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錦
摘要:要做到真正脫貧,必須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質與扶智相結合,從根本上調動貧困戶脫貧的積極性,扶貧干部引導貧困戶創業增收、政府財政撥款協助,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關鍵詞:精準脫貧;動態審查;因地制宜;區域經濟
貧困,通俗地講就是缺乏達到社會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表現為勞動能力弱或喪失勞動能力,住房殘破老化,未受到應有的教育,負擔不起有效的醫療服務。近些年來,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幫助扶持下,大量貧困地區的人口已經完成了脫貧任務,然而其中部分已脫貧人群因病又回到了貧困狀態,即“返貧困”現象。據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重慶統計年鑒--2018》顯示,2016年,城市低保人數為34.78萬人,農村低保人數為58.98萬人,農村特困供養人數16.88萬人;2017年,城市低保為33.97萬人,農村低保人數為60.22萬人,農村特困供養人數11.15萬人。對比之下,可以看到,2017年與2016年相比,農村特困供養人口數量有明顯的減少,證明脫貧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奉節縣隸屬于重慶市,是重慶市的東大門,位于長江三峽庫區腹心。歷史上奉節被稱為“控帶二川,限隔五溪,據荊楚之上游,為巴蜀之喉吭”、“西南四道之咽喉,吳楚萬里之襟帶”。本文試分析如何通過發展特色經濟,扶貧與扶志、扶質和扶智相結合,引導因病致貧家庭增收創收,提高貧困戶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質量,讓奉節縣摘掉貧困帽子,成功實現脫貧。
1? 脫貧政策及成效分析
1.1? 關于進一步加大就業扶貧政策支持力度和落實力度的通知
《通知》首先打破了貧困勞動力享受就業創業政策的年齡上限限制,規定只要是符合政策扶持條件的建檔貧困戶,均納入政策支持范圍,這一規定打破了以往扶貧政策對貧困戶年齡的限制,極大地提高了政策對于貧困戶脫貧意愿支持的力度;其次,加大對貧困戶創業的系統培訓,加大了資金上的支持力度,提高了貧困戶自主創業的能力,降低了貧困戶自主創業的資金壓力,免除了貧困戶創業的后顧之憂,有利于貧困戶通過自主創業實現脫貧致富。
1.2? 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于完善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通知》規定了脫貧攻堅項目進入項目庫的要求、編報程序、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完善了脫貧項目從立項到入庫、再從入庫到具體實施的流程和要求,完善了追責制度,減少了資金閑置浪費,大大提高了扶貧資金使用效率。通過精準謀劃項目、加強項目科學論證、注重入庫項目審查,加強與群眾的溝通交流,提高群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使脫貧項目更具可行性;通過項目庫要與資金安排緊密結合、加強項目實施管理、強化后續管理,使資金與項目相匹配,減少貪腐浪費,提高資金運轉透明度,提高資金利用率,把每一分錢都用在項目上、用在脫貧上、用在致富上;同時將責任落實到主體,提高領導干部的責任感,提高脫貧干部的危機感,提高群眾對干部的認同感,避免出現權責不對位的現象。2018年全縣累計爭取國家扶貧專項資金35142萬元,新建油橄欖基地0.2萬hm2,示范點兩個,全縣油橄欖基地面積達到0.9萬hm2,產值達6750萬元。新建中藥材基地0.2萬hm2,全縣中藥材種植基地面積達0.9萬hm2,產值達7.8億元。
1.3? 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6-2020年)
《計劃》完善了貧困殘疾人精準識別機制,將貧困殘疾人納入貧困戶建檔立卡范圍并實時審查,更好地掌握貧困殘疾人的脫貧情況;加大了對貧困殘疾人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和結對幫扶的支持力度,提高了貧困殘疾人醫療保障和康復服務水平,加大了技能培訓和教育投入,能夠為幫扶貧困殘疾人脫貧提供更有力的經濟保障。通過計劃,幫助貧困殘疾人恢復部分勞動力,提高文化水平,提高脫貧能力,結合目前蒸蒸日上的電商行業,通過網絡電商平臺,幫助貧困殘疾人銷售滯銷的農畜產品,打響品牌,提高收入水平,真正實現扶貧同扶志、扶智、扶質相結合,做到全方位脫貧。2018年,全縣共完成各類培訓17213人次,組建了63個貧困村互助合作協會和1個創業協會。
2? 脫貧現狀分析
近年來,奉節縣的脫貧行動成效斐然,數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僅2018年一年,就有7個貧困村銷號,2164戶7516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至2018年底,奉節縣共有戶籍人口105.81萬人,城鎮化率44.02%。2014年,奉節縣有貧困鄉鎮135個,貧困人口達到12萬多人,貧困發生率13.45%,到2018年,大部分貧困鄉鎮已退出貧困名單,累計脫貧了11萬5千余人,脫貧發生率降低至0.99%,只剩下5300多位貧困戶暫時還未脫貧。
2.1? 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2018年,奉節縣全縣經濟呈現出穩、快、好的發展態勢,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7.4億元,增長8.3%,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發展空間巨大。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實現71.3億元,增長14.3%,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也有顯著提升 。
2.2? 脫貧攻堅,理論先行
2018年,“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入選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經典案例;“八到戶,八到人”成為全國脫貧攻堅實踐經驗;集中供養模式在全國聲名遠揚,金融扶貧經驗在全市推廣,這是奉節縣脫貧攻堅理論的巨大成功。
2.3? 心系群眾,危房改造
全年投入資金8.05億元,改造房屋34188戶,全面實現“應改盡改、愿改盡改、應搬盡搬”,讓居民住得安心、住得舒心、住得放心。心系群眾,集中力量建設民生,市政府辦公廳扶貧集團蹲點一線攻堅,實施項目156個,有效改善了當地的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
