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



作為傳統工藝生態中的重要一環,策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展覽的所有環節中,策展人如同握著一根“指揮棒”,讓每一場展覽綻放光彩。
“策展人”一詞源于英文“Curator”,是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承擔整個展陳構思、組織與管理的把控者與執行者。在“人人皆是策展人”的時代,策展人的專業性和策展的藝術性通過一場場極具哲思的展覽得以呈現。
對于大眾而言,無論是根植于中國大地的傳統文化,或是以探索先鋒觀念為要旨的當代藝術,展覽的方向和目的都更為明確,即與人們的生活相連。從另一種角度而言,這對每一位策展人提出了更為深刻的發問:策展人如何在展覽中體現創作者與作品背后的思考,后疫情時代如何讓傳統工藝走進大眾視野,一場展覽如何打動人心……
當然,我們所關注的,自然不是流于表面的組織者,而是傳統工藝領域中的踐行者:擁有多年策展經歷的“媒體人”顧青,長期從事傳統工藝材料研究的張雷,走訪異國他鄉尋求工藝之美的謝品華……他們策劃的展覽,既關注傳統工藝的歷史、生態與發展,同時也聚焦工藝門類的創新。
同時,對他們來說,策展的最佳時刻,即是眼下,更是未來。
聚焦領域,展覽才深刻“何為策展?”
在顧青看來,策展對整個傳統工藝生態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創作者、設計者,乃至藝術家們相互交流的重要紐帶,同樣,它是設計者們將作品靈感、設計理念等向大眾傳遞的重要環節。
一直致力于設計、文化、手工藝等跨領域展陳項目策劃和執行的她,在2012年擔任《創詣》雜志主編的時候,策劃了第1個展覽“將飲茶”。這一次展覽聚焦當代陶藝作者的日常茶器創作,成熟的陶藝家、年輕的陶藝作者在展覽上進行了深度的交流,也正是從這個原點開始,顧青以器論道,并將當代手工藝和設計作為日后策展的主要方向。近些年的展覽中,她更加注重對在地傳統文化、歷史源流、工藝演變的梳理,這種縱向的挖掘顯得更有深度。當然,廣泛關注藝術領域的創新和生活領域的運用,從橫向思維的角度而言,同樣可行。
“當展覽聚焦在某一個領域,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藝術生態就會慢慢滋生出來。”
從2014年至今,顧青圍繞傳統手工藝,策劃了“另一種色彩”“如果陶瓷會說話”“厚土生花——絞胎瓷的風雅頌”等工藝特展,特別是去年在河南焦作修武策劃的國內第1個絞胎瓷展覽,讓她對展覽與時間的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個展覽也是著名策展人左靖策劃的修武“南坡秋興2020”活動中,工藝單元的策展內容。
作為當陽峪窯最具特色的陶瓷種類之一,絞胎瓷在唐代工匠手中誕生,被譽為唐代陶瓷裝飾手法的3大突破之一,北宋時期逐漸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曾于宋代盛極一時的絞胎瓷,跟隨當陽峪制瓷工藝的衰敗而消失,有學者認為其技藝淹沒失傳是由于北宋“靖康之變”導致的戰亂和制陶工匠向南遷移所致。通過小山富士夫的發掘和向日本陶藝界的介紹,這項技藝在日本發展起來。東風西漸,跟隨上世紀西方工作室陶藝運動,它的傳播軌跡從日本流入西方,專注于絞胎瓷制作的國外陶藝家逐漸涌現。
“改變”是2021年以后的策展路徑
當絞胎瓷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時,顧青希望它在人們的腦海里“出席”。所以絞胎藝術的展覽在修武舉辦,算是一次鄉土的回歸。在展覽規劃中,顧青不僅展示了來自修武當地創作者以及中國年輕一代創作群體的作品,也邀請到著名的國外絞胎陶藝家,帶來他們的創作,觀者也可以從中感受到當今陶藝領域絞胎藝術的發展。
展覽,對于某個領域的發展有著細水長流的推進作用。
顧青發現國內手工市集、陶藝展覽上,絞胎陶藝創作者的身影慢慢多了起來,這個領域因其獨特的魅力正受到大眾關注,一個“新”的工藝生態正在影響設計風貌,潛移默化地進入人們的生活。
經過多年的策劃實踐,顧青從一個媒體人,逐漸轉變成長為策展人。對她而言,策展是另一種“成長”方式。她的大多數展覽以“瓷”為主題,是因為陶瓷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它既古老,又年輕,在人們的生活中釋放著巨大的能量。
“如果再拿以前老一套的方式進行策展,已經沒有太大意義。策展的維度需要進一步拓展,形式需要進一步豐富。”
從顧青的思考里不難看出,“改變”是她對未來的思考,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后,市場環境、時代語境的改變也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當下傳統工藝生態的方方面面以及人們對藝術的審美訴求也在變化,所以理應思考未來的展覽怎樣才能打動人心。想必,不僅于顧青而言,傳統工藝的從業者們也理應相信,未來的賽道一定是留給隨時代變化的人。若非如此,便將出局。
Q:除了展品外,您認為展覽還有哪些信息是需要向大眾傳遞的?
