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丹 饒維平 李佳
摘要 以吉林省為例,研究氣象保障服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提出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措施,建立氣象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新模式,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切實做好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工作,堅持精準化、智慧化氣象服務體系,全面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關鍵詞 防災減災;生態文明;氣象服務;措施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5–0039–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吉林省氣象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發展期,準確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升氣象現代化能力為主線,找準公共氣象發展方向,遵循以氣象防災減災為重心、趨利避害并舉的發展理念,創新研究型業務發展模式,以“釘釘子”精神狠抓各項改革任務落實,打開吉林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1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建設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內涵,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站在國家戰略高度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了闡述,明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地位、理念、方針、目標和重點任務,推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應當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多階段、多主體的實現路徑,促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邁上新臺階,并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1]。同時應著重從頂層設計、思想引領、技術革新方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使生態文明制度優勢真正轉化為治理效能。
2 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暴雨洪澇、冰雹、臺風等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加大,其造成的損失也逐年增大,基層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難度不斷加大。氣象部門堅持統籌發展,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環節[2]。減災就是增效,現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廣泛共識。
3 促進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批示和中國氣象局、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工作臺賬,及時跟進落實。
3.2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保障工作
結合生態區劃布局,制定吉林省生態文明監測氣象站網布局規劃。推進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衛星遙感業務在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評估等工作中的作用。氣象部門從2007年開始每年制作生態質量評價報告,從2009年開始每年制作生態氣象年度報告為省委省政府服務。2020年增強了生態環境監測評估的氣象服務能力,開發了本地化陸地植被生態質量、城市熱島、大氣環境、城市夜光、水環境監測等15種衛星遙感評估技術,對長白山、查干湖、東北虎園等典型生態區氣象環境進行動態評估[3]。
3.3 全面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理念,切實做好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工作。加強與應急管理、水利、民政等相關部門戰略合作機制,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制度,開展重大氣象災害影響評估。深化農業政策性普惠保險氣象服務,推進“氣象指數保險”的應用。
3.3.1 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數據“一本賬” 災害性天氣是指對人民生命財產、群眾生產生活有嚴重威脅,或給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損失的自然天氣事件。基層氣象部門通過廣泛收集、科學整理分類氣象防災減災數據,逐步建立災害數據集,不斷提高預報預測水平,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3.3.2 氣象防災減災綜合管理“一張圖” 建立滿足氣象部門內部決策服務需求目標“一張圖”綜合管理平臺,基于EC、WRF數值模式數據,利用強對流天氣預報指標,進行雷雨大風、雷電、冰雹和短時強降水的天氣落區預報,落區疊加GIS展示并進行報警。
3.3.3 建立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傳播“一張網” 依托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和現有的氣象預警信息傳播渠道,形成基層防災減災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一張網”。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氣象防災減災業務支撐平臺能夠無縫連通,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通過手機短信、大喇叭、顯示屏、網站、微信、傳真等渠道一鍵式發布。系統能夠對接氣象預警發布設施、設備,能夠實時接收設備的運行狀態、網絡通信情況數據,實現對氣象預警發布設施以及整個發布鏈路進行狀態跟蹤、實時監控,設備發生故障時能自動標注、主動提醒。
3.3.4 規范制度“一把尺” 建立統一的基層標準的氣象防災減災業務流程規范,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制度、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留痕管理制度、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的監控和考核制度,各項規范和制度要明確相應的標準、流程、職責等。
3.3.5 氣象防災減災業務支撐“一平臺” 吉林省氣象部門在省、市、縣一體化業務平臺基礎上,根據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需求,進一步拓展省市縣三級一體化預報預警平臺功能,通過增加相關功能模塊,實現數據綜合顯示分析、超閾值自動報警、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產品制作、系統自動留痕等功能。
3.3.6 基層氣象防災減災“一隊伍” 強化部門內外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建設,促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一是部門內部設立專人分管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作。二是推動政府成立防災減災領導機構,明確應急管理等涉災部門的聯動機制,建立一線氣象災害防御隊伍。三是加強氣象信息員隊伍管理,及時更新智慧氣象信息員平臺信息員信息,加強動態監測和考核。四是完善考核和獎勵制度,進行氣象信息員年度工作考核和評比,收集總結氣象信息員發揮作用的典型案例。
4 結語
4.1 不斷完善聯防聯動機制
以開放的姿態深入調研,了解氣象服務需求,積極加強與應急管理、水利、住建、農業、民政等部門合作,完善聯防聯動機制,充分運用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成果于汛期氣象服務中,以“六個一”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第一道防線作用,扎實推動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4.2 提高氣象服務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緊緊圍繞吉林省的發展目標和戰略方向,利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真切實意地了解和掌握對氣象敏感行業的需求,比如精準扶貧、旅游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和農業生態園區建設、產業帶動下的城鎮化等方面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擬定目標明確可持續發展的氣象服務供給規范,根據實際需求轉變以往的氣象服務工作方式和產品供給,提高氣象服務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4.3 提高氣象服務供給的針對性
融合大數據的深度應用,提高氣象服務供給的針對性。加強衛星遙感及生態氣象評估技術創新,完善衛星遙感平臺建設,完善本地化農業氣象遙感監測評估模型,加強多源衛星數據和新技術在氣象服務中的應用,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思雄,孫建華.近年來災害天氣機理和預測研究的進展[J].大氣科學, 2013, 37(2): 297-312.
[2] 張永恒,孔祥一.2018年我國災害性天氣及決策氣象服務分析[J].海洋氣象學報, 2019, 39(4): 35-42.
[3] 汪玲,羅衣.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建設成果在決策氣象服務中的應用探索[J]. 南方農業,2020, 14(30): 177-179.
責任編輯:黃艷飛
Preliminary Study 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nstruction
SUI Dan et al(Yushu Meteorological Bureau, Yushu, Jilin 130400)
Abstract Taking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and social reality of Jilin Provi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eorological support servic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establishes a new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d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monitoring, forecasting and early warning services, adhere to the accurate and intelligent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ystem,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relief work,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meteorological support service capac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