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娜



中韓現代漆藝的興起與領軍人物
現代漆藝術是傳統漆工藝的延續和發展,20世紀上半葉,世界進入工業文明的歷史階段,漆藝作為手工藝的代表,其使用方式、審美表現和社會價值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隨著現代藝術教育的發展,傳統的漆工藝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漆藝術。
中國近現代漆藝術的發展,源于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的興起。其中最早引入現代漆藝藝術創作理念的當屬龐薰琹、雷圭元、沈福文等藝術前輩。龐先生早年在法國留學時深感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并于1956年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開啟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高等教育的濫觴。
1961年,龐先生安排他的研究生喬十光,以“傳統漆工藝為壁畫創作材料”作為研究方向。第2年,喬十光在雷圭元先生帶領下,到福州向李芝卿等民間漆藝匠師學習了一年半的傳統漆藝髹飾技法,從生漆的認知、工具的運用,到髹涂、研磨,使他掌握了漆藝髹飾、彩繪、描金、鑲嵌等各種傳統漆工藝的表現技法。傳統漆工藝在藝術創作中的無限表現力,激發了喬十光的藝術創作熱情,經過反復醞釀試制,1963年他創作出第1幅現代漆畫作品《魚米鄉》。1964年,喬十光先生留校任教,自此為中國現代漆藝教育和漆藝創作培育出大批專業人才。一位承襲于傳統、深耕于技藝、創新于漆畫表現的“中國漆畫之父”由此誕生。
1963年,越南磨漆畫被送往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引起中國美術界的轟動,促使漆畫于1984年正式作為一門獨立畫種被納入第6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從此,漆畫專業或漆畫課程在高等美術院校設立,中國現代漆藝從此在真正意義上興起了。中國現代漆藝創作形式也傾向于更加活躍的漆畫創作領域,為世人所認知和矚目。
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韓國傳統文化中有很深的中國漆文化印跡。歷史上韓國的漆藝也曾達到很高水平,但是由于近代日本的殖民統治,韓國近代漆藝受日本影響使其漆藝轉向“和風”。1945年韓國“光復”之后,韓國傳統民間螺鈿技藝才得以恢復。之后,韓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和提升民族文化形象,特別注重繼承和保護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漆藝作為韓文化的一部分得到大力宣傳和推廣。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漆工藝,韓國政府和民間組織,從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給予漆藝家大力支持,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保護政策。將能工巧匠任命為“人間文化財”,許多無形文化財擁有者受聘任教于大學。這不僅為韓國漆藝走向更純粹的藝術領域開辟了道路,也為宣傳推廣韓國獨特的漆藝文化構建了堅實基礎。韓國現代漆藝借助國家對漆產業保護發展的契機,實現了從傳統手工藝到現代藝術的歷史轉變。其領軍人物是韓國現代漆藝家協會首任會長、漆藝家金圣洙先生。出生于1935年的金圣洙在1969-1971年任教于韓國弘益大學,1972-1998年任教于韓國淑明女子大學,還曾擔任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韓國培材大學名譽教授、東方大學客座教授。后來,他還在家鄉統營創建了“統營漆美術館”,為韓國現代漆藝的國際交流和文化推動繼續發揮余熱。相較中國,韓國現代漆藝創作更加側重漆立體造型和實用器的藝術創作,注重發揮韓國傳統螺鈿鑲嵌技藝,鼓勵追求多元、個性的藝術語言和工藝表現,先后涌現出許多現代漆藝家。他們的共同努力使韓國現代漆藝在技藝發展和藝術表現等各方面更加成熟,呈現出韓國充實創新的漆藝創作發展趨勢。
中韓現代漆藝發展現狀與代表技藝
中韓兩國的現代漆藝發展都是以各自的傳統漆藝技藝為基礎發展形成的。由于兩國的文化傳統和資源差異,衍生出不同的發展方向和代表技藝。
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生漆的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90%。作為世界漆工藝的發源地,數千年傳承積累的髹飾技藝,囊括了描繪、鑲嵌、戧刻、雕剔、罩染、磨顯等多種手段。中國現代漆藝以此為基礎,創造性地發展出運用綜合技法表現的“漆畫”藝術。漆畫源于傳統漆器表面的髹飾技藝,在創作中注重繪畫審美表現,施用相應的漆藝技法,使畫面的藝術性和工藝性相得益彰。因此,在漆畫創作中展現出更多的繪畫語言、工藝語言和創作自由度。但同時漆畫對于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漆畫家應具備較深厚的個人藝術修養,熟練掌握漆材料語言,具備漆工技藝實踐的專長,才能在創作中自由拓展漆畫的表現力。中國現代漆藝發展走向了一條重“畫”而輕“器”的發展道路。作為世界漆藝的發源地,應該全面復興漆藝創作中的審美與文化價值,這不僅需要政府大力扶持,還需學院藝術設計教育的引導以及全社會對中國漆工藝文化的普及和推動。