A:如果說展品是必選項,那么設計師的創作過程就是加分項。展示設計師們的手稿及打樣環節的主要過程,讓大眾了解到設計師的幕后甘苦,在創意構想與成品實現之間,把那些失敗、不完美和調整改進的細節呈現在觀者眼前同樣重要。
Q:您如何理解“作品需要展覽”這一觀點?
A:作品和產品不一樣,前者匯集了創作者的想法、經歷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故事。好的作品一定需要好的展覽來呈現,創作者在工作室把作品創造出來,與作品如何在藝術空間呈現出來,是兩回事。
Q:策展人如何在展覽中體現策展的理念和思考,以及策展為人們帶來的價值是什么?
A:我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實踐,從媒體人轉變成長為策展人的,策展對我來說意味著另一種層面的書寫。此外,無論展陳語言怎樣變化、傳統與現代如何進行對話,它最終達到的目的是回應現實生活,為人們的生活服務。
重細節,永遠是策展的關鍵一環
2018年,新岱(中國)有限公司本著交流學習的目的,與汽車品牌雷克薩斯共同策劃了一場以傳統工藝為主題的“新工匠計劃展”。他們首次將日本本土的展覽帶到上海,在上海時尚家居展中向中國觀眾展現日本年輕匠人的匠心與魅力。
這一次展覽,讓總經理謝品華覺得“任務在身”。他既要向中國觀眾提供有意思的視角,讓大家對傳統工藝產生思考,又要整合多方資源,讓作品和創作者的觀點能很好地向大眾傳遞,形成一種集體表述,讓大眾獲得的信息量更豐富。
“總給自己背個殼在身。”這是朋友口中謝品華策展前的“狀態”。于謝品華而言,這個“殼”,是每一個策展人應背負起的向大眾傳遞能量的責任。
近年來,新岱策劃了不少與日本傳統工藝相關的展覽。2019年秋天在上海舉辦的德島家具展,展示了日本德島的木工及藍染技藝,讓大眾對家的定義有了新的認知,用謝品華的話來說,宛若一場“家的藝術展”;2020年“杭州工藝周”的日本館,新岱的策展思路以山、川、風、月展開,亦在表露疫情期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8個字蘊含的溫暖和力量,借此展示日本工藝的內在氣質……
“人們只會看到一場展覽的高光時刻”,只有謝品華知道展覽之下事無巨細的工作。其實在過去,并沒有“策展人”的說法,但并不代表就沒有人做這樣的工作,只是大家沒有意識到策展人對于某個領域的研究是深刻的,以及在執行過程中的細節是繁瑣的。如今,隨著各類主題與形式的展覽相繼開展,策展人的職責變得愈加錯綜復雜。
雙手做工,一展匠心
大多數展覽,都與器物相連。在手工藝器物的方向和標準選擇上,謝品華始終堅持“器物需要的是雙手做工,其形態樣貌往往可以透露出創作者的氣質”。當然,謝品華也認為與氣質同樣重要的,是這些器物背后,創作者的真實想法。
在日本,有一個來自山形縣的鑄鐵品牌叫做“鑄心工房”。當謝品華第一眼看到它的鐵壺時,就覺得與眾不同。原來,創作者增田尚紀自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后便師從日本工藝設計大師芳武茂介先生,所以當他搬到山形這個以鑄鐵工藝聞名的地方后,便一邊在東北工藝大學教書,一邊創立了自己的鑄鐵品牌“鑄心工房”,算是對恩師的一種致敬。所以增田先生的作品,在渾厚的鐵料中塑造出非常溫潤的形體,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有心之人,一切以自己的內心出發。
這是謝品華常掛在嘴邊的一個例子。之所以以鑄心工房為例,是因為匠人故事與在地文化始終是傳統工藝精彩的部分。只是,如今的策展人需要將這些故事挖掘,以嶄新的語言來闡述傳統工藝的時代意義。話雖如此,策展人亦不能回避該如何協助傳統工藝尋找其在當今市場的機會,否則類似鑄心工房這樣的品牌,也很難存留于時代的洪流中。
Q:面對市場及傳統工藝行業的變化,您專注做的事情是什么?
A:“觀察”和“反省”。因為想法和方法發生變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自己的內心是否浮動,是否持續保持著好奇心,是否對人類有更深層的理解,是需要不斷捫心自問的事情,否則就失去了策展的意義。
Q:后疫情時代的線上策展成為新的展覽模式,您是如何理解這一模式的?
A:線上展覽正在成為新的展覽形式與傳播方式,也成為傳統工藝對外展示的新方式。因為疫情的緣故,越來越多的策展人將目光匯聚于線上展覽。新的策展模式正在逐漸形成,雖沒有完全替代傳統模式的可能,但大家的聚焦點和獲取信息的習慣已經被移動互聯網取代了,所以這樣的模式是會受到大眾廣泛關注的。
Q:您認為策展人較為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A:我認為策展人需要具備對藝術、對作品的洞察能力。只有感化自己的作品,才能去打動他人。所以策展人一定需要對創作者的初衷、理念以及作品的特性等全面觀察和熟悉后,才能向大眾講好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