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玉華
摘要:國家經濟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養殖產業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養殖規模顯著擴大,動物養殖種類不斷增加,養殖規模擴大的同時,各種傳染性疾病也呈現高發趨勢,如果不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控制,很容易造成疫情快速傳播蔓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近年來農村地區的生豬養殖產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從總體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小規模養殖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養殖規模較小,養殖較為分散,養殖場衛生環境較差,飼養管理跟不上,疫病防控措施不得力,很容易加重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一旦某些重特大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很容易造成疫病傳播,會威脅到整個地區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豬;養殖;疾病;預防控制
1? 農村養豬中常見疾病分析
發展生豬養殖產業,能夠為養殖戶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為脫貧致富奠定堅實基礎。但由于很多養殖戶只注重養殖規模的擴大,不注重養殖環境的清理和豬群的管理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造成養殖場的環境日益惡化,給多種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長提供條件。常見疾病的發生流行,不僅會嚴重影響到豬群的生長發育,還會引起死亡,給養殖場帶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就我區2017年到2019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驗等情況看,我區生豬養殖過程中常見疾病包括了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蟲疾病,其中以消化道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最高常見。多數呈混合感染,有的是幾種病混合感染。細菌性疾病主要包括了大腸桿菌病、巴氏菌病、副豬嗜血桿菌病,鏈球菌、魏氏梭菌等;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腸胃炎病毒、豬偽狂犬病毒、圓環病毒、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癥病毒等;常見的寄生蟲主要是附紅細胞體、弓形體、蛔蟲、絲蟲等。其中以大腸桿菌病、病毒性腹瀉(傳染性腸胃炎、流行性腹瀉)、圓環病毒的發病率最高占,到了總體發病率的27%、53% 、和35%。2017年到2019年三年中,因為傳染性疾病所造成的病死豬高達2468頭(流行病學調查數據)。
2? 農村生豬養殖中常見諸疾病的防治
2.1? 嚴格引種
引種往往不被養殖戶重視,特別是中小型養殖場戶,往往引種只注重品種,不重視疫病,不知不覺的引進種豬的同時把疫病也引入到本場(戶),注重做好引種管理工作,才能夠從根本上降低生豬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概率,提升養殖效益。農村生豬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想從源頭上控制疾病發生,首先就需要從品種入手,引導養殖戶選擇適應自己的優質生豬品種,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和養殖條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有的優質品種不一定適合自己的養殖情況,如果差異過大,生豬適應能力和對疫病的抗病能力很難控制。其次在豬品種選擇過程中,一定要進行有效的流行病學調查,掌握引種地的疾病發生情況,養殖場是否存在重特大傳染性疾病,是否處于疫區。引種之前應該將行為上報當地的動物防疫部門,由專業的畜牧獸醫人員到達養殖場進行嚴格的檢疫檢驗,確保安全之后出具檢疫證明才能夠運輸。
2.2? 加強生物安全防控
生豬的生長環境與豬群的身體抵抗能力有著最直接的影響。養殖場在規劃建造過程中,一定要向當地的防疫部門和衛生環境部門做出申報,禁止到限養區或者禁養區建造養殖場,要確保所圈舍的養殖場地勢較高,通風良好,排灌方便,能夠及時將圈舍當中的有毒有害氣體和污水排出去,有利于動物防疫。養殖場內部也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劃分,劃分為生產區域、生活區域、病害自動無害化處理區域、隔離區域、飼料儲存區域,并確保各個區域之間有一定的隔離距離;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實行分區飼養,設種豬區、母豬區、產房、保育區、后備豬區、育肥區、隔離間等。養殖場的進出入口就應該設置嚴格的消毒池,消毒室,進出入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均需要執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加強圈舍消毒,強化圈舍內部的環境清理,及時清理患病中排出的糞便和污染物堆積發酵,及時將圈舍當中的有毒有害氣體排出,確保空氣質量清新整潔,這樣才能夠達到凈化空氣,減少病原微生物繁殖的目的。
2.3? 科學防疫
嚴格落實防疫制度是農村生豬養殖過程中十分關鍵的環節,它是阻斷病原菌向養殖場傳播流行的最有效方式。首先根據本場、本地區疫情情況設置免疫病種;其次根據生豬的母源抗體水平和本場實際情況建立自己的免疫程序且認真落實;三是選擇適應自己的疫苗血清型,把握好疫苗質量;四是規范操作,嚴格操作程序,并做好記錄;五是定期進行免疫效果監測和疫病檢測,切實掌握免疫效果。
2.4? 加強管理
首先嚴格飼料選擇,禁止飼喂霉變飼料和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藥物添加物;其次是盡可能實行早起斷奶技術;三是盡可能實行分區飼養管理;四是在進行保健時盡可能不用抗生素添加的方法,可以適時草添加中藥或者益生菌類物質;五是 嚴格控制舍內溫度、濕度以及有害物質濃度。
通過綜合防治,把握防控關鍵環節,把每項工作制度化,落到實處,實行精細化管理,才能有效防控各種疫病發生和流行,確保生豬健康,獲得更大的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磊.農村養豬中常見豬疾病的預防及治療[J].畜禽業,2020,31(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