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羽
摘要: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種植過程當中常見的疾病,又稱火燒瘟、吊頸瘟,是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的疾病類型。基于此,本文以合肥水稻增產產業為例,探討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對策,針對疾病發生的條件以及產生的原因,探討合理的控制路徑,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為其他地區水稻的增產產業提供一定的對策。
關鍵詞:水稻種植;稻瘟病;合肥水稻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種植技術和防治觀念的升級,人們在水稻種植的過程當中,對于稻瘟病防治的能力和意識都越來越高,但是部分地區由于沒有科學的理論進行指導,在水稻稻瘟病的癥狀辨識、發病條件判斷以及控制防治方法方面,都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合肥水稻增產產業在控制稻瘟病方面取得了先進的成就,該地區通過精準的癥狀辨識,改善水稻稻瘟病侵染的循環,合理的控制外部的氣候條件、栽培技術,選擇優質的品種,達到了良好的綜合防治效果。從2019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合肥水稻產業普遍增產5%~17%,這與良好的水稻稻瘟病控制密不可分。
1? 水稻稻瘟病的癥狀識別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種植的全過程均可以發生,不論是苗期、抽葉期、抽節期,還是谷粒期,都有可能受到稻瘟病的侵染。水稻感染稻瘟病之后,出現褐色梭形的病斑,可能會變成綠色的霉變層。不同時期的稻瘟病侵染結果具有較大的差異,例如,抽穗期出現稻瘟病,一般在谷粒上和穗軸上會出現黑色或褐色斑。一般來說,感染稻瘟病之后,水稻的質量嚴重下降,碎米率增加,米質變差。
水稻稻瘟病的感染主要是形成了一種侵染的循環環境,病毒種子在早育秧條件下有可能隱藏在土地中。這些病菌的孢子借著空氣的循環或者是水的循環落在水稻上,一旦溫度條件適宜,就會侵染水稻造成葉瘟病的家具,在繁殖期間,這些葉瘟病又會生長出大量的孢子,借助空氣的氣流傳播到其他的抽節、抽穗水稻上,從而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和收割。
水稻的品種不同,對于葉瘟病的抵抗能力就不同,大多數的品種對于稻瘟病的抵抗能力較差。即使一些水稻品種原本具有抗病性,但是該品種在一個地區種植3~5年之后,這種抗病性也會逐漸的下降,變為易感病群體。水稻的種植環境也會影響其稻瘟病的感染水平,如果種植的土壤沒有進行全面的消毒,均源數量眾多,沒有對患有稻瘟病的稻草進行全方面的徹底銷毀,那么越冬的菌源數量更多,來年重制之后感染的水稻就會越多。總的來看,水稻稻瘟病的感染與氣候條件、栽培技術都有關系,如果在種植的過程當中沒有進行科學的水肥管理,肥料中氮肥施撒的過遲或者是過量,灌溉中沒有合適的排水曬田,土壤當中的有機質含量過低,大量的氮素隨著氣溫的升高釋放出來,那么水稻的根系就會受到損傷,抗病能力自然也會下降。
2? 水稻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方法
2.1? 選擇優質的稻米品種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是對抗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方式,從合肥水稻種植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該地區就是選擇了抗病優質的米品種,才提高了整體的產量。首先,在選擇水稻品種時,要在經濟條件范圍之內選擇豐產的良種,這可以顯著提高水稻對抗稻瘟病的抗病水平,尤其是在常發病地區還要有種選優。其次,在水稻品種的選擇上還要注意更換,例如去年發生過稻瘟病的地區,就要注意更換感病品種。如果該地區屬于常年發病的地區,則要注意3~5年更換一次感病的品種,不要長期種植一種水稻品種,而造成該地區的抗感染能力下降。最后,在水稻品種的選擇上,要注意復配多采用不同組合方式搭配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多質源品種布局的方法可以避免單一品種帶來的水稻稻瘟病發病率升高。
2.2? 加強栽培管理
第一,在種植的過程當中,可以適當的推廣大棚早育技術+半旱式栽培技術,調整水稻種植的密度、寬窄種植的方式,并配套進行水肥的管理,這可以為水稻的種植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溫度條件和濕度條件。第二,水稻種植的過程當中,可以采取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例如合肥的水稻增產產業,就是通過這種灌溉技術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能力,避免水稻田當中過深的積水,而造成病菌的繁衍速度加快,田中始終保持著一個較淺的水面,盡可能的是水稻的根系獲得更加充足的陽光。第三,種植過程當中要注意水稻田的通風透光性,合適的進行有機肥的施撒控制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是撒比例,依據品種的特性來進行肥料的控制。
2.3? 開展針對性治療
對于已經出現稻瘟病的水稻,要采取早發現、早治療的方式,避免這種病癥蔓延開來,在水稻種植的育苗期間,就要開展全方面的抽樣調查,及時的發現已經感染了稻瘟病的苗株。將其移出育苗田,及時的噴灑藥物來進行周邊土地的方式,避免稻瘟病的病菌孢子通過繁殖向外擴散。如果苗田中已經出現了中心病團,那么就要對這些并團進行病株拔除之后再深埋,及時采取藥物控制的方法。合肥相關產業采取的藥物為75%濃度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稀釋液,效果良好。
3 結論
綜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是一項綜合工程,要在品種抗性選擇、病菌防控、氣候條件控制、栽培技術等方面綜合入手。各地區可參考合肥省水稻增產產業的相關種植方法,精準進行癥狀的辨識,改善侵染循環的條件,通過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參考文獻
[1] 毛廷珍.高海拔冷涼地區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簡述[J].農家參謀,2020(23):38.
[2] 陳宏州,張建華,楊紅福,等.氯啶菌酯與氟啶胺混劑對稻瘟病菌的聯合毒力及田間防效[J].中國農學通報,2020,36(28):124-130.
[3] 方雅琴.水稻破口前合理用藥防治稻曲病和稻瘟病[J].農藥市場信息,202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