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嬌嬌
摘要:本文根據目前鵪鶉的養殖情況,介紹了幾種人工孵化技術的優勢,并根據實際情況闡述了鵪鶉飼養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以期能夠為鵪鶉養殖業做出貢獻。
關鍵詞:鵪鶉;孵化技術;飼養管理
鵪鶉是重要的農副產品之一,是多地區的人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因此,做好鵪鶉孵化技術的不斷更新和飼養過程中的管理工作,是養殖戶和養殖企業的工作重點。
1? 人工孵化技術
首先要選擇檢驗抗病能力強的鵪鶉,再對其進行篩選,選擇體型大、爪子伸展無障礙、能夠交配繁殖的公鵪鶉進行留種。另外,母鵪鶉的選擇要注意其腹腔容積,要選擇體型大、腹腔容積大、產鵪鶉率高的母鵪鶉。注意在進行留種時,鵪鶉的雌雄比例應該保持在1:2到1:3左右,選擇種蛋時要選擇個頭飽滿、色彩鮮艷、斑點明顯的,這樣才能夠提升孵化率。
其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孵化方式,目前常用的孵化種類大概分為以下幾種:缸孵法、桶孵法、平箱孵化法、立箱孵化法等。一些小型的養殖場或者家庭養殖的鵪鶉適合平箱孵化法,這種孵化方式設備和場地的構造簡單,容易操作,只需要準備幾個96 cm×80 cm×156 cm 的箱子,然后再其中搭建5 cm×5 cm的木頭架子作為箱子四周支架,箱子的四壁和門采用雙層的纖維板,兩層纖維板中間填充玻璃纖維,提升箱子的保溫能力。平箱孵化法是通過將平箱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放置鵪鶉蛋作為孵蛋室,下層作為熱源室放置孵化熱源,兩層之間用0.3cm左右的鐵板進行分隔,上層的孵蛋室放置溫度計和蛋架,通過溫度計實時監控孵蛋室的溫度,保證孵化溫度在20~24℃之間,且保證相對濕度維持在60%~65%之間,這樣能夠有效提升孵化率。采用平箱孵化法需要進行翻蛋和驗蛋,從孵化的第三天開始,要每天進行兩次翻蛋操作,并且每次翻蛋后要晾蛋幾分鐘;孵化至11d后,要進行驗蛋操作,篩查那些不透光的紅色或者黑色的蛋進行繼續孵化操作;孵化至15d后,將蛋放到雛蛋盤中,一般2d后這些蛋就會破殼,這時需要將雛鵪鶉放進育雛飼養室[1]。
桶孵法也比較適用于小型養殖場和家庭養殖,在桶的四周用紙密封好,然后將炒熱的稻谷裝入袋子中作為鵪鶉蛋的孵化熱源,然后將鵪鶉蛋也裝入袋子,放到稻谷上,然后采用層疊的方式,一層稻谷一層蛋,鋪滿整個桶中,但是這樣的孵化方式對于管理人員的要求較高,要明確孵化溫度的變化、掌握孵化規律,才能夠保證孵化率。
目前養殖場多采用自制的電孵器,采用電能作為熱源,通過加熱電爐絲加熱,方便快捷,并可以通過電子繼電器來監測孵蛋室的溫度,實現自動調控。電孵器結構簡單,通過改造就可以進行人工孵蛋養殖,且能夠有效提供孵化率,是一種高效的孵化手段。
2? 環境管理
鵪鶉的育雛室要進行嚴格的管理,保證每天進行消毒清潔,并且注意育雛室的溫度變化。在雛鳥剛孵化出的5d之內,育雛室的溫度要控制在39~40℃之間,10d之內控制在36~37℃之間,10d之后溫度應該在33~35℃之間,在雛鳥剛孵化出的10d內,要嚴格控制育雛室的溫度,保證育雛室的溫度穩定在特定范圍內。另外,選擇雛鳥進入1~2h后的時間段內進行高錳酸鉀飲水的喂養,注意高錳酸鉀的濃度,以淡黃色為宜,同時可以搭配一些飼料進行喂養。15d之后的鵪鶉可以放入飼養籠,此時的溫度以維持在27℃左右為宜,此時要注意養殖室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是否穩定,以降低疾病發生的幾率。在鵪鶉孵化后的40d左右就可以進行產蛋,可以將養殖室的溫度控制在25℃,保持溫度的穩定,并注意不要更換飼料。此時應加強鵪鶉的安全檢查工作,嚴格注意那些產蛋少、病死鵪鶉的原因,注意清理養殖室,降低疾病蔓延的可能性,并配合相關的藥物進行喂養。
3? 飼養要點
鵪鶉的飼料可以分成植物性和動物性兩類,在進行鵪鶉飼養過程中,要將動植物飼料相互搭配喂養,植物性飼料主要包括玉米、小麥、花生餅、青菜等;動物性飼料主要包括魚粉等。在進行飼養時,要注意飼料各種成分的比例,例如:在鵪鶉孵化后的35d左右,飼料配方應該按照25%豆餅、15%魚粉、4.5%豉皮、1.5%骨粉的比例進行配比,而成年鵪鶉的飼料配方應該按照55.5%玉米、22%豆餅、14%魚粉、2%骨粉、6.5%槐樹粉的比例進行配比。另外,由于鵪鶉對于飼料的變化較為敏感,所以在鵪鶉飼養過程中每個階段盡量不要更換飼料,保證飼料配方的一致性,這樣有利于降低鵪鶉的病發率。在喂養時注意水分的補充,且每次補充水分的時間不能過長,以免造成飼料發霉變質,影響鵪鶉的存活率。
4? 疾病防治
鵪鶉的病發率較高,因此在飼養時要注意疫病的發生。在飼養過程中,嚴格遵守預防管理條例,增強養殖場的衛生消毒工作,加強飼養管理力度,提高鵪鶉的防病能力,減少常見的,例如雛白痢、球蟲病、潰瘍性腸炎等常見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雛白痢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傳播范圍廣、感染率較高的細菌性傳染病。這種傳染病會導致鵪鶉精神萎靡、糞便呈現白色漿糊狀。目前針對這種傳染病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在加強衛生消毒工作的同時,降低鵪鶉的養殖密度,保持養殖室干燥通風且溫度穩定,另外還可以在鵪鶉飼料中添加0.4%的磺胺嘧啶。
球蟲病是一種多發于動物腸道的一種急性流行疾病,顯著癥狀就是鵪鶉的羽毛凌亂、糞便帶血。可以通過磺胺甲基嘧啶或者磺胺二甲基嘧啶進行治療,但是需要嚴格控制用量,將0.2%藥物溶于水或者拌入飼料,連續服用一周以內即可。
5? 結語
綜上所述,鵪鶉在孵化和飼養過程中需要養殖人員的精心管理和專業的養殖技術支持,只有嚴格遵守養殖條例才能夠提高鵪鶉的孵化率,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鄭衛軍.鵪鶉的孵化技術要點[J].農村養殖技術,2012(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