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明
2021年5月,一枚“民兵-3”導彈在試驗前的倒計時階段出現故障,發射任務被迫中止。這是“民兵-3”導彈在四年內的第二次失敗。對此,美國軍方表示,“民兵-3”導彈設計過時,部件老化,技術性能大幅落后,沒有繼續延壽的必要,因此要加大經費投入,盡快用“陸基戰略威懾”(GBSD)取而代之。反對者則認為,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位置相對固定,容易成為對手首輪核打擊的目標,是不折不扣的“核武海綿”,因此沒必要更新換代,維持現狀是最佳選擇。事實上,作為一款服役了近半個世紀的洲際彈道導彈,“民兵-3”導彈目前仍是美“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組成,具有戒備率高、響應速度快等優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可靠性能下降、維護費用飆升,這使得美國在“延遲退休”與“更新換代”之間猶豫不決。目前看,GBSD研制進度緩慢,“民兵-3”導彈仍無法被取代,軍政各界對于陸基戰略導彈的發展方向難達統一。
“民兵-3”是美唯一一款正在服役的陸基戰略洲際彈道導彈,于1970年列裝,至今已超過50年。作為美蘇爭霸的明星裝備,“民兵-3”導彈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其設計壽命為10年。整個上世紀80年代,美國都在討論“和平衛士”(MX)導彈項目的各類問題,原本打算以新換舊,孰料蘇聯解體、美蘇簽訂《進攻性戰略武器削減條約》,換裝節奏被打斷,迫使“民兵-3”導彈不得不堅守崗位。為了確保可靠性和安全性,美國開啟了大規模延壽計劃。根據統計,從1992年至2016年,“民兵-3”導彈經歷了大大小小共幾十次改造,總花費在360億美元至480億美元之間。然而,更為關鍵的是,“民兵-3”導彈在設計之初并未考慮承受50年的超期服役,在不斷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各類技術部件在集成時會帶來各種兼容性問題,一旦突破閾值就需要更大規模的升級改造,周而往復,導致其成本逐年升高。早期“民兵-3”導彈的維護費用大約為12億美元/年,2004年提高到了20億美元/年,預計到2030年以后,將會漲到50億美元/年。因此,“民兵-3”導彈的服役期限,一方面取決于各類技術部件的承受上限,另一方面則取決于美國維持該裝備的預算規模與持續性。
作為下一代陸基戰略導彈,美空軍對于GBSD的定位,首先就是確保美國核威懾力量的安全有效。GBSD在設計理念上并不強調先進性,反而更專注于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可承受性,其設計壽命為50年,此外還考慮了長期服役后升級改造的適應性問題。GBSD項目于2011年啟動,2016年完成方案選型與技術要求制定,目前正處于工程和制造開發階段,預計2026年進入生產和部署階段,2030年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美國防部2015年計劃為GBSD投資632億美元,此后調整為850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對新型彈頭和再入載具的改造等,其最終預算可能會超過1400億美元。相比而言,對于維持400~500枚規模的陸基核力量來說,“民兵-3”導彈會更加省錢。總體來說,GBSD不會對美國戰略核力量帶來太大改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陸基導彈“年久失修”所帶來的風險,根除了未來可能出現的后患。這倒很像汽車輪胎被扎后,到底是選擇補胎,還是更換新的輪胎……
如果繼續使用“民兵-3”導彈,依靠多年的資金和技術積累,短期內沒有問題,未來則會面臨不確定性增加的風險。GBSD會解決前者長期性的問題,但是短時內大批量換裝則會使預算占比增加,從而削減其他領域的投資。畢竟,在美國制定對華競爭長期戰略的局面下,各新興領域所需要的投資巨大,美國究竟會為一款“民兵-3 plus”花費多少錢呢?當然,辦法不是沒有。比如可以將GBSD的服役期限拖至2050年,同時減少對于“民兵-3”導彈的維護費用,分批次退役,降低裝備換裝的財政壓力。至于美國會不會取消部署陸基戰略導彈,“可以少發展、慢發展,但是不能沒有”,這個可能是美國對這一問題的底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