹條,變身精巧奇妙的竹編全過程,還能體驗竹藝、品茶休閑,真切地感受大型竹編工藝的濃郁藝術氛圍。而這位“90后”的小姐姐也是樂此不疲,她一邊展示道明竹編的編織技法,一邊講解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在她的帶領和指導下,游客還能制作竹編作品,享受其中的樂趣。
工作室中央的長桌上,楊隆梅正在給游客們演示一款新創意的文創產品“五福鈴”的編制過程,同時還通過“抖音”平臺與網友實時分享。竹條與竹絲是編平安扣的原材料,楊隆梅說,就她手中的這些原料,前期已是十幾道工序加工的結果,而且全是手工完成,一棵完整的竹需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等才能變成可編織的篾(劈成條的竹片)。
只見她麻利地將幾根短竹條呈放射狀中心交叉擺好開始“起底”,噴水后她把變軟的竹條在手中彎曲起來,左手固定,右手調整竹子間空隙,再把竹絲穿插“編織”,壓一挑一,經緯交錯,使竹絲之間相互服從,根根竹絲在隆梅手中細密而緊致依勢成形,不一會兒便有了雛形,開始“鎖口”了,楊隆梅的手下,剛才還活蹦亂跳的竹絲竹片仿佛聽到命令一般,整齊劃一地聚攏,所有接頭之處瞬間藏而不露,渾然一體,一個小巧可愛卻又靈氣十足的竹鈴鐺就呈現在眼前。
楊隆梅一邊編織一邊為游客講解竹編工藝的“起底、編織、鎖口”3道工序,講解在經緯編織的過程中,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各種技法巧妙運用,才能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編竹者必先成竹于心中,才能以手為筆,執筆熟視。”楊隆梅是那樣的專注,纖細的手指在細細的竹蔑間上下翻飛,一席素衣的她,亦如這竹世界中翩然降臨的仙子,古韻悠悠。在美好事物的氤氳熏陶下,時光在她身上刻下了歲月靜好的模樣,這模樣,是任外界的紛擾匆匆仍然保持著對初心與本真的執著堅守的氣質。
這樣精巧時尚的文創小竹編,是楊隆梅開發的系列產品,別看產品小巧,卻對楊隆梅有著特殊意義。那是在2019年12月第8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成都舉行期間,四川非遺精彩亮相,楊隆梅現場展示的道明竹編技藝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特別青睞。李克強總理現場買下她編的一款“平安扣”,贈送給了友人。楊隆梅回憶起當天現場的情形:“總理拿起道明竹編端詳后,我向總理介紹了道明竹編的編制技藝,并道出平安扣代表著平安如意的寓意,總理聽后連連夸贊!”楊隆梅興奮地說:“總理買這對道明竹編平安扣,讓我十分意外、激動與興奮!”
蜀緣竹藝,道明竹編煥新生
年輕的道明人,承接編織技藝,注入前衛理念,擴展竹編產品,更需要的是現代營銷與宣傳方式。“當初我回來的時候,看到外面社會已步入信息時代了,而我們這里連一個網站都沒有。”帶著對竹編事業的滿腔熱忱,楊隆梅開始用新思維來推廣她的竹編文化,她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快速傳播信息的特點,堅持線上與線下經營雙管齊下,利用網店和微店作為銷售窗口在網上推廣,利用短視頻和直播進行在線交流教學,使更多的人了解竹編、喜愛竹編。
在當地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下,她走進社區、走進學校,為更多的年輕人和小朋友講解、推廣竹編文化,還多次受邀到國外進行展示,越來越多的朋友對道明竹編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建立的“蜀緣竹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廣平臺也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幾年來,有上萬人次通過楊隆梅了解、愛上了道明竹編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隆梅返鄉創業,也吸引了一批年輕人歸來,除了管理、銷售外,楊隆梅積極組織免費教學,成立竹編合作社,在不流失竹編老藝人、傳承竹編技藝的同時,又把新的創作設計理念融入道明竹編產業發展里,帶領年輕人努力讓道明竹編煥發新生。“剛回來的時候,廠里10多個技師都是“50后”,年紀都偏大,而現在發展到有60多位技師,并且年輕人占了大半。作為年輕人,通過努力把竹編的隊伍擴大,覺得也是挺自豪的,希望以后能夠吸納更多年輕人的加入,把竹編產業發揚光大。”
在產業發展上,楊隆梅結合當地的實際,于2014年成立了道明竹編巧妹子竹編專業合作社,帶動了當地2 000名左右留守婦女、老人、殘疾人,實現居家靈活就業,走出了一條“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路子。在外,她帶領團隊參加各種展會,利用網絡、媒體擴大道明竹編的知名度,拓展銷路;在內,不斷研發新產品,組織擁有較好技藝的竹編藝人培訓村民。現在她經營的竹編產業紅紅火火,年產值達到600多萬元,產品遠銷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道明竹編以其鮮明的風格、高超的技法、獨特的工藝制作而成的各類竹制品,大到戶外藝術裝飾,小到竹編飾品,已經融入了千萬家庭的生活生產中,裝點著人們的美好生活。
道明竹編,縱是竹之稟性,橫為人之感性,經緯間是歷史與傳統積蓄下的技術,亦是生活的藝術。看似柔軟的篾絲,依然有著屬于竹的堅韌,在交錯編織之間,手藝人指尖縱橫劃下的深刻紋理,是為創造完美竹編的堅持。穿越2 000年時光,歲月更替,光陰流轉,像楊隆梅一樣的道明人始終如一,靠著匠人的精神和智慧的傳承,把道明竹編寫進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讓竹編成為川西乃至成都平原不可取代的獨特文化藝術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