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紅


在中國的古籍修復中有一種特殊的裝幀形式——金鑲玉裝,俗稱“金鑲玉”。“金鑲玉”是修復者在對古籍進行修復時根據古籍保存現狀和破損情況而采取的一種裝幀形式。從技術層面上講,它涵蓋了古籍修復中大部分的技術環節,對古籍修復者的技術有較高要求,只有嫻熟地掌握好每一個細小的環節才能修復完成。
在古籍修復中,由于原書紙舊泛黃,加之珍貴,喻之為“金”;套裝的鑲紙嶄新潔白,喻之為“玉”。故此,這一技法得此雅稱“金鑲玉”。此外,圈內人又稱之為“惜古襯”或“穿袍套”。“惜古襯”即愛惜古書,保護古籍的鑲襯之法;“穿袍套”則因鑲襯過的古籍紙頁大而原書頁小,猶如古人穿的長袍、短套一樣。
采用金鑲玉裝幀的古籍極具美感,在潔白綿韌的棉連紙襯托下,黃色的書葉更顯古樸莊重。在古籍外觀裝幀上多采用瓷青書衣,配以明亮柔和的米色包角和絲線,通過明暗對比使古籍的外觀和諧美觀,在視覺感官上相得益彰。
然而,并非所有古籍都適用于此類裝幀形式,適宜采用“金鑲玉”技法修復的古籍一般有以下情況:書葉(即書頁)嚴重破損、邊欄外有文字批注、書冊太小。
扎眼與鋪紙
在鑲紙上扎眼,測出一條基準線。鑲紙對折,使鑲紙與書頁的中心線重合,書葉貼合到鑲紙上,上下空間比約3∶2,在書葉與鑲紙重合的角各扎一眼。按此標準將剩余鑲紙墩齊后全部扎上兩眼以備用。先取一張比鑲紙更大的白紙鋪墊在工作臺上,再取一疊鑲紙,正面朝下放在上面。鋪放時可用漿糊點粘,亦可用干鋪法。書葉以鑲紙的基準線為標準。且鋪鑲紙時需書葉朝下,鑲紙和書葉交錯放置,鋪放平整并確保不移位。
折邊
把多于書葉的鑲紙余邊往里回折,與書葉齊平,使鑲紙的四邊與書葉厚薄一致。先從地腳折起,然后掀起一張鑲紙和書葉,沿書葉邊緣把鑲紙往里回折,邊沿要整齊合一,當嚴絲合縫時就可以按壓了。天頭、地腳外鑲紙余幅折完,將書腦(與“書口”相對,即書葉左右邊欄的空白部分,錐眼訂線之外。)外鑲紙余幅1/2處剪斷,剪口與折回的紙邊對齊,再將書腦外鑲紙余幅折回。如此,一張鑲紙一張書葉全部折回去。
折書葉
把折好余邊的鑲紙和書葉,按書葉中縫一起對折,書葉字面向外。全部折完后將所有書葉墩齊書口,如高低不平用錘子輕輕錘平,對齊書葉地腳后放到壓力器中壓平。
裝訂成冊
經過壓平壓實后的書冊即可下捻裝訂。需注意裝訂好的紙捻呈“八”字形,即每根紙捻穿兩個眼,一眼訂在書葉上,一眼訂在鑲紙上。此外,金鑲玉裝還需要包角,既增加牢固性,又增加其裝飾性、美觀性。包角后經過加裝書衣、訂線、裁貼書簽、制作函套等程序,金鑲玉裝即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