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美國加大對華“戰略競爭”是當前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變化的關鍵性因素。“印太戰略”是美在地區層面與中國競爭的重要抓手,意在遏制中國,維護自身在地區秩序上的主導權。
拜登政府在“印太戰略”上的延續性大于變革性。由于美國內對中國的基本認知沒有改變,拜登執政后基本全面接盤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
受排他性的多邊主義特征所決定,拜登政府在排斥中國的同時,更加重視構建“網絡化”的地區安全架構,包括與盟友加強互動,召開美日、美韓首腦會議,推動美日印澳四邊對話(QUAD)機制化建設,升級與擴容同步進行。南海問題是美“印太戰略”安全議程的核心議題,拜登政府借此加大與菲律賓的互動,繼續慫恿七國集團(G7)主要國家介入,因此防止中美在南海發生意外沖突仍具有緊迫性。
“印太戰略”的經濟議程顯著擴展,正在從最初提供“透明、可替代性的”基礎設施投資向推動全球生產鏈供應鏈與中國“脫鉤”擴展,美國會參議院通過的“2021科技創新與競爭法案”強調要在具有關鍵性、敏感性的基礎設施、高科技領域聯合盟友與伙伴加大對華競爭態勢。但是,美國的意愿與實際投入能力之間有多大差距,則有待觀察,部分周邊國家對此也是懷疑的。
美、俄、日、印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主要大國。QUAD機制使美日印三國的聯動更為緊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延期則標志著中俄兩國將繼續務實開展戰略協作。
大國關系的分化組合與博弈斗爭尤其聚焦于當前兩大熱門議程——新冠疫情應對和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成功應對疫情,化挑戰為機遇,通過聯合抗疫和疫后經濟復蘇,加強了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合作。拜登政府執政后,在國內采取抗疫新政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國際抗疫合作。2021年3月,QUAD線上峰會宣布成立疫苗工作組,擬定了包括提供資金、技術進行疫苗生產在內的分工合作方案,雖然這一合作因印度突然暴發大規模疫情而延緩,但其合作模式仍應被高度關注,或將是未來四國開展多領域合作的樣本。
2021年4月24日,東盟領導人特別會議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這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東盟國家領導人首次舉辦線下峰會。
在區域合作領域,模式之爭正在展開,實質是地區經濟秩序的競爭。美國試圖構建相對不那么依賴中國的地區供應鏈網絡,而另一方面,在中國和東盟主導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穩步推進。
美“印太戰略”加劇了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復雜性,但尚未使整個安全態勢出現顯著惡化,這相當程度上歸因于中國塑造周邊能力的提升,也歸因于周邊主要國家謀發展、求穩定的共識。中美博弈是影響未來地區秩序走向的關鍵,在妥善處理對美關系的同時,中國應高度重視第三方因素。當前,多數東南亞、南亞國家的戰略搖擺性都有所加劇,而這些力量是中國塑造周邊環境必須倚重的。
處理與周邊國家的安全關系,應堅持亞洲安全觀,平衡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近年中國在周邊地區的投資流量大幅增加,與周鄰的經貿關系日益密切,中國應與周邊國家共同構建開放、合作、包容的區域經濟合作,加強與中小國家的經濟聯系,同時也不排除與美國及其同盟國家開展企業間的第三方市場合作。對于處理一些與中國有領海領土爭端的國家的雙邊關系,中國也應通過開展經濟合作,創造解決爭端的良好氛圍。
中國應繼續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東盟防長擴大會議等東盟主導的對話平臺。重點就周邊國家關切的反恐、打擊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議題加強合作,以補足與周邊國家在安全領域的合作短板。同時,以“南海行為準則”(COC)磋商為契機,與東盟國家共同構建新型地區安全合作機制。