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軍
2021年上半年,中美俄關系呈現出更加復雜的互動場景。美國對華戰略認知更加清晰,從重塑、夯實同盟體系入手,步步為營,加緊構筑應對中國“全方位挑戰”的全球、全域網絡;中俄兩國政治互動熱絡,經濟合作逆勢而上,戰略協作得到全方位加強,中方多次強調中俄關系“無禁區、無止境、無上限”;美俄雖都知道雙邊關系不可能迅速全面重啟,但都在相互試探,力圖讓雙邊關系更加穩定和具可預見性,并通過6月16日的“普拜會”取得相應進展。厘清中美俄三邊關系的實質、內涵與影響,對于中國下一步大戰略的展開具有重要意義。
學界對中美俄三邊關系的認知存在幾個誤區:一是認為中美俄三邊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邊關系”;二是聲稱中美俄三邊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格局走向”;三是認為中美俄三邊關系是“一個客觀存在”。在我看來,中美俄三角既沒有類似冷戰時期那樣的全球戰略影響,也不是可以自動運轉的“現實存在”。可以說,今天的所謂“中美俄三邊關系”在更大程度上是被觀念和政策建構出來的。
特朗普時期,美國曾有意拉俄羅斯對付中國,最終無功而返。拜登上臺后,美國將對外戰略的矛頭加緊對準中國,無論是在與盟友伙伴的協調中,還是同俄羅斯的對話里,重要的主題都圍著中國轉,中國可以說是“不在場的主角”。目前美國對俄政策的核心在于通過誘壓并舉方式穩住俄羅斯,防止其再生事端,以便把主要資源和精力轉向應對中國的“全方位挑戰”。拜登政府的運作相當復雜:一邊向德國放水,放松對“北溪-2”天然氣管線項目的制裁;一邊出臺新的對俄制裁,以展現強硬態度。但結果是“北溪-2”最終會建成并投入運營,俄暫時可以松一口氣了,盡管未來這條管道的命運還存在諸多變數。
2021年5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的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6周年閱兵式。
多年來,俄一直在積極調動中美俄三邊關系,目的是減輕自身承受的壓力。
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條約的核心內容是強調中俄關系“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近年來,隨著俄美和中美關系雙雙惡化,中方試圖通過積極運籌中美俄三邊關系,抵制和減輕美國的對華壓力。中國致力于不斷加強對俄全面戰略伙伴協作,在政治、經濟、安全等諸多領域向俄提供了大力支持。
隨著中俄合作的持續發展和中美關系的不斷惡化,我們需要保持冷靜,隨時檢視各方面策略手段的實施效果,及時調整完善,處理好大國關系。
美俄關系現在處于“有限敵人”狀態。在美看來,俄是衰落國家,甚至已成為二流國家,但仍擁有強大軍力,其影響力來源于“破壞力”,美國人現在就是要把俄的“破壞力”摁住,“以壓促穩”。從6月拜登與普京的會晤可以看出,美國正努力調整對俄政策,重在遏制俄的冒險主義和激進主義,試圖使美俄關系成為一種相對穩定、可預期的關系。
未來,美俄圍繞歐亞地緣政治、“干涉內政”、民主人權等問題的矛盾難以消除,但斗爭烈度會相應降低。美國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印太”地區,歐盟也不希望與俄繼續勢同水火。我們還要注意到,這次“拜普會”就國際戰略穩定問題發表了聯合聲明。在冷戰結束前后簽署的美俄雙邊軍控條約體系加速崩塌、新型軍備競賽緊鑼密鼓展開的背景下,美俄兩國仍要主導未來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和戰略安全治理,有要將國際軍控體系多邊化的意向。
在美國眼中,中國才是真正的“戰略競爭對手”,在方方面面都構成“系統性、長期性的挑戰”。當然美國也不希望對華關系失控陷入災難,所以試圖用“競爭”“對抗”“合作”三個維度來定義美中關系。
中國要跳出傳統的“三國演義”思維,全面評估大國競合與沖突的可能后果,理性看待斗爭與合作的現實收益,努力管控矛盾和分歧。未來,中美俄三邊關系走上良性互動道路,才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