2.4? 扶貧先扶志,扶志先扶智
全年落實教育資助8.45萬人次共7893萬元,實現貧困戶、低保戶等四類學生教育資助從學齡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設立3500萬元縣級醫療救助基金,住院貧困患者平均自付比例低至7.78%,降低患者住院治療費用,減少患者醫療負擔。經過一年來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奉節縣內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水平、覆蓋面進一步提高,失業人口數大量減少,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提高,貧困患者治療費用降低,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實現了扶貧同扶志、扶智、扶質的結合,真正在向全方位脫貧發展。脫貧攻堅初見成效,大量貧困戶實現脫貧,但還有許多貧困戶未脫貧、脫貧失敗或返貧困,仍需社會各界繼續努力。
3? 脫貧過程中現在問題分析
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在扶貧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由此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世界扶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進一步實現脫貧致富,中國將扶貧開發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并開展了針對特定人群的專項扶貧行動,取得顯著成效,體現了中國政府的執行力和中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3.1? 家庭開支沉重,入不敷出
在農村,一個家庭往往有兩個以上的兒童,而這些小孩的教育醫療支出往往是一個家庭極大的開支組成;在農村,一個家庭至少有一個老人需要贍養,老人的身體狀況肯定不如年輕人好,常常需要去醫院檢查甚至住院,檢查、住院、藥物的支出即便有醫療保險報銷大部分,對于一個貧困的家庭來說仍然是沉重的。在農村,成為貧困戶的家庭里,一般有一個或以上的慢性病人或者殘疾人,通常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遭遇意外致殘失去大部分勞動力,在生產生活中力不從心,難以維持日常生活,因而成為貧困戶,同時,為了治愈康復耗光積蓄,長期以往,長期收入呈現負增長,入不敷出,難以為繼,日漸貧困,因此難以實現脫貧。
3.2? 脫貧方法錯誤,白費心力
在地方基層干部為貧困群眾選擇脫貧項目、制定脫貧計劃時,沒有考慮周全,忽略了某些關鍵的因素,導致脫貧項目失敗,造成人力、資金、時間、土地等資源的損失,挫傷貧困戶脫貧的信心,減弱脫貧的動力。地方脫貧干部因為自身認識不足、覺悟不夠,片面認為脫貧與否與自身無關,不關心脫貧工作內容、進程、成果,在脫貧工作中采取不作為態度,通過敷衍、應付、搪塞的方式轉移責任,遠離群眾,抹黑政府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 。
3.3? 已脫貧卻隱瞞事實,隱而不報
為了享受貧困戶資格帶來的各方面的優惠補助,明明已成功脫貧卻不上報,謊報收入,隱瞞事實,試圖繼續占用扶貧資源;有的貧困戶是實現了隱性就業,隱性就業是指低保人群中在接受政府低保救助之后,成功再就業的人員,因不愿意失去享受附加福利的資格而選擇隱瞞就業的事實,繼續領取國家低保救助金的現象。
4? 破解因病致貧相關舉措
4.1? 加大教育投入,鼓勵培訓殘疾人發展手工業
殘疾人分為有勞動能力和無勞動能力兩種。對于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如腿有殘疾的患者,鼓勵發展手工業,如刺繡、首飾加工、陶瓷業等;而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如高位截癱患者,可以多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用理論知識為其他人指明道路,彌補行動能力的不足。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發展專業教育,培養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助力發展相關產業,助力實現脫貧。
4.2? 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
結合當地的氣候、水文、土壤、人文、交通、文化環境等要素,尋找適合在當地發展推廣的生態產業,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林業目前在奉節縣推廣最廣泛的是臍橙、油橄欖、黃桃種植。其中,臍橙是奉節的特產,聞名全國,種植歷史悠久,對脫貧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油橄欖是經濟作物,成長期短,銷售前景好,已經順利助力上萬貧困戶脫貧,目前種植形勢一片大好;黃桃作為一種水果,果樹成長期較長,而且知名度還不高,銷路未必比得上之前推廣的平柿。發展周邊產業,形成產業鏈,可以幫助更好地銷售產品,如果汁、罐頭、果籃等。
4.3? 通過動態審查、有獎舉報減少鉆空子行為
對于鉆空子,已脫貧卻隱瞞不報占用資源的行為嚴懲不貸,鼓勵群眾舉報,嚴加核查,核實后加入信用黑名單,做到精準扶貧。但同時要注意審查,避免因私仇發泄性報復舉報行為,對惡性舉報行為進行通報批評;而對查實舉報真實的舉報者進行保護,不加以宣傳。
加大對隱性就業行為的監督和懲治力度,因為低保對象的隱形就業不僅對邊緣貧困群體不公平,同時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影響農村低保制度的運行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大對隱形就業的監督和懲罰力度。干部腐敗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有監察官員腐敗,說明對腐敗的懲治力度不夠,干部的思想境界不到位,監管制度不完善。改革監管制度,強化對干部的監管效果,讓想腐敗的干部腐敗不了;加強對干部思想的教育提升;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懲治力度,讓能貪的干部不敢貪。
參考文獻
[1] 胡聯合,王朝兵,余中明.健康扶貧:破解因病致貧、返貧難題[J].中國民族,2016(12):88-89.
[2] 王景龍.隱性就業者 有些法律要了解[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8():43-44.
[3] 鄧琳,劉文飛,盧楚喬.“互聯網+”背景下全國殘疾人手工藝品交易平臺構建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