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 陳美仁 潘斌 肖海鵬 陳秘密
[摘 要] 中醫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中醫理論,且在當代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應用價值。在當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及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背景下,為高職中醫藥院校培養社會所需的中醫藥人才提供了新方向。以中醫藥文化育人為核心,以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進基層為抓手,以傳承創新中醫藥事業為目標,將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進學校育人機制改革,引導學生樹立清晰的職業規劃和職業定位,全面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關鍵詞] 中醫藥;中醫藥文化;社區健康服務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精品項目“創新中醫經典學習,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育人”(20JP076)
[作者簡介] 郭 晨(1990—),女,湖南株洲人,碩士,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傳統文化研究;陳美仁(1962—),女,湖南湘鄉人,碩士,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學院二級教授(通信作者),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藥文化育人、針灸教育教學與針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與機理研究;潘 斌(1965—),男,湖南寧鄉人,學士,湖南中醫藥高等??茖W校中醫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課程思政育人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33-0181-04? ? [收稿日期] 2021-03-29
一、中醫藥文化的深厚歷史淵源與當代價值蘊意
(一)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1]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沃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智慧。
《黃帝內經》被譽為中醫四大經典之首,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書中記載了源于古代醫者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和臨床實踐,并結合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奠定了傳統中醫學中關于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被稱之為醫學之祖。《神農本草經》為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成書于漢代,載藥365味[2],對藥物療效的記載多數真實可靠。書中描述的因不同病種而施以不同藥物的思想,體現了辯證施策的中醫用藥思想,對中藥學的發展具有奠基作用。西晉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成書于公元282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針灸學專著。書中將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及腧穴主治有機結合,為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除此之外,西晉王叔和編撰的《脈經》、南宋法醫學家宋慈所著的《洗冤集錄》、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都是我國中醫藥資源在各個具體領域的大成之作。
(二)中醫藥文化一脈相承、歷久彌新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中指出,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為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及大醫精誠等理念,概括起來即為“仁、和、精、誠”[3]。這不僅明確了中醫藥院校在文化建設中應遵循的具體方向和價值取向,也為中醫藥院校培養什么人、探索如何運用中醫藥文化來培育當代中醫人才提供了思路與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講到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時指出,要讓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提高,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4]。其中,文化強國及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與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繼承與創新密不可分。
我國中醫藥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將中醫藥文化育人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學及人文建設中,要注重傳承中醫藥文化精髓,讓學生在課堂中學中醫、明中醫;在教師隊伍建設中,要注重對師者自身中醫文化素養的培育,起到育人無痕、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讓師生在校園環境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養成感中醫、悟中醫的思維習慣,發揮內涵和外延協同發展、協同育人的作用,讓在校園中的中醫新人夯實中醫理論根基、豐富中醫文化底蘊,在傳承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中推動實現中醫藥發展面向現代化和國際化,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推動我國文化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
二、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進社區的重要意義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宣傳與普及,要深入推進“中醫藥中國行——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5]。在2019年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指出,要以基層為重點,引導群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從而整體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當前,在許多地區已經逐步開展將中醫藥融入社區健康管理服務項目,此項工作的進行不僅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而且對于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提高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信任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立足群眾,弘揚中醫藥文化精髓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遺產。隨著中國發展融入世界發展浪潮之中,西醫在進入中國醫療領域后,給傳統中醫藥療法帶來了不小沖擊。當中醫藥運用于抗擊非典疫情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顯著成效、屠呦呦研究發現了青蒿素用于治療瘧疾并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等事件發生后,中醫藥文化的熱潮在社會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中醫藥工作者從經典醫藥古籍中汲取智慧,將老祖宗的經典方劑優化組合,通過辨證論法形成了治療當代疾病的所用之藥,為世人所驚嘆,也讓這一傳統中華文明瑰寶煥發出新的光芒。
中醫藥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人民。中醫藥文化的普及和宣傳融入社區管理之中,是以人民群眾能接受、易理解的方式,將深奧難懂的醫古文翻譯成現代通俗語言,讓先祖們以實踐為基礎留下的醫學寶典通過轉化走進現代人的生活之中,起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與老百姓距離最近的基層衛生機構,要大力推進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走進社區,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6]。通過百姓的口口相傳和交口稱贊,推動中醫藥文化廣泛、真實、有序傳播,讓百姓心中“知中醫、用中醫、信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