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熊潔
[摘要] 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首先分析沈陽市現有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現狀和不足,其次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引入老人心理需求,指出在社區養老服務中滿足老人心理需求的重要性,提出滿足老人心理需求的相關舉措,為現有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關鍵詞] 社區養老;心理需求;心理健康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逐漸成為城市老人養老的重要方式。了解老年人在社區養老服務中所面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需要和地區的不同特點給出方案,才能更好地提供社區養老服務。步入老年后,隨之而來的生理及心理特點的變化,使得老年人容易產生不適應的心理,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有研究結果表明,老人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越高,心理就會越健康。因此在社區養老服務中,了解并滿足老人心理需求特點,既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時也能幫助老年人實現積極老齡化。本文以沈陽市為例,探討如何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實現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據《中國人力資本報告 2020》數據顯示,遼寧省勞動力平均年齡位居全國第二,已經超過39.7 歲。人口自然老化是遼寧省的一個大趨勢,養老問題也成為遼寧省的“大痛點”。數據表明遼寧省的老年化超前全國12年左右。沈陽市作為遼寧的省會城市,在1992年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現在是深度老齡化地區。數據表明,在沈陽市全市總人口中有24.6%是老人,總數已達180.9萬人。
在“養老信息網”關于沈陽市養老機構的統計顯示,截止到 2014年沈陽市共有163家養老機構,其中包括國營養老機構91家,民營養老機構72家,都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此外,沈陽市目前共有675個社區養老服務日間照料站,全天為社區老人提供生活照護、膳食、文娛等養老服務。2020年,沈陽市政府將“新建100個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改造30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列為12項民生實事之一,實施重點推進,旨在打造老年人家門口的養老服務陣地。
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全年已完成了80個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83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工作即將圓滿收官。這些遍布全市社區的養老服務設施,為周邊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短期托養、助醫、助餐、助浴、助潔、助行等多樣化、品質化養老服務,以及網上預約服務、智能家電、智能語音控制系統、健康管理系統,均受到廣大老年群體的歡迎。從近幾年沈陽市養老機構的發展狀況來看,沈陽市目前的養老機構的服務主要是根據入住老人的自身條件和需求的不同來選擇為他們提供日常照料、介助和介護服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近些年來,沈陽市社會化養老服務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與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1. 沒有充分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2.專業化養老服務人員的缺乏,養老機構的從業及服務人員的專業能力還有待提升;3.養老服務模式較為單一。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方面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等級構成。第一是生理需求。這是最原始的需求,其中包括對衣食住行、生活環境的需求等,是必須且首要滿足的,如果不能滿足這一需求,人很難生存和繁衍。第二是安全需求,即對自己生活的環境需要有安全感,或者在生活中能感覺到被保護;所處的環境中能夠規避一些威脅因素,例如混亂、恐嚇、焦躁不安等。第三是交往需求,也就是對情感方面包括愛情、友情以及親情的需求。有些老人步入老年生活,面對突然的角色轉變,產生不適心理,內心感到孤寂。因此,這一層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對于老人的心理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第四是尊重需求,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許多老人步入老年生活后,仍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第五是自我實現的需求。許多老人在步入老年后不服老,渴望老有所為。
人的需求包含了從生存到自我實現五個層級需求,每個層級之間是遞進增長的,因此在社區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也應遵循此理論。
在社區養老服務方面結合沈陽市實際情況,對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作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應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提升服務的專業性,幫助老年人適應在養老機構的養老生活。在機構層面,增加床位供給,加強養老機構的建設。相關養老機構應定期對老人的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對不同健康等級的老人提供不同的養老服務。有些老人需要日常護理,有些老人需要陪伴交流,對于老年人的心理的問題要加以重視,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環境適應、關懷訪視、生活陪伴、情緒疏導、情感交流、心理咨詢、健康生活指導、危機干預等服務。積極開展老年人主題相關的精神文化活動,幫助老人強身健體、充實晚年生活,從而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
(二)重視老人心理需求,積極開展精神文化活動,豐富其精神文化世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心理需求,對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積極意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尤為重要,心理健康是預防精神疾病,防止機體疾病、促進身體健復、延年益壽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保證老年人的安全,關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尊重老年人的人格,保護老年人的隱私;另一方面要尊重老年人的選擇,讓老年人的身心愉悅。因此,把握并滿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既有利于老年人情緒的穩定,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維持。相關機構可以按照老年人的不同層次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來加以滿足。
(三)加強對養老產業從業人員的相關培訓,使其掌握老年護理基礎、康復護理、心理護理等技能,為老年人能提供專業性的服務。在提供社區養老服務的同時,還可以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經過專業培訓的社會工作者,定期到養老機構中為老年人服務。而護理人員需要接受精神慰藉方面的培訓,這樣可以及時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使之具備一定的精神慰藉服務能力。
(四)引導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讓老人實現“老有所為”,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求。老年人不僅需要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更需要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充分發揮老年人的自主性,即有助于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建立志愿者隊伍,積極引導老年人參與社區建設。
參考文獻
[1]彭麗華.京津冀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心理需求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3):3304-3308.
[2]周紅云.協同視角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3]馬斯洛.馬斯洛論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4]安雪.沈陽市養老機構發展問題研究[D].沈陽工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