韓國由于自身地理及自然條件的限制,大漆材料更為稀缺珍貴。漆器成為韓國文化傳統中,顯示尊貴身份和表示崇高敬意的器用,其社會影響力至今依然存在。螺鈿鑲嵌技藝自唐代(螺鈿平脫)傳入朝鮮半島后,由于韓國具有海產資源豐富的地理優勢,在發展中融合本民族的審美文化,經過不斷發展,使韓國在傳統漆器裝飾中大量使用螺鈿鑲嵌,并使其成為了韓國本土漆藝的代表技藝。因此,螺鈿成為韓國漆器的代稱。
韓國非常重視漆藝的傳承發展,把它視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始終延續著注重實用性與保持民族特征的藝術發展道路。我認為“螺鈿鑲嵌技藝在韓國現代漆藝發展‘長盛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螺鈿紋飾代表著韓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作為韓國傳統漆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早期的韓國螺鈿紋飾受到中國唐代文化藝術的直接影響,后來,其規則性、反復性的裝飾特點,與幾何紋對自然紋的簡化與概括,逐漸演化為鮮明的高麗風格,韓國傳統審美特征也從中凸顯出來。中期,受到中國儒家文化影響,梅蘭竹菊、花鳥等紋飾逐漸成為主流。后期,螺鈿斷貼技法盛行,表現十長生和山水風景的圖式流行,形成了“率真”之美的典型風格。藉此,韓國螺鈿紋飾其形式和審美內涵已經上升為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
其二,韓國政府專門制定了政策扶持螺鈿鑲嵌技藝傳承發展。隨著韓國現代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尤其重視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20世紀70年代末,韓國政府設立《重要無形文化財保辦法》,將能工巧匠任命為“人間文化財”。文化財匠人可享受國家年薪及“享用”各種創作原材料,使他們能夠專心于文化財創作和技藝傳授。其中,螺鈿鑲嵌技藝方面有多位文化財,例如我的韓國螺鈿技藝指導老師李亨萬,即為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第10號螺鈿匠”。同時,許多無形文化財擁有者在大學任教,這些政策為韓國漆藝走向更純粹的藝術領地開辟了道路。
其三,建有完備的螺鈿材料加工產業和商業支持。韓國螺鈿技藝發展的成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韓國發達的螺鈿加工業的基礎之上。韓國海產豐富,擁有各種海螺、鮑魚、海貝,螺鈿加工業十分發達,經過加工的螺鈿色澤華麗,光澤迷人。除了螺鈿材料加工技術,韓國其他漆藝材料用具也非常完善,例如位于首爾的“仁寺洞”漆藝材料與工具一條街,各種材料一應俱全,體現出韓國作為工藝大國特有的高品質和專業水準。同時,韓國漆器商業活動也十分發達,各種螺鈿漆器銷售店鋪林立,漆器制品款式繁多,為韓國現代漆藝家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其四,現代漆藝高等教育的普及與推動。1945年韓國“光復”后,螺鈿漆器制作得到恢復和發展,民間成立了統營漆工會社——它成為二戰后韓國螺鈿漆藝研究的中心。韓戰期間統營設立了國立慶尚南道“螺鈿漆器技術員養成所”,通過實施現代美術教育培養專業技術人員,近代漆藝專業教育得以實現,螺鈿漆器全盛時代再度來臨。目前韓國的現代漆藝教育在高等院校非常普及,韓國培材大學、淑明女子大學、東亞大學、新羅大學等全國16所綜合性大學設立了漆藝專業課程,學生數千人。藝術院校已經成為韓國繼承傳統螺鈿技藝和開發新產品的主要力量,這非常有利于韓國漆藝在當代的發展。
中韓現代漆藝的發展趨勢
漆工藝作為中國數千年來在禮用、日用和藝用充分發展的工藝門類,在20世紀下半葉實現了現代發展的兩大創舉:一是漆藝的傳承方式從原有的民間傳承進入到現代教育模式;二是漆藝從傳統工藝裝飾轉化為現代審美表現。大漆材料作為現代漆藝創作媒材,實現了從工藝美術到現代藝術的升華?,F代漆畫、漆器、漆立體創作形式多樣,但不變的是漆藝特有的文化底蘊,以及漆材料無與倫比的材質魅力。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的重新關注,漆藝蘊含的工匠精神越來越被全社會所認知和推崇。中國現代漆藝作品的藝術形式更加多元,表現技藝也更加自由。漆藝的教學與創作積極地融入到世界漆工藝發展的潮流之中。
韓國是世界漆工藝發展領先的國家。國家的保護扶持政策、普及現代漆藝教育以及漆藝產業鏈完備,三者相互聯系、協調、促進,實現了韓國現代漆工藝發展的良性循環。并且重點發展最具本民族審美意識和文化內涵的螺鈿技藝,重塑了傳統技藝的現代工藝價值和文化影響力。同時,韓國在現代漆藝發展進程中,非常重視國際交流和工藝傳播,積極吸引各國留學生研習韓國螺鈿工藝,并外派留學生虛心學習日本漆藝、中國漆畫。隨著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韓國漆藝家們同樣面臨著漆藝的傳承、發展、創新等迫切問題,但好在他們大多能積極地面對這一現實考驗。中韓漆藝家們在各自的漆藝術創作中,都在努力實現著新時代的文化責任和藝術使命。
現代漆藝術豐富了中韓兩國人民的生活,了解了現代漆藝發展的脈絡與方向,有利于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現代漆藝的傳承發展,不再是技藝的傳習,而是要實現漆藝與現代社會物質與審美需要的再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