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花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化農業已經進入到人們的視線中,許多的高新技術以及先進農業機械設備都已經被應用到實際生產工作中,使得農業機械化的水平得到提升,推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在開展農業生產工作時,需合理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機械設備,進而改善傳統農業生產中的不足之處,讓農業經濟得到增長,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以及收益。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經濟增長;影響
在以往的農業生產活動中,防澇抗旱、土地翻耕以及播種施肥都會應用到大量的人力資源以及物力。就算如此,所獲得的農業生產效率也十分低下,農業產品出量不高,這也限制了農業經濟水平的增長。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能夠使更加先進的生產設備應用到實際生產工作中,重新調整農業經濟的結構,讓農作物的播種指數得到提升,從根本上保障土地的使用率,進而讓農業經濟得到增長。簡單來講,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有著直接聯系,農業機械化水平越高,農業經濟水平便也會隨之提升。
1? 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1.1?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之后,便能夠對農業生產工作中的各個要素進行優化,并使用規模化的生產手段,提高規模經濟收益,讓農業機械化的整體生產效率得到提升。并且,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能夠讓人們在惡劣條件下依然進行生產,讓農業生產力得到提升,提高農作物抵擋自然災害的能力,從根本上達到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1]。
1.2?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能夠使得單位作業的機械損耗降低,并增加了單位機械的作業量,更為合理、科學的對機械進行配置,以免出現機械不合理應用的情況,保障提高的成本預算,實現多種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除此之外,當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提升之后,便能夠將傳統的家庭經營模式進行轉變,消除原有的經營、生產限制,強化規模化生產工作,滿足當下市場的實際需求,促進規模經濟效率的提升。
2? 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方法
2.1? 合理分配農村剩余勞動力
通常情況下來說,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逐漸提升,會導致勞動力的價格降低,導致農業機械在生產中的應用價格隨之增長,直接會對農業機械化的開展造成影響,也阻礙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限制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達到農業經濟增長的目標,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就需要合理分配農村剩余勞動力,讓其投身到制造行業以及服務行業中,從根本上完成勞動力資源高效分配以及高效利用的目標,不僅能夠促進農村勞動力收入的提升,還能夠讓農業機械化穩健發展。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合理分配農村剩余勞動力,讓其轉化為優質的人力資本資源,可以使農村經濟效益得到提升,讓其獲得更為豐厚的財富,并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前打下基礎。
2.2? 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力度
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全面普及,也逐漸帶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但是,由于部分地區還未達到農業機械化,致使其經濟發展速度較為低下。若想實現農業良性發展,使農民的收入得到增長,政府就需要重視農業機械化這以工作,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力度,讓農戶能夠享受到農業機械化作業下所帶來利益。此外,政府部門可以在資金以及政策上給予一些幫助,結合當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為農民提供一些機械化設備,或者是出臺一些惠民補貼政策,以此使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提升,促進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2]。
2.3? 提高機械作業效率
對于現代農業機械化來講,其有著科技含量較高、低成本、高收益等特點,不僅能夠在農業生產工作中提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夠減少人力的投入。因此,在進行農業生產工作時,需要使用科學先進的手段對傳統的農業機械設備進行改造,讓農業機械更加專業。并且,有關人員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林果以及畜牧行業,達到增量到存量優化的轉變,以此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技術性以及科學性。比如,應用節能農業機械設備,不但可以提高農業機械的作業量,還能夠減少能源消耗,完成節能環保這一目標,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經濟發展。
3? 結語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是梅州市梅縣區有關部門的首要任務,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梅州市梅縣區新農村建設工作以及農民創收等,進而讓農業生產工作實現產業化經營,擴大其經營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以及營養附加值,降低生產成本支出,讓農業生產的效率以及收益得到提升。同時,在農業實際發展的過程中,有關部門人員需全面認知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業機械化所存在的聯系,合理的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轉移,重視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力度,以此提高機械作業的效率,讓農業機械設備以及農業技術得到優化,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陽.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7):56,67.
[2] 趙暉,李春秋.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