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玉
摘要:小麥白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其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小麥白粉菌。這種病害是制約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小麥白粉菌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超快的毒性變異,另一個特點就是生理小種多,這就會使小麥品種的抗性喪失,從而使大面積推廣受到阻礙。要想從根源防止小麥白粉病的發生,就要對其發生的原因進行詳盡的分析,在原因明了之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預防、治理,希望可以為以后小麥白粉病的綜合防治提供一些參考經驗。
關鍵字:小麥白粉病;發生原因;防治錯略
作為農業大國,擁有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還有遼闊的耕地面積,占世界耕地面積大約百分之七。小麥作為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研究小麥病害的發生原因以及預防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小麥產量,提高質量。
1? 小麥白粉病產生的原因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氣傳性的病害,其流行多發生在海拔或者緯度較高的地區,其發生傳播的原理是:在病菌源的數量達到一定量時,在氣流的推動下進行擴散、傳播,嚴重時可蔓延到全國各地。當然,影響小麥白粉病發生、流行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氣候以及小麥品種的抗病性。換言之,增加小麥水肥的用量,以及品種抗源呈現單一化,都會導致白粉病的傳播流行,同時另一個重要因素—氣候也不能忽視。比如說,在秋冬或者早春的季節,氣溫相對較高并且雨量充沛,則會容易產生秋苗發病,病菌過冬以及早春病害的發生發展,對小麥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還會加重病害的流行程度。
1.1? 氣溫因素方面
當前,從病害之氣溫方面分析,春季氣溫的影響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第一個方面是關于始發期早晚的問題。春天氣溫回升快,發病相對比較早;第二方面是春季對潛育期時間的長短,以及病情發展的速度都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氣溫回升比較快,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病菌的潛育期,對病情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第三方面是關于病害終止期的影響。小麥的生長到后期階段,因為高溫天氣來的比較早,可以有效減少病害發生的幾率以及流行的程度。
1.2? 關于雨水方面的影響
一般來說,在水量充足的情況下,有利于病菌的生長,病害極易流行。但如果降水量過大,則不利于分生孢子的發展以及擴散,病害不易流行。
1.3? 種植方面的影響
隨著農業發展,為了增產農民增加化肥的投入使用,增加農田的灌溉面積,但同時也增加了小麥白粉病的發生概率。如果單純投入氮肥的使用量,會加重病害發生的風險,但如果合理有效的混合使用磷、氮肥,則能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病程度。與此同時,灌溉是另一個影響發病的因素。比如:旱地發病情況比水澆地要低,所以,排水問題要引起重視,控制土地的含水量。當然在少數情況下旱地也會發生比較嚴重的病害,所以,要控制好澆水的工作。另外,也要注意把種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種植密度較大時,會加重發病的程度。
2? 小麥白粉病的防治對策
2.1? 種植小麥要適時適量
在種植小麥時,要大力推廣機條播技術,盡量控制好用種量,減少控制小麥的基本苗,降低麥苗的生長密度,以改善麥田的通風透光情況。三溝配套方案要按照要求做好,在田壟間安排上縱向排水溝,然后排水溝再利用橫向的導水溝來貫穿,這樣排水減漬,從小麥角度來說,能夠提高其抗逆的能力,從白粉病角度來說,能夠破壞其發生的環境,阻止其發展、蔓延。
2.2? 選擇合理的小麥品種
在選擇品種時要盡量選取耐抗病的,可以有效減少那些感病品種。為了減少發生病害的情況,要大力推廣抗病、優質的小麥品種。要根據實際對比情況之后,選取優質的品種來增加種植面積。
2.3? 高效藥劑的推廣使用
為了防治小麥白粉病,在病害發生后就要適時的進行噴灑藥劑,在藥劑的使用時,要注意使用的時間,在發現病害的早期,使用藥劑會達到很好的治愈效果,相反,如果發現病害時間不及時,使用藥劑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在小麥抽穗前噴灑藥物,防治效果也比較好。因此,噴藥的時間如果足夠早,對于病害的遏制效果會更好。
除了時間上要早,劑量上也要掌握好。可以根據小麥白粉病發病的程度,適量增加防治藥劑的量。比如選取同樣的藥物,在發現病害早期開始用藥,一周之后,再次用藥,防治效果明顯增強。在使用化學藥劑時,要盡量輪換使用各類藥物,以防出現耐藥性,這樣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防治效果。
2.4? 改進防治對策
近幾年,防治的重點是小麥赤霉病,在白粉病發病較低的時期,要選用兩種病菌都能防治的措施。但是,白粉病盛行的時候,就要秉持預防為主,趁早治理的原則。在早期的時候,要組織單獨的病害防治,從而降低抽穗期再防治的幾率,這樣能減少白粉病的發生發展的基數,并且能將藥物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降低白粉病的傳播。具體防治過程中,三、四月份是紋枯病好發季節,可以在這個時節與白粉病共同防治,間隔七天,進行二次用藥,可以用三唑類制劑。根據具體生病情況,對第一次用藥的時間、水量進行確定,能保障不錯的防治效果。對白粉病用藥要進行及時更新,從最大程度提高防治白粉病的效果。
3? 總結
小麥白粉病的發生和氣候,種植等因素有密切聯系,針對其發病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這樣能有效降低白粉病的發生概率,促進小麥增產,提高小麥品質,才能為小麥種植業提供保障,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文靜.氯啶菌酯與氟環唑對小麥白粉病的配方篩選和田藥效試驗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