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海
摘要:由于種植方式會對作物的產量與性狀產生一定的影響,深耕種植能夠有效的提升作物的產量。由于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物質條件,耕層結構直接關系到作物的增產與整體的生態環境。本文主要分析了深耕種植技術、深耕種植對大蒜的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深耕種植對大蒜的產量的影響。
關鍵詞:深耕;大蒜;農藝性狀;產量
在發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土壤環境對作物的生長產生重要影響,也是發展農業的基礎物質條件,傳統的耕作方式往往存在諸多問題,一般會造成土壤的耕層變淺,耕層有效土壤變得稀少,從而影響到作物的具體發育與水分吸收。
1? 深耕種植技術
深耕種植主要是對種植作物的土壤進行疏松,加深耕層,在進行深耕的過程中調整土壤的密度,使其固、液、氣的比例能夠很好的適應,促進土壤內部的水肥條件更為的協調,并給作物的生長提供更為適宜的生長環境。由于大量作物的種植通常采用土培,且對于根系較為發達的作物,由于當前種植利用人畜力耕作層的往往較淺,從而限制了作物對營養的吸收。進行深耕后,由于其根須扎入地下耕層的深度更深,更為利于養分與水分的吸收。在進行深耕后,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其體積,擴大容量,并有效的減少地表徑流。從而進一步的提升土壤的通透能力與孔隙大小,雨水在經過滲透后,滴落到土壤較深的底層,有效的提升土壤貯藏水的能力,避免了水分的無效蒸發。遇到較為干旱的氣候時,其節水灌溉作用得以發揮。深耕種植能夠有效的保證所施用的肥料能夠較好的下滲,保證肥效的整體效果,從而促進土壤內部微生物的活性,提升土壤的肥力。通過引進深耕設備,輔助深耕種植的開展,能夠有效幫助農業種植戶提高總體經濟效益。
2? 深耕種植對大蒜的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于大蒜在種植過程中,收獲季節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輔助其收獲,由于近幾年機械化作業的水平還尚處于低級階段、勞動力也不夠充足,使得大蒜的種植成本有所提升,限制了大蒜種植業的發展。由于當前大量農業生產者的生產觀念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對于大蒜的生產也開始希望應用機械化代替人力進行種植與收獲。由于,部分地區農業用地較為分散,且能夠使用的種植面積通常較小,機械化耕作過程中機械無法長期保持工作狀態。另外,較多地區的農戶對深耕深松的機械化生產技術了解不夠,對機械化生產給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效益也不是很清楚。相關部門也未對農戶開展專業化培訓,使部分農戶在從事生產時,盲目選取種植方法。探索提高大蒜產量的機械化種植與種植技術一直是大蒜種植農戶的主要工作之一,為此大量農戶開始了多種形式的大蒜播種形式的嘗試。部分農戶開始學習玉米、小麥等種植農戶的種植技術,開始嘗試深耕種植大蒜,認為對大蒜的種植進行深松深翻能夠提升其產量。
部分農戶在不改變大蒜種植的水肥條件下,開始大蒜的深耕種植與淺耕種植與常規旋耕種植的比對。種植結果表明,深耕種植的大蒜、常規旋耕的大蒜對于進行人工播種與機械播種種植的大蒜植株的生長高度、假莖的高度、葉長、葉寬等農藝性狀并未產生較大影響。另外,深耕種植后,人工播種大蒜的蒜薹與鱗莖的產量與常規種植的相比都有所降低。
3? 深耕種植對大蒜的產量的影響
大蒜種植對生長環境具有一定的要求,種植地要求光照條件充足,對生長的濕度溫度有一定的要求,對土壤的保水排水性有一定的要求,種植的土壤內所含的腐殖質的量也有所要求。大蒜在種植過程中,由于生長期通常較長,根系也較為薄弱,在開春后大量的種植大蒜后,基肥的消耗幾乎所剩無幾,只有及時追肥才能夠有效保證植株的生長。由于大蒜的本身特性決定了大蒜的栽培條件較為特殊,大蒜根系為弦狀的須根,根系并不算發達,吸水與吸肥的能力也較弱,水肥反應通常較為敏感,耕作層通常在5-25cm范圍內。在對大蒜實行深耕種植超出45cm后,由于深耕時土壤的肥效普遍較差,并突破了土壤內部的犁底層,使得蒜薹與鱗莖的產量進一步的降低。并且在對深耕種植后的大蒜種植的效果進行總結,并與常規性的旋耕的種植結果進行比對,深耕后土壤內部的疏松性相較之前則更好,在對土壤整平后,更利于進行機械播種,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機械播種時的漏播概率與倒播概率。并且在深耕種植后機械播種大蒜蒜薹與鱗莖產量與常規旋耕機械種植進行人工播種,相比較并沒有較大的差異的。另外,通過農戶進行深耕種植大蒜的試驗與常規種植大蒜的比對結果,可作為大蒜生產種植的相關參考依據,以避免農戶在進行大蒜種植時,大量的耗費人力資源進行深耕種植。
4? 結論
綜上所述,種植方法往往會對農作物的農藝生產性狀與產量造成影響,農戶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對不同農作物的生長所需的條件有所了解,選取較為合適的種植方法。盡量避免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盲目擴大種植以選取不合適的種植方式。
參考文獻
[1] 劉澤洲,顏冬,孔素萍.深耕對大蒜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A].中國園藝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暨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