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文



摘? 要:學科通識課通過開設科學研究方法與科學素養課程,給新生普及科研方法,開展科學素養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由于課程自身特點、課時限制和授課對象專業背景差異等因素,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在課程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探索性改革,以期讓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群體都能受益,為學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服務。通過雨課堂調查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和學習意向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教學模式的改革和課程內容的優化,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績效。
關鍵詞:教學模式;科學研究方法與科學素養;課程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4-0101-04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iteracy Course is offered as a basic course for first year master student in schoo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Lanzhou University,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scientific reasearch skills and literacy. Because of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limited teaching time and difference in master students' background, we 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aiming at achieving th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and serving for postgraduates future research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data through combination of Rain classroom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higher learning performance has been obtained by teaching mode transfrom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ptimizing.
Keywords: teaching mod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curriculum mode
課程教學是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除了專業課程教學,通過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方法和素養也可以為學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2]。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對于培養高層次人才,提高創新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如2017年發布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就強調“將課程體系建設納入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充分發揮課程體系、案例庫在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品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2020年召開的研究生工作會議也強調,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著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改革和培養模式改革目標。
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早期,對于專業課程的建設相對較完善,而關于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和科研素養的課程建設較少。科學研究方法與科學素養是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面向各專業一年級研究生開設的一門學科通識課,是一門關于科研基礎訓練和學術規范方面的基礎課程,是針對研究生階段的科研工作的入門訓練。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不同,通識課程的選課學生在專業和學習模式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需要針對教學對象,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兼顧科學素養教育和思政教育為方向開展教學設計,讓學生盡快完成思維轉變過程,獲取必要的科學研究技能。國內如復旦大學自2015年開設了針對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學術規范課程教學。
一、課程定位與改革背景
目前高校開設學術規范與學術倫理課程的院系較多[3],涉及科研技能類的課程則相對較少。事實上對于研究生怎樣快速完成從本科階段學習思維到研究生階段創新思維和融入科研團隊的幫助是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快速完成科學研究技能訓練和實踐是亟需解決的另一個問題。這些也是科學研究方法與科學素養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順應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要求,2014年9月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首次開設了科學研究方法與科學素養課程。不同于大部分的專業課程教學,科學研究方法與科學素養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便于我們結合科學研究前沿構建案例庫和教學素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過去六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盡力避免干巴巴的說教和學風宣講教育,而是通過豐富的素材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構建了以創新訓練為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我們逐步改革了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了評價課程的改革效果,課程考核完成后,我們對于2019級選課學生開展了調查研究。本研究回收問卷39份,其中有效問卷39份(下同)。
二、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考慮研究生培養的全流程,學生應了解研究生階段從選題-開題-解題-結題(答辯)不同環節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具備的能力要求。同時,經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文獻處理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程序編寫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理論分析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統稱“五能力”),此為課程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此外,作為初級的科研工作者,應該了解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方面的要求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為后續研究生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這是課程的素質目標。 根據課程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作為研究生的科研入門通識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和需求,不斷優化科學研究方法與科學素養課程教學內容,具體教學